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河故事 | 黄河安澜梦 古今治黄情 (109)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1:20 2

摘要:在新中国的光辉照耀下,黄河之畔,一代又一代治黄人肩负使命,传承着历史治黄先辈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以热血和汗水,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添砖加瓦,有力推动沿黄经济蓬勃发展,铸就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在新中国的光辉照耀下,黄河之畔,一代又一代治黄人肩负使命,传承着历史治黄先辈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以热血和汗水,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添砖加瓦,有力推动沿黄经济蓬勃发展,铸就一曲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遥想往昔,黄河变迁,是一部波澜壮阔却饱含沧桑的历史长卷。南宋初年,黄河决口南迁,如脱缰野马般夺淮入海,自此,山东一带便不见黄河河道安稳的身影。元、明、清三代,黄河河道屡次变迁,似一位漂泊无依的旅人,行踪不定。那时,朝堂之上讨论黄河治理的高官,无人主张将黄河改道回北方,只因这一举措对运河航运影响巨大,关乎国计民生。

时光回溯到山东巡抚丁保桢初任之时,他在《侯家林大王庙记》中记载,黄河已自濮州(今鄄城一带)、范县汹涌冲入沙河,奔腾至张秋镇,裹挟大汶河之水汇入济河,最终注入渤海。然而,黄河水刚穿过运河短短几里,沙河便迅速淤积。这使得黄河主河道无奈向南游移,侵占了赵王河及宋金河的河道。短短数年,戴庙、安山之间六十里的运河,竟全被黄河侵占。而宋金河东岸,恰处河道上游要冲之地,这便是侯家林决口的根源所在。在黄河肆意奔腾、百姓饱受水患之苦的艰难时刻,一场关乎黄河下游河道命运的关键工程——郓城侯家林沮河口门工程,拉开了帷幕。

话说同治七年,黄河于赵王河东岸红船口决堤。这一决,仿若捅开“天河”口子,水势汹涌。众人匆忙堵截,却堵而复决,费尽心力,终究屡堵不成。上游地区也未能幸免,多处决口相继出现,黄河水势如失控猛兽,日趋东南。丁宝桢遂派候补道员潘骏文前往察看灾情。潘骏文查勘时,眼前景象令人痛心疾首:黄河已由沮河头汹涌溢入济河,如一条肆虐的黄龙,下注牛头河,并在侯家林撕开一道新口子,滔滔洪水如万马奔腾般灌入南旺湖,又经嘉祥井头河泛滥至济宁西南一带,最终归入南阳湖。

潘骏文深知情况严峻,斩钉截铁地指出:“今日之侯家林,恰似前日之红船口,而情形更为紧要!”为何如此说?原来,红船口未堵之时,尚有沮河作为阻挡洪水的屏障,如今侯家林若不紧急堵塞决口,运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将失去保护,百姓将陷入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这侯家林决口,犹如悬在数万百姓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面对如此危急形势,侯家林工程主事者展现出非凡智慧与勇气,制定并实施一套系统化治理方案,犹如为岌岌可危的黄河大堤注入一剂强心针。

首当其冲,便是紧急堵塞决口。主事者深谙此任务艰巨无比,必须“急堵且必期合龙”。这绝非一般人能够胜任,非得谙习黄河水性的专业工程人员不可,绝非寻常地方官员或运河员弁所能担当。担职者需像战场上熟用战术的将军,对黄河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方能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指挥若定。

与此同时,全面增培民埝的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沮河东岸自沮河头至王家垓的民埝,迎来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按照严格标准施工,要求民埝“高一丈顶宽一丈,外坦二收,内坦一收,共底宽四丈”。不仅如此,取土方式和施工工艺也都有明确规范。这一道道坚固的民埝,像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黄河岸边的百姓。

建设遥堤系统,则为黄河防线增添一道坚实屏障。在民埝内二三里处,另一道遥堤如巨龙蜿蜒而起,从沮河头接济河北岸起,一直延伸至金线岭之北止。这道遥堤与民埝相互呼应,形成“重门叠户”般的防御体系,重点保护南旺湖和分水口以南的运道。遥堤的存在,犹如给黄河套上一道更为牢固的缰绳,让它在肆虐时有所忌惮。

此外,加筑格堤也是工程重要一环。在遥堤与缕堤(民埝)之间,根据地势巧妙加筑东西向格堤。这些格堤如同棋盘上的防线,当洪水来袭,能有效分散洪水冲击力,形成多道防线,让洪水难以突破。

侯家林工程的实施,犹如巨石投入黄河治理长河,激起层层波浪,对黄河河道形成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它稳定了“豆腐腰”河段。郓城所在的菏泽段,正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险要地段。这里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泥沙淤积严重,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侯家林工程的实施,为这一险段注入稳定剂,奠定坚实稳定基础。自此,黄河在这一区域的肆虐得到有效遏制,百姓终于能在这片土地上稍稍安心生活。

同时,它塑造了鲁西南水系格局。工程的成功实施,如一把神奇刻刀,精心雕琢鲁西南的水系版图,将原本杂乱水脉,塑造成错落有致的木刻浮雕。它有效控制黄河在山东运河以西的泛滥,减少泥沙淤积对原有水系的扰乱。原本因黄河泛滥饱受困扰的汶、泗二河下游,排水困难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工程不经意间影响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过程,为鲁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带来深远改变。

不仅如此,侯家林工程开创多堤防御体系先河。其采用的“缕堤 - 遥堤 - 格堤”复合系统,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治水丰碑,成为后世黄河治理的范本。这种多道防线设计思想,凝聚古人智慧结晶,一直延续到现代治黄工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为黄河安澜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侯家林工程为现代工程奠定坚实基础。2021 年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郓城黄河能做到“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部分得益于历史上包括侯家林工程在内的治理成果形成的稳固堤防体系。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秋汛中,古老工程智慧与现代治黄技术紧密结合,共同谱写黄河安澜的壮丽赞歌。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恰似一部宏大治水史诗。新建(改建)32 道坝岸,每一道坝岸都凝聚现代治黄人的心血与汗水,如同一座座坚固堡垒,抵御黄河汹涌波涛。28.075 千米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似一条巨龙横卧黄河之畔,守护两岸苍生。杨集引黄涵闸完成通水验收,这一闸口,像黄河的“调节器”,调节黄河水的流向与使用,为周边地区农业灌溉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治黄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广视频监控、无人机、智巡APP等科技手段。这些科技“利器”,如同治黄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他们能更精准掌握黄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些现代工程与侯家林工程一脉相承,共同塑造今日黄河河道最终形态,让黄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治黄人传承先辈精神与智慧,继续在黄河治理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们深入挖掘与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为新阶段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郓城黄河河务局面对文化竞争新赛道、新风口,在有形文化遗产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度挖掘黄河资源之“点”,不断延伸文化特色之“线”,先后打造仲潭红色码头、杨集法治广场、防汛护堤展室、黄河文化苑等一系列文化地标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黄河文化的生动载体,为叫响黄河名片、强化文旅融合、传播治黄故事开拓新发展思路,让更多人了解黄河、热爱黄河。

从侯家林工程到现代治黄工程,从传统治水到现代“智水”,每个阶段都闪耀着黄河决策者智慧的光芒。他们肩负使命,传承历史治黄人物精神,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懈努力、创新。他们的付出,如同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推动沿黄经济发展,守护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黄河安澜,不仅是梦想,更是古今治黄人共同奋斗铸就的伟大现实。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黄河将继续在治黄人守护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奏响更加激昂的新的黄河交响乐章。

作者简介:曹之光,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银星文学特约作者,济宁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人,节目编导,部队转业军人,人民银行退休干部。

来源:当代人物网齐鲁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