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高度评价中华文明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最高成就发生地不是陕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1:23 2

摘要:葛剑雄教授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甲骨文中的“中国”概念以及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何尊铭文的论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脉络。

葛剑雄教授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甲骨文中的“中国”概念以及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何尊铭文的论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脉络。

对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葛剑雄说“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对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葛剑雄用一组图案展示:“‘中’是一个象形字,商朝时为了召集民众就树立一面大旗作标志,人们围绕在旗帜周围就衍变出‘中央’的意思;‘国’也是象形字,是一口人,站在土地上,拿着戈,守卫土地的意思。所以‘中国’就是万国之中最重要的国家。”

对于洛阳北窑28万平方米的西周早期当时的国家铸铜遗址,葛剑雄说“何尊内底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何尊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二里头遗址:中原文明成熟形态的辐射核心

1. 核心地位的确立

葛剑雄指出,距今约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这一阶段的文明具有系统性特征,包括城市规划(如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铸造技术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完善。考古发现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表明,二里头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技术传播枢纽。

2. 文化影响力的辐射

二里头文明通过青铜器礼制体系和玉璋等礼器的传播,将其文化范式扩散至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及更广阔区域。例如,长江中游的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二里头风格青铜器,印证了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这种辐射为后续商周王朝的“天下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甲骨文中的“中国”概念:凝聚力的符号化表达

1. 文字的象形本源

葛剑雄通过甲骨文解析“中”“国”二字的原始含义:“中”字源于商代召集民众的旗帜,象征中央权威;“国”字由“口”(人口)、“一”(土地)和“戈”(武装守卫)组成,体现对领地的控制。这种构字逻辑反映了早期政权以军事与组织能力维系核心地位的特点。

2. 政治认同的雏形

商代甲骨文中的“中商”概念,已蕴含“天下之中”的空间观念。至西周时期,这种地理中心观与政治正统性结合,形成“中国”作为文化认同符号的雏形。例如,商周交替时,“中国”逐渐从都城特指扩展为文明正统的代称。

三、何尊铭文:国家认同的里程碑

1. “宅兹中国”的深层意涵

面积28万平方米的西周早期国家最大的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铸造的何尊,其铭文“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文字记录。葛剑雄强调,此处的“中国”不仅指洛邑(今洛阳)的地理中心地位,更标志着周王朝通过“天命观”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努力。铭文中“自之乂民”(由此治理万民)的表述,凸显了政权与文明治理的双重属性。

2. 文化向心力的物质载体

28万平方米的西周铸铜遗址规模,反映出国家层面手工业生产的组织能力。青铜礼器作为权力象征物,其铸造技术标准化和纹饰符号的统一,强化了各地族群对“中国”核心的认同。这种以礼制为核心的文明模式,成为后世“华夏共同体”延续三千年的精神纽带。

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

葛剑雄的论述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三层递进逻辑:地理条件(黄河中游的黄土农业优势)→技术突破(青铜礼器体系)→文化认同(“中国”概念的符号化)。二里头、甲骨文、何尊三者分别对应文明成熟期、文字载体期、国家认同期,共同构成“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早期基因。这一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华文明持续性提供了历史地理学视角的独特诠释。

来源:朴实麻酱H2023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