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变频频恶化?竟是它在“伪装”作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1:02 2

摘要:25岁的小张(化名)对着镜子犯了难:原本只是脸颊上几颗不痛不痒的小丘疹,短短一周就变成了亮晶晶的水疱,接着冒起脓疱,像撒了把碎玻璃在脸上。2周前,他接受了为期7天的单纯疱疹病毒经验性治疗[阿昔洛韦(400mg,每日3次)]。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柳暗花明的康复之路

撰文晨晨

25岁的小张(化名)对着镜子犯了难:原本只是脸颊上几颗不痛不痒的小丘疹,短短一周就变成了亮晶晶的水疱,接着冒起脓疱,像撒了把碎玻璃在脸上。2周前,他接受了为期7天的单纯疱疹病毒经验性治疗[阿昔洛韦(400mg,每日3次)]。

小张使用后皮疹非但没消,反而长出“疣状盔甲”,背上、胳膊上也冒出溃疡型红疙瘩,还伴着39℃的高烧和浑身乏力[1]。更让他不安的是,最近和他一起加班的同事刚确诊肺结核,而自己既往与多个男性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也像根刺扎在心底。

如何确诊,没那么简单……

为了查明病因,小张前往皮肤科就诊,医生盯着他脸上“火山口”般的溃疡,眉头紧锁:“这绝不是普通疱疹。”医生随即对他进行常规检查,就诊时体温为37.4°C;呼吸频率为18/min;心率为80/min;血压为102/64mmHg。

体格检查发现,他面部皮损呈结痂、溃疡、脓疱、结节及疣状,背部和四肢有溃疡性皮损,全身遍布粟粒状皮疹(图1)。

图1 左,患者面部的结痂、溃疡性、脓疱性、结节性和疣状病变。右,背部的溃疡性病变。

血液检测显示:HIV初筛阳性,CD4计数仅125 cells/mm³,HIV病毒载量高达157000 copies/mL;FTA-ABS阳性,但RPR阴性。细菌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但真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阴性,胸片正常。

Q: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对患者进行诊断,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A:

A.皮肤病变活检

B.稀释后重复RPR试验

C.发送干扰素γ释放试验

D.开始万古霉素治疗(每12小时静脉注射1g)

想好了吗?确定以后点击下方获得正确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B.稀释后重复RPR试验

螺旋体的隐匿之战

HIV感染使免疫系统漏洞百出,为多种病原体入侵开了绿灯。FTA-ABS阳性提示既往或现症梅毒螺旋体感染,但RPR阴性让人陷入困惑。医生进一步对小张进行了稀释后重复RPR试验,结果呈反应性,滴度大于1:128。最终诊断为恶性梅毒

梅毒螺旋体是位狡猾的伪装者。它能潜伏人体多年,引发复杂多变的症状。恶性梅毒由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引起,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二期梅毒形式,其特征是播散性溃疡病变,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关节痛和肌肉痛。皮肤病变通常始于丘疹,随后发展为脓疱,再变为溃疡性结痂病灶,常伴有中心坏死[2]。恶性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条件下更为常见,如艾滋病、使用免疫疗法、营养不良、糖尿病和酗酒等[3]。一项对11368名HIV感染患者的研究报告显示,1%的人患有梅毒;其中7.3%患有恶性梅毒[4]。

梅毒检测目前有传统和反向两种算法。

传统算法:先用非梅毒螺旋体试验(RPR/VDRL)筛查,阳性后用梅毒螺旋体试验(如FTA-ABS)确认。非梅毒螺旋体试验检测血清对卵磷脂-胆固醇-心磷脂抗原的反应,能反映疾病活动性,其抗体滴度可用于疗效评估。

反向算法:先进行梅毒螺旋体试验,阳性者再用非梅毒螺旋体试验确认。该算法能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但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且在HIV感染者中可能出现假阳性。

避开长得像的“陷阱”

恶性梅毒的鉴别诊断包括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猴痘(mpox)、蕈样肉芽肿和疣状结核。

皮肤利什曼病: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皮损多为单发、慢性、无痛性结节或溃疡,常见于面部和下肢,组织病理显示大量利什曼原虫。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由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咳嗽、体重减轻,皮肤可见丘疹、结节、溃疡等,组织病理可见特征性酵母样菌。

皮肤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皮损表现为结节、溃疡、瘢痕等,具有破坏性,组织病理显示干酪样坏死和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早发现就是特效药

恶性梅毒治疗首选药物是青霉素。最新的欧洲指南建议使用单剂量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治疗二期梅毒[5]。但对青霉素过敏的二期梅毒患者,美国CDC指南推荐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2周。对于以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建议静脉注射头孢曲松作为替代治疗[6]。

对于同时患有HIV的梅毒患者,还需要进行HIV协同治疗,在确诊后48小时内启动抗艾药物,CD4越低越要「抢时间」,免疫重建能让梅毒治疗效果翻倍;

另外还需要进行随访,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检查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才算「有效杀敌」,若反弹则需警惕神经梅毒或再感染。

本病例中的小张接受了单次肌肉注射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并开始使用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拉米夫定和多替拉韦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改善,1个月后完全消退。1年后随访RPR滴度降至1:8,2年后随访小张仍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计数为383 cells/mm³,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皮肤仅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

小结

小张的经历像一面镜子,映出两个关键信号:

皮损不按套路出牌时要警惕:单一病原体感染很少出现丘疹+水疱+溃疡+疣状大杂烩,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

梅毒检测要打破砂锅问到底:HIV阳性者即使RPR阴性,只要有高危性行为、特征性皮损,必须做稀释复测,别让前带现象成为漏诊的帮凶。

这场与恶性梅毒的交锋最终以胜利告终,但留给临床的思考远未停止:在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交织的战场上,每一个细微的异常都是破案的钥匙,而医生的临床直觉,永远建立在对细节的穷追不舍之上。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