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园科步程式与时尚街舞的韵律对话,机器狗与提线木偶戏的技艺共舞,戏曲名家与小传承人、小锣鼓手的携手演绎……4月29日至5月5日,这些别出心裁的场景,在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精彩上演。
千年戏韵 破圈焕新
——2025全国南戏展演活动见闻
梨园科步程式与时尚街舞的韵律对话,机器狗与提线木偶戏的技艺共舞,戏曲名家与小传承人、小锣鼓手的携手演绎……4月29日至5月5日,这些别出心裁的场景,在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精彩上演。
本次活动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海纳泉州本土戏曲基础上,联动全国6个省市珍稀剧种,汇聚1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50多位海内外学者,推出42部经典剧目,并通过学术交流、文旅融合、创意市集等特色形式,让传统戏曲走进百姓生活。它既是一次戏曲文化的展演,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千年戏曲活在当下”的现实实践。
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举行
“大手拉小手”环节展演梨园戏《陈三五娘·睇灯》
大手小手相牵,代际接力做好戏脉传承
4月30日晚7点多,泉州府文庙前广场上,婺剧《连环计》鼓声如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楼胜与小传承人洪雨辰踏着鼓点亮相,辗转腾挪间,尽显吕布英气。
随后,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孔词》的鼓点便接力响起。4岁孩童蔡昱程熟练地司鼓奏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踏着节奏转身,引得观众们屏息凝神。
余韵未散,粤剧《帝女花·香夭》的尾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与传承人文汝清,牵着小演员们缓缓退场,戏服金线闪烁,似在诉说“戏脉不断流”的内涵。
而当高甲戏《昭君出塞》琵琶声悠悠切入,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娟娟轻拢琴弦,身旁的小传承人柯钰铮起声相和,老腔童声交织,一曲未终,台下叫好声不断。
掌声稍落,晋剧《庄周试妻》弦管低回,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谢涛袍袖翻卷,尽显老生沉稳,青年传承人任舒静脚步轻移,二人唱和间戏韵悠长。
“大手小手相牵”通常寓意不同代际间的互相关爱。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以此为主题打造了这段富有创意的表演环节,也勾画出一幅传统艺术代际传承的鲜活图景。
展演活动举办三届以来,“古戏传承,大手小手相牵”的构思一以贯之。“第一届是‘大手牵小手’,寓意古老戏曲传承不息;第二届换成了‘小手牵大手’,寓意年轻一代对古老戏曲的继承。这一届让‘小手与大手’一起演绎,展示三年展演活动取得的传承成果。”谈及展演活动的举办初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团长曾静萍表示,这些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艺术,是历代艺术家不断积淀的成果,我们受益于前人积累,也该添砖加瓦,让它更加完善,留给下一代,如此代代良性循环、持续传承。
民俗“宋江阵”表演现场围满了观众
展演活动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完美融合呈现
戏旅融合破圈,传统戏曲激活城市基因
木偶戏《驯猴》表演中,传承人指尖的细微颤动皆成戏眼,机器狗追随灵猴的弹吉他、跳迪斯科等特技表演,一场提线木偶与AI的跨时空互动展开;在南音《走马》演奏中,古朴典雅的南琶与雄浑大气的北琶和谐交融,演绎了跨流派、跨风格的琵琶对弹,使传统雅乐焕发时代华彩;北京大学风雷街舞社的年轻舞者将梨园戏“十八步科母”手姿编进街舞,潮流的肢体语汇融入传统的戏曲科范,构建起“破界”“共生”创新生态。
启动仪式上,不只有“大手小手相牵”的深刻寓意,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古典与时尚对话”的创新表演,探索拓展非遗活化的无限可能。
龙虎旗挥舞开道,手持刀枪棍棒,随着鼓点交击,不断变换步伐……活动期间,108名头戴簪花的“水浒英雄豪杰”在泉州府文庙、中山路等地踩街巡游,时隔40年的民俗“宋江阵”表演重现。整场演出包括了青狮表演、宋江阵传统民间特色艺阵表演、武术表演、高甲戏打斗杂耍等板块,呈现了两仪阵、田螺阵、蝴蝶阵、八卦阵等精妙阵式,引得现场市民和游客连连称赞。
此外,展演活动还突出文旅促消费、创意促消费的特色。比如,通过剧目轮番上演,以线上引流、线下售票的方式,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结合“泉州有戏·南戏十二时辰”游园会,配套开展系列文创、手工艺市集活动,通过“戏曲+”“文创+”开拓文旅消费市场;通过“南戏三行诗”等短视频创作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体验,把流量转为“留量”。
近年来,泉州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将戏曲从“剧场艺术”变为可触可感的城市基因。“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文艺生态,有效壮大了戏剧受众群体,也通过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构建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吕秀家表示,这些创新模式有力推动文旅消费规模攀升、游客接待量增长,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文旅繁荣发展的良性互促。
“以高甲戏为例,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泉州城市发展紧密相连。近段时间,借助沉浸式演绎、文创开发等举措,不仅打造出破圈的城市文化IP,更实现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这样说。
2025全国南戏展演期间举办“戏界对话”学术交流会、“戏界漫谈”艺术沙龙等活动
学术、艺术对话,解码守艺与创新之道
在琳琅满目的剧目表演基础上,学术与艺术也在这里深入“联动”。一场场“戏界漫谈”艺术沙龙、“戏界对话”学术交流会同步举办,戏曲大家、中外学者、院团管理者围绕戏曲编导演、人才培养、院团管理等主题,探讨古老剧种如何赋能城市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演活动以表演艺术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不同剧种对同一剧目的演绎,展现出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凸显人在戏曲艺术中的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
“能够受到广大民众欢迎的剧目数量极少,‘高峰性’剧目更是寥寥无几。这一现状,导致观众尤其是青年人,与戏曲的距离越来越远,戏曲衰萎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坦言。
传统戏曲既要守住“本”,又要追求“新”。甘肃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周琪认为,戏曲发展体现了多元化,既有都市型现代化的新戏曲,又有更多基于基础继承上的传统戏曲,这就导致艺术创作形式也不一样,甚至传统剧目挖掘、整理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会有微妙的区别。
“戏曲表演体系建构也要不断完善。需要将口传心授转化为理论自觉。近年来,我们正推进‘当代艺术家创作经验大系’,记录这些活态艺术,就是留存一份文明的密码。”王馗说。
原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认为,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善于继承、精于借鉴、胜于创新;二是“网红打卡店”与“百年老店”的关系,不能为了“网红打卡店”就没有“百年老店”。
围绕戏曲创作中编、导、演的三重维度,原总政文艺局局长汪守德认为,三者都是核心环节,是联动的、互为依存、互相激发、互相推动、互相成就、缺一不可,有一项弱的话,这个戏就会“坍塌”。
“一个剧种的希望靠人才,生存发展也靠人才。戏曲人才培养要特别用心。”针对行业人才问题,江苏扬州市扬剧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政成认为,戏曲人员能否成为有用之才,取决于入职后的培养,要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对此,他们采取“以戏带工、以考促练”的方法,不断打造艺术实践搭建平台,也根据青年演员的自身条件,为他们量身定制剧目。
戏曲展演走上街头、走进社区
戏曲跨海对话,探寻海外传播文化共鸣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遗泉州”历史底蕴深厚、多元文化交融。在这里,戏曲也成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桥梁。
欧洲著名戏剧导演、原法国MC93剧院艺术总监帕切克·索梅尔讲述了三段经历:第一次是21世纪初基于与北京戏剧类学校合作,带领学生们到法国演出,当时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几乎是零,但通过学生的精湛表演跨越了“国际障碍”;第二次以文学为重点,学生来到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地巡演,以《水浒传》为戏剧题材,带动了很多法译《水浒传》销售;第三次是2013年自己来到泉州,观看梨园戏剧目《董生与李氏》后惊叹不已,把这场戏称为“最美妙的戏剧表演”。
“不只是演员非常优秀,剧本也具备普适性、全球性。”从那之后,帕切克·索梅尔的剧团与梨园剧团开始合作。“平时的文化交流往往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通过法国演员与梨园剧团之间的交流,则产生了一种新的‘戏剧观’。”帕切克.索梅尔分享道。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二级演员郑雅思,也是随团巡演的演员之一。她深有感触:“外国观众即便首次接触梨园戏,也能被深深吸引,不仅可以通过字幕理解剧情,更能从演员身体语言、眼神传递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种文化出海,不是简单地“送戏出去”,而是深层的文明对话,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然而,与西方戏剧在全球形成的广泛影响相比,中国戏曲海外传播还面临着不少困境。
自2018年起,韩国著名戏剧学者、剧本翻译家金遇锡不断通过民间渠道,推动中韩戏剧交流,翻译中国优秀话剧和戏曲作品,再由韩国导演、剧团排演。“目前,已翻译了36部话剧、13部戏曲,部分作品上演后反响良好。”金遇锡说。
澳大利亚戏剧研究学者石峻山建议,要加强与国外汉学系合作,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中国文化机构,从事翻译、字幕制作等工作,促进更多外国观众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在戏曲海外传播过程中,通过多元合作与创新实践,中国戏曲正在逐步跨越国界。千年戏韵,从未远离,它不只是技艺的传递、传承,更是中华文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自信表达。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