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背诵古诗中的田园意象时,一场名为“种地吧插秧日招募”的活动正在全国多地掀起农耕体验热潮。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背诵古诗中的田园意象时,一场名为“种地吧插秧日招募”的活动正在全国多地掀起农耕体验热潮。
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插秧活动,更是一次让青少年“接地气”的生动实践,背后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农耕文化传承的深切呼唤。
在江苏徐州、山东临沂、湖南兴水村等地,类似的插秧日招募活动正如火如荼。
以徐州为例,活动主办方联合当地农业集团推出“相信土地的力量,做大自然的孩子”亲子研学活动,邀请9-11岁的孩子在父母陪同下参与插秧。
报名费198元(含一大一小),活动名额迅速被抢空。孩子们卷起裤腿,赤脚踩进泥田,一手握秧苗,一手分苗插秧,动作从笨拙到逐渐熟练,脸上沾满泥点却笑得灿烂。
“与其告诉孩子‘粒粒皆辛苦’,不如让他们亲自下田插秧。”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这种体验式教育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远比课堂上的说教更触动心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孩子对农耕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插图或影视作品中。
插秧日招募活动通过还原传统农耕场景,让青少年在劳作中触摸历史:
知识科普:活动前,农技专家讲解插秧技巧、水稻生长周期等农业知识,孩子们边听边记,兴趣盎然。团队协作:插秧需分工合作,有人运苗,有人插秧,孩子们在配合中学会沟通与协调。生态教育:活动中穿插观察田间生物、了解生态循环环节,培养环保意识。“插秧不仅是种水稻,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敬畏自然、珍惜粮食的种子。”一位活动组织者说。
媒体聚焦:多家媒体报道插秧日招募,搜狐、腾讯等平台发布活动纪实,引发网友热议。家长支持:许多家长认为活动“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亲近土地”,主动报名参与。政策助力:部分活动得到农业农村部门支持,提供技术指导、物资保障,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种地吧”系列综艺的走红也为活动造势。该节目记录年轻人经营农场的真实过程,豆瓣评分高达8.9,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4亿。
观众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生活吸引,节目中呈现的插秧、收割场景更激发大众对农耕文化的兴趣。
创新形式:将传统农耕与现代研学结合,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多方联动: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共同参与,形成传播合力。科技赋能: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正如光明网评论所言:“《种地吧》的火,更多是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当孩子们在田野间挥洒汗水,收获的不仅是插秧技能,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这种“接地气”的体验,或许正是治愈城市生活焦虑的一剂良方。
结语
泥土的气息,是文明最初的芬芳。让青少年在插秧活动中感受“手把青秧插满田”的艰辛与快乐,不仅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期待更多“种地吧”活动涌现,让田野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让农耕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我爱农村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