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科学发现不仅会推动知识进步,还会改变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们让我们看见宇宙的浩瀚,并重新思考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其中一个时刻,是太空船首次传回地球影像的那一刻;另一个则是发现另一个世界上的生命。
有些科学发现不仅会推动知识进步,还会改变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们让我们看见宇宙的浩瀚,并重新思考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其中一个时刻,是太空船首次传回地球影像的那一刻;另一个则是发现另一个世界上的生命。
2025年4月下旬的一个消息,让这个时刻又靠近了一点——科学家在一颗名为K218b的行星上发现了一种气体的迹象,而这种气体在地球上是由简单的海洋生物所产生的。无独有偶,去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未来25年的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也就是说,我们发现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已不再遥不可及。
但这也引发一个问题,若是真的存在地外生命,地球会不会遇到危险?关于这一话题,科幻作品常以丰富想象力描绘出不同图景,而在《太空之城》中,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设想。
小说中,高等文明对地球的打击手段展现出惊人的技术代差,外星人与人类的第一次交锋并未直接动用核爆粒子炮轰炸地球,而是采取了更为隐秘的方式——通过弦信号潜入地球进行情报刺探。这种信号为宇宙中高等级文明普遍掌握,地球却尚未完全了解。
简单来说,弦信号能够在人类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潜伏收集情报并进行远程攻击。即使人类科学家事后发现了弦信号并破解其机制,也无法阻止外星人发起定向攻击,使目标化为飞灰。
这一设定虽属科幻,但弦信号的概念并非完全虚构,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概念——弦理论。近年来,基础物理学界对弦理论的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通过ADS/CFT对偶性证明了某些弦论模型与量子场论间的数学等价性。虽然离实验验证尚有距离,但理论物理学家普遍认为这为弦理论的实证化开辟了新路径。
弦理论认为,宇宙的基本单元不是粒子,是因为弦在空间运动,才产生了各种粒子。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最新的M理论将不同弦论统一为十一维时空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预测存在被称为"膜"的高维结构。小说中的弦信号正是基于"开弦"概念的艺术加工——这些一端固定在三维膜上的振动模式,理论上可以实现跨维度的能量传递。虽然目前实验尚未观测到此类现象,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的MoEDAL实验,目标之一就是探测可能存在的高维空间信号。
简单来说,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基础元素,不再是什么原子、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在他们之下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弦。而科学家们则希望通过弦理论,来实现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协和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小说中描绘的弦信号,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想象出的应用场景。弦信号能够以极其微弱的能量潜伏下来,伺机而动。一旦触发,便可调动巨大能量实现攻击。这种方式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与杀伤性,符合高等级文明对低等级文明发动打击的逻辑。
而这种"润物无声"的攻击模式,恰似现代战争中电子战与信息战的终极形态。事实上,这种非对称作战思维已体现在当代科技竞争中。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发的"量子嵌入"项目,旨在开发可潜伏在经典计算机系统中的量子触发装置。虽然技术路径完全不同,但其战略构思与小说描绘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内部也曾上演过类似的降维打击。就像当年的海湾战争,西方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让他们对伊拉克形成了绝对碾压的优势,拥有远程巡航导弹、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国联军,一战便击溃了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伊拉克。
这一战被打垮的不仅是伊拉克,还有绝大多数依照苏联大陆军理念构建起来的传统军队,传统作战理念。也是这一战,让人们意识到,时代变了。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已经不再是双方端着自动步枪在战场上你来我往,而是超视距、跨领域、多军种联合的作战模式。这一过程,正是技术代差带来的碾压。
后续影响持续发酵:1991-2001年间,全球有37个国家裁撤骑兵建制,59个国家将国防预算重点转向电子战部队建设。俄罗斯军事改革之父谢尔盖·伊万诺夫曾坦言:"海湾战争震醒了整个俄军总参谋部,我们突然发现花费二十年构建的钢铁洪流,在新型战争形态前成了博物馆展品。"
若将这一经验映射到外星文明与地球人类的冲突中,可以推测,高等级文明很可能首先通过情报侦察、心理战、经济封锁等非直接武力方式,瓦解地球社会的统一与抵抗意志。在人类内部矛盾激化、自我消耗之际,外星文明再以精准、致命的打击完成彻底征服。
就像《太空之城》中,弦信号只是第一步。小说进一步设想了外星文明操控暗物质武器、反物质炸弹等多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打击手段。这些设想虽然充满科幻想象,但从逻辑上讲,符合高等文明优先使用低成本、高效益手段的基本原则。
就比如小说中描述的"恒星压缩"技术,借助暗能量操控将太阳压缩至微观尺度,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攻击直接瓦解人类文明根基。现代天体物理研究显示,暗能量约占宇宙总质能的68%,其蕴含的巨量能源若被高等文明掌握,或将实现操控星系级别的天文现象。当太阳被压缩为微观奇点,地球将瞬间失去能量来源,生命维持系统随之崩溃。
当然还有一系列创新性武器——"雷暴消磁"瘫痪电子设备,"反自然武器"颠覆物理法则,"鬼雪花"引发社会生态崩溃。这些设定虽属艺术加工,却折射出真实军事科技的发展规律——新型武器往往瞄准敌方最脆弱环节。现代战争中的石墨炸弹破坏电网、气象武器改变自然环境,与小说构思存在逻辑同源性。
我们常说,科幻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预见未来,更在于激发科技创新。1914年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预言链式核反应,启发现实中的核能研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激发潜艇技术突破。当《太空之城》将弦理论与暗能量纳入军事构想,实际上在为未来科技树描绘画像。这种思维操演推动着人类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想象与现实的交互中寻找突破方向。
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有时候会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灾难反正会到来”的盲目消极。
《太空之城》是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意识生命等前沿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对这些科技的一个大胆设想,同时在这个设想的基础之上,对人类未来该何去何从,提供了一定思路。
面对潜在的地外威胁,作品强调科技发展与文明韧性同等重要。人类在绝境中展现的协作精神与创新智慧,最终促成与高等文明的战略平衡。这提示现实世界:在探索前沿科技的同时,需建立跨学科的风险评估体系,既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勇气,又具备应对突发危机的系统预案。
硬核科幻,或者科幻的“硬核”,并非要预言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而是让人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状,并对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面临的问题提出警示。这种认知重构功能在"库布里克拉效应"中得到体现——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NASA收到的宇航员申请激增420%。
就像现在,即便“外星人”还没有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目前面对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泛滥等现象,已可视为一种低强度的“降维打击”前兆。随着科技加速,人类社会内部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剧变。若不能及时适应,必然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典型案例是加密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比特币市值在2021年超越俄罗斯外汇储备总量,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学暴动",完美诠释了技术代差如何颠覆既有权力结构。日本央行前行长黑田东彦曾警告:"DeFi革命对金融主权的冲击,不亚于外星舰队出现在东京湾。"
《太空之城》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展示了高等文明与地球人类之间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人类究竟应以何种姿态应对?是盲目自大,还是保持谦卑?是依靠幻想,还是积极积累力量?
当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外星文明已介入地球事务,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发现外星文明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加。无论外星文明的形态如何,保持警觉、提升自身,是地球文明应对未知挑战的唯一正确选择。
科学精神要求基于证据进行推断,但同时也需保持对未知的敬畏。正如勒布所言,“让数据指引我们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被毫无依据的幻想所左右。
当韦伯望远镜的新发现与持续深化的系外行星研究,不断刷新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科幻作品承担着独特使命:它既是警示预言,提醒我们敬畏宇宙尺度下的文明差距;也是思维实验场,为应对未知挑战提供创意沙盘。当科学探索与艺术想象形成良性互动,人类文明方能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如果某一天,真正的高等文明到来,人类的最佳应对方式,恐怕并不是挥舞着火器迎敌,而是以足够的智慧与开放,寻找一条和平共处的可能之路,而这一切的想象力,或许就得从科幻之中去汲取。
来源:太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