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万亩“绿叶”变“金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22:21 2

摘要:55岁的烟农易祖兴赤脚踩在湿润的垄沟里,手中的移栽打孔器精准插入覆膜定点泥土,“咔嗒”一声,一株嫩绿的烟苗便稳稳扎进土地。“赶在谷雨前把苗栽完,秋天的‘黄金叶’才有指望!”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身后上百亩土地里,数十名村民正弯腰劳作。

人间四月天,农忙正当时。早上六点,天还未亮透,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的烟田里已是一片喧腾。

55岁的烟农易祖兴赤脚踩在湿润的垄沟里,手中的移栽打孔器精准插入覆膜定点泥土,“咔嗒”一声,一株嫩绿的烟苗便稳稳扎进土地。“赶在谷雨前把苗栽完,秋天的‘黄金叶’才有指望!”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身后上百亩土地里,数十名村民正弯腰劳作。

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西秀区11600亩烤烟移栽缩影。作为我省“黄金叶”核心产区,西秀区围绕“稳控并举”主线,推行以烟为主、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多方共建的“烟草+N”模式,烟农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一片片烟田托起山区百姓的致富梦。

春耕繁忙 山乡奏响“协作曲”

时下,正是烟苗移栽关键期。烟农们按照“带水、带肥、带药”技术标准,抢抓时令开展移栽,确保栽后烟株早生快发。

在双堡镇所坝村的移栽现场,一幅现代版“春耕图”徐徐展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测绘地形,起垄机在田间画出笔直的银线,头戴斗笠的妇女们身背移栽打孔器,不用弯腰便将烟苗轻松栽种。

“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10亩地要种半个月,现在机械化作业,100亩烟田三五天就能完工。”55岁的韦继学正蹲在田埂边搅拌,药肥经过他的调配,化成一缸“定根水”。

作为村里的资深烟农,韦继学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局和区烟草分公司组织的全程培训,“什么时候移栽、株距多少厘米、怎么调配水肥、浇多少水,我都清楚,种烟就像照顾小娃娃一样精细。”

山坳里,黄腊乡八寨村的张勤华正指挥着村民种植烤烟。“去年种了90亩,光是人工工资就发了16万元,我还有赚头。今年种了120亩,预计收入50万元。”他笑着说。

“大户种烤烟,我们也有收入。”61岁的李龙芬正在浇水。她算了一笔账:务工每天赚120元,土地流转每亩增收300元,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在西秀区,像张勤华这样的种植大户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增收。烤烟种植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科技赋能 田间长出“致富叶”

在安顺市西秀区阳光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阳光合作社”)育苗大棚内,周志成正在调试“剪叶神器”——一台形似长凳的四足机器。只见在工人的控制下,它灵活穿梭在苗池间,精准进行烟叶修剪。

“利用机械剪叶,效率是人工的5倍,每株苗经过修剪后发育更均衡,移栽成活率更高。”西秀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烘烤主管吴洪林介绍,这台设备已在全区推广。

育苗大棚的另一边,一箱箱爬满幼虫的透明纱盒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阳光合作社引进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以虫养虫”,养殖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天敌——蠋蝽,在烟苗移栽一个月后,成虫将会被释放到烟田里,达到“以虫治虫”,减轻烟草病虫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烟叶安全性和可用性。

科技的力量渗透在烟田的每个角落。在东屯乡连片烟叶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无人机试飞。一个月后,这些无人机将穿梭在这片烟田上空,对烟叶实施飞防作业,防治病虫害。

机械播种剪叶、无人机飞防、智能烘烤……科技持续为烟叶种植注入新动能,田间的“致富叶”长势更优。

政策赋能 土地结出“共富果”

“保险在哪里办?”4月23日,一大早,一群烟农便来到梅旗村村委会咨询烟叶种植保险政策,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顺利办好相关事宜。

“以前遇到灾害只能自认倒霉,现在有保险兜底,损失能得到赔偿,后续补种也有了资金保障。”烟农陈气表示,保险就像一把坚实的“保护伞”,让自己种植烤烟无后顾之忧。

农业保险是农民的“定心丸”。西秀区推行“公司投入、政府补贴、烟农参保”,按照“6:3:1”保费缴纳模式,为烟农量身定制烟叶种植保险,增强烟农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让农户种烟无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当地烟叶站还为种植大户送去两台打孔机,让烟田作业效率大幅提升。“有了这些农机,省时省力,还能扩大种植规模,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陈气满脸笑意。

产业链的延伸更让烟田“身价倍增”。在东屯乡,闲置的育苗大棚用来种植西红柿;在双堡镇,烟菜轮作让土地“歇口气”的同时,秋冬蔬菜每亩再赚2000元。“种了10多年烟,我就没亏过。”种植大户洪继刚笑道。

远山如黛,烟田似锦。那些劳作的身影、农机的轨迹、账本的数字,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春天的烟苗在生长,幸福的日子,也在拔节。

编辑:张财菁

来源:西秀大城小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