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载电建人的多维“战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1:15 2

摘要:十八年来,作为电建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检测分公司经理张翼经历过上百个电网项目建设,有人说他偏执,有人评价他创新点子多,他说自己不过是颗螺丝钉,不生锈的那种。

十八年来,作为电建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检测分公司经理张翼经历过上百个电网项目建设,有人说他偏执,有人评价他创新点子多,他说自己不过是颗螺丝钉,不生锈的那种。

张翼的办公室窗台上摆着一盆绿植。他说这是从变电站移栽的野草,在钢筋铁骨中顽强生长。

“我们电建人不也是这样吗?”他笑着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向下扎根,向上‘战斗’。”

不要“能用”,得是“一直能用”

2021年4月的一个凌晨,220千伏经鸿变施工现场灯火未眠。夜风裹挟着海腥味掠过温州瓯江口,吊机的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张翼揉着发红的眼睛,盯着屏幕上一条异常弱小的局放信号曲线——那本该平滑的波形间,藏着个针尖大小的突起,卡在即将投运的“智慧变电站”咽喉。

“返工重做!”张翼的指令让施工队长拽紧了安全帽的帽带。切除已封装电缆头意味着重走全套工序:重制接头、设备进仓、气体填充、耐压测试……而距离投运只剩30小时。

施工队长欲言又止的表情被张翼捕捉:“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在小题大做?”

工程投运在即,多数人认为这“微不足道”:信号强度低于警戒值,符合试验规程要求,按时投运要紧。

半蹲在电缆夹层的张冀掏出标卡尺复核,金属冷光掠过每一层半导体屏蔽层切口,“误差超0.5毫米,这误差对电缆意味着什么?”他的问题让空气凝固,“就像给冲锋衣留了条缝隙,暴雨迟早会渗进来。立刻返工!质量没有差不多。”

2021年,张翼(左一)在温州瓯江口220千伏经鸿变电站现场施工场景|周晨来 摄

一场与时间的角力就此展开。

夜色渐深,这座装配式钢结构的变电站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这座浙江省首例全钢结构变电站本是张翼的骄傲:工期压缩30%、二维码工器具管理、“党建+基建”标杆工程……但此刻,他的注意力全聚焦在那回电缆上,盯着每一处质量细节,专注到18小时未进水米。

次日正午,随着耐压设备显示的试验电压从128千伏降到了零,拿着超声、高频、特高频局放仪操作了一早上的张翼终于呼出一口气,放下检测设备,他扶着墙往嘴里灌矿泉水时,手抖得洒湿了前襟。

4月21日,220千伏经鸿变如期投运。他说:“我们交出去的不能只是能用,得是‘一直能用’!”

这种严苛贯穿他参与的近30个变电工程。在南麂岛海缆敷设中,为对抗盐雾腐蚀,他主导改良的终端头密封工艺,使设备寿命提升3倍。那些被要求返工的绝缘子、深夜复测的局放数据,最终凝成一个个变电站墙上烫金的奖杯——中国安装之星奖、国网输变电优质工程金奖……

30本笔记孵出的国际专利

完成本职工作外,张翼同样热衷创新。他近三年多次参与QC课题,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质量协会等QC发布赛取得优异成绩,2次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次在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发表赛获得金奖荣誉。

你要问他创新秘诀,他便笑着展示抽屉里30多本工作笔记:“每个异常数据都是灵感来源,每次抢修经历都是技术革新的起点。”

张翼工作中的30多本工作笔记|周晨来 摄

2020年,一张来自欧盟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书让班组欢喜雀跃,这不仅标志着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电建公司首个海外专利诞生,更让张翼发明的电力电缆管道清管器正式获得国际认证。

时间倒回五年前,那时的电缆管道清障,靠的是一台名叫“铁牛”的笨重设备,工人们需要手动操作,像拉纤一样拽着它在管道里艰难前行。清障效率低不说,还常常卡在管道里。

“能不能搞个机器人来做这事?”张翼和同事们一拍即合,拉上几个技术骨干,成立了QC及科创小组,开始捣鼓他们的“清障机器人计划”。

最初的设想很简单:一个能移动的“身体”,前面加杂物破碎模块,后面加上一条能吸附杂物的“尾巴”。可实际操作起来,难题接踵而至。

第一代“小管”诞生时,团队欢呼雀跃,可当机器人钻进管道后,就碰到了第一道坎——前方破碎力量不足,后方吸附力不足,机器只会前进无法后退,清障效果聊胜于无。

面对士气低落的团队,张翼没有气馁,带着大家拆装调试,笔记填满改进方案。第三代盾构式“小管”有了突破:360度三履带驱动轮增强动力,圆盘盾构破碎刀提升破坏力,清障效率显著提高。

管道清障巡检机器人操作现场|周晨来 摄

如今,“小管”已升级到第五代,还拿下了电力行业质量管理一等奖和国外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书,那30本被翻皱的笔记仍在增加新内容。

钢架丛林里的定心锚

当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之时,张翼在工程管理领域也迎来了新挑战。2020年,36岁的他任职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管理着上百个在建项目的他,依然保持着技术人员的本色,像螺丝钉般“泡”在各个现场。

“这么多在建项目,怎么管得过来?”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张翼构建出适应新管理架构的工程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关键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他撰写的《加强班组层和管理层的共建》《一体化施工项目部的创新与实践》等管理论文,多次在行业评选中获奖。

张翼回忆,在220千伏玉鹤变扩建期间,一期特殊的间隔布置,让扩建工程从设计阶段就充满挑战。

国内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温州华润苍南1号海上风电场220千伏送出工程投运前巡检场景|周晨来 摄

“就像在一间已经住满人的老房子里重新施工,还不能影响其他住户正常生活。”张翼这样形容工程的难度。这也是温州电建30年来所承担的电气工程中,施工方案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一个工程,从停电计划到施工方案,已经前前后后修改40余版。

“工程高峰期,现场同时有8个作业面在施工,每天百余人交叉作业。”张翼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风险管控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60余条停电计划,高风险、高难度、多班组同步交叉作业,这些都是张翼需要面对的难题。依托一体化施工管理理念,张翼总能条分缕析地推进高风险、多班组交叉作业。

项目负责人郑晰感慨:“只要张工的安全帽出现在现场,再难的项目都有了‘定心锚’。”

从手持螺丝刀的检修工到执掌百项工程的管理者,从变电站墙角的野草到国际专利证书的烫金文字,共同勾勒出一枚“螺丝钉”的立体画像——永远紧盯毫厘之差,永远探索创新之路,永远扎根在电网建设的最前线。

“当年觉得能修好一座塔就是成就,现在想的是三十年后这些线路还能不能抗台风。”张翼用十八年时间诠释着新时代电建人的浪漫:在铁塔银线间播种春天,让光明在严苛与创新的土壤里,生长出穿越时空的力量。

供稿:温州公司 李俐 李艳妮

编辑:张悦 邓通

校对:朱斐白

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