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能够留存下来的全国地图最早的只能追溯到12世纪北宋向南宋过渡的时期。这些大比例地图是刻在石碑上的,可以用纸对其进行拓印复制。法国国家图书馆拥有最有名的全图中的两幅拓印版,《禹迹图》及《华夷图》,这两幅地图于1137年分别被刻在一块石碑的正反面上 (GE D
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批亚洲地图,其中包含有数幅大比例中华帝国全图,是这批藏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这些中国地图展现了中华帝国边界的扩张及对周边力量的挤压,同时也是对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的描述。
自公元前3世纪末起,地图就被视为控制疆土的工具。公元前二世纪成书、被儒家推为经典的《周礼》中《地理》一章就写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
中国能够留存下来的全国地图最早的只能追溯到12世纪北宋向南宋过渡的时期。这些大比例地图是刻在石碑上的,可以用纸对其进行拓印复制。法国国家图书馆拥有最有名的全图中的两幅拓印版,《禹迹图》及《华夷图》,这两幅地图于1137年分别被刻在一块石碑的正反面上 (GE D-4564)。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903年曾仔细研究过这两张地图,它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制图术中两个互为补充的方法,一个是依靠方格网来绘制的“数学”方法,另一项则是“关系”式制图。
蒙古人统治的元朝(1279-1368)时期,中华帝国的地图制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展现在后来的明朝(1368-1644)的地图中。
最著名的是一幅朝鲜版的明朝及邻国地图——《天下舆地图》,落款年代为1594年(GE A-1120 RES),是一幅在丝绸上手绘的精美地图。在这幅地图上署名的是生于浙江省山阴县的王泮进士。
马塞尔·德东布(Marcel Destombe)1977年发现了这幅地图。地图上的中国和朝鲜都以朝鲜风格绘制,同一个省的所有行政区的名字都用相同的颜色标识在方框或圆框内,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轻易辨认出省份的划分(中国十四个省,朝鲜八个省)。
这张地图也具有明显的元代后制图的特征,比如黄河的源头在星宿海,被画成葫芦状,内中填满了圆圈,象征着星星,荒凉的地区被画成向西北延伸的带子,海洋空间用“鱼鳞”状的规则波纹标识。
其中包含有数幅大比例中华帝国全图,是这批藏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这些中国地图展现了中华帝国边界的扩张及对周边力量的挤压,同时也是对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的描述。
中国能够留存下来的全国地图最早的只能追溯到12世纪北宋向南宋过渡的时期。这些大比例地图是刻在石碑上的,可以用纸对其进行拓印复制。
法国国家图书馆因为倒贴拥有最有名的全图中的两幅拓印版,《禹迹图》及《华夷图》,这两幅地图于1137年分别被刻在一块石碑的正反面上 (GE D-4564)。沙畹(Edouard Chavannes)1903年曾仔细研究过这两张地图,它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制图术中两个互为补充的方法,一个是依靠方格网来绘制的“数学”方法,另一项则是“关系”式制图。
蒙古人统治的元朝(1279-1368)时期,中华帝国的地图制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展现在后来的明朝(1368-1644)的地图中。最著名的是一幅朝鲜版的明朝及邻国地图——《天下舆地图》,落款年代为1594年(GE A-1120 RES),是一幅在丝绸上手绘的精美地图。在这幅地图上署名的是生于浙江省山阴县的王泮进士。
朝鲜地图
来源:甘露糖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