摘要:2025年5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太总站一纸声明击碎网络传言,明确否认“向韩国演出策划公司发送K-pop偶像团体联合演出合作公函”的消息。这场由韩媒单方面制造的舆论风暴,在短短24小时内经历了从“邀约函曝光”到“官方打脸”的戏剧性反转,暴露出跨国文化交流中
2025年5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太总站一纸声明击碎网络传言,明确否认“向韩国演出策划公司发送K-pop偶像团体联合演出合作公函”的消息。这场由韩媒单方面制造的舆论风暴,在短短24小时内经历了从“邀约函曝光”到“官方打脸”的戏剧性反转,暴露出跨国文化交流中暗藏的舆论操纵与信息战风险。
一、韩媒自导自演的“邀约罗生门”
事件起因于韩国某娱乐媒体5月1日发布的“独家报道”,声称获取到“中国官方邀请BTS、SEVENTEEN等知名韩团来华演出”的公函扫描件。该文件漏洞百出却极具迷惑性:公函抬头使用CMG(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文缩写)旧版标识,日期格式与总台公文规范不符,甚至将合作方“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名称拼写错误。更荒诞的是,文件中提及的演出计划与总台2025年节目排期完全脱节——彼时总台正在筹备“一带一路”十周年文艺晚会,重点为本土非遗展演,并无任何涉外演出安排。
面对韩媒的“碰瓷式营销”,总台反应迅速。亚太总站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双渠道发布声明,直指“消息不实且无任何安排计划”,并附上近三年涉外文化交流项目备案清单,其中韩团相关项目数为零。这一“证据链+时间线”的双重回应,让韩媒的造假逻辑不攻自破。
二、粉丝经济与地缘博弈的双重裹挟
深挖事件背后,韩娱产业对华市场的“试水焦虑”昭然若揭。自2016年“限韩令”实施以来,韩团在华演出市场几乎归零,但中国粉丝群体仍贡献着其全球巡演收入的25%-30%。此次韩媒造谣,恰逢K-pop行业面临“全球化天花板”:欧美市场增长乏力,东南亚市场利润微薄,而中国庞大的粉丝基数成为其难以割舍的“现金奶牛”。某韩国娱乐公司内部文件显示,2025年其全球巡演计划中,中国场次占比预设高达40%,尽管相关审批始终未获通过。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韩媒将此事与“中韩文化交流”强行捆绑,试图制造“民间渴望解禁、官方阻碍合作”的假象。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时强调:“支持有益的文化交流合作,但反对将商业利益包装成政治议题。”这一表态直指韩媒“移花接木”的惯用伎俩——将普通商业邀约与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等官方议程混淆,企图通过舆论施压突破政策限制。
三、文化主权与市场理性的双重坚守
此次风波中,中国网友展现出的清醒认知令人欣慰。微博话题#央视辟谣韩团演出#阅读量突破8亿,超七成评论认为“韩媒造谣是对中国观众智商的侮辱”,更有网友扒出所谓“邀约函”中使用的CMG旧版logo早在2020年就已停用。这种集体辨伪能力的提升,折射出中国观众在经历多年“流量狂欢”后,对文化消费自主权的深刻觉醒。
从市场层面看,中国文娱产业已具备“去韩化”的底气。2024年国内演唱会票房达186亿元,本土艺人贡献占比超80%;《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影视作品票房口碑双丰收,证明中国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增强。正如某文化学者所言:“当我们的舞台能诞生陈芋汐、全红婵这样的世界级运动员,能孕育《只此青绿》这样的现象级舞剧时,何须用韩流来证明文化自信?”
四、跨国文化交流的“破壁”之道
此次事件也为跨国文化交流敲响警钟。真正的文化合作应基于平等互利,而非单方面索取。以中法文化年为例,双方通过联合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版、互派文物参展等方式,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赢。反观韩媒此番操作,既未提供任何实质性合作方案,又试图通过虚假信息绑架公众情绪,最终只能沦为笑柄。
未来,中国在文化开放领域或将采取更精细化的策略:对优质海外内容保持开放姿态,但对“文化倾销”与“舆论碰瓷”零容忍。正如总台声明中所言:“文化交流的大门始终敞开,但钥匙必须握在自己手中。”这场由一纸假公函引发的风波,最终将推动中国文娱产业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找到更稳健的平衡点。
来源:小鱼说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