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德行,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家风家训的深意尤为重要。近日,天水市妇联开设【中华优良好家风好家训每日展播】专栏,旨在通过真实故事、经典训诫和当代实践,展现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深远影响。每日一文,或品读古人家训,或聆听平凡家庭的感动瞬间,或探讨家风传承的现代意义。愿这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滋养心灵,唤醒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与传承,为后世树立榜样。
邓小平家风故事:德政坊下润初心,勤俭好学塑脊梁
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矗立着象征家族精神的“德政坊”,它不仅是邓小平故里的标志,更是周氏家族“立德修身”家训的具象化表达。坊下有一口百年老井,井水清冽甘醇,邓小平幼时常在此汲水劳作。村民回忆,邓小平少年时便常听长辈讲述“德政坊”的由来——周氏先祖以清廉勤政闻名乡里,告诫后人“为官须守德,治家当勤俭”。这口井和这座坊,成为邓小平心中最早的“家风课堂”,塑造了他务实、清廉的品格根基。
邓小平的父亲周贻康(周龢鼐)是清末举人,虽身处封建大家庭,却思想开明,重视教育。他不仅资助邓小平赴天津南开学校求学,更以“读书明理,报国济世”为家训,鼓励子女追求新知。周恩来曾评价:“贻康先生对子侄辈的器重与支持,为邓公(邓小平)早年接触进步思想铺就了道路。”在父亲的影响下,邓小平自幼熟读经典,却不受旧学束缚,青年时期便投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家训中的“济世”精神转化为救国理想。
邓小平故里的“翰林院子”曾是家族私塾,门楣上刻有“诗书传家”四字。他自幼在此读书,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熏陶。晚年,邓小平将家训精神升华至国家治理层面,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理念。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参访后感慨:“邓小平的改革智慧,既有国际视野,亦扎根于中华家风文化的深厚土壤。”
邓小平的家风故事,是中华传统家训与红色精神的完美融合。正如邓小平侄女所述:“伯父常说,家风正则国风清,家庭的小故事里,藏着治国的大道理。”从“德政坊”的廉政启蒙,到“三不”家规的务实作风,再到“诗书传家”的开放胸怀,这些跨越时空的家训智慧,至今仍为新时代家庭建设提供着宝贵的精神坐标。
-END-
来源 | 市妇联家儿部
编辑 | 于天超
责编 |张明霞、秦钰佳
审编丨汪萍
来源:天水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