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台海因佩洛西窜台、解放军环岛军演陷入剑拔弩张;2025年,赖清德当局妄想“依美谋独”进入深水区,大陆常态化军演持续升级。在这两个关键年份,台湾作家龙应台(马英九时期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两次向《纽约时报》投书,从渲染“台海末日”到批判“台独幻想” ,
2023年,台海因佩洛西窜台、解放军环岛军演陷入剑拔弩张;2025年,赖清德当局妄想“依美谋独”进入深水区,大陆常态化军演持续升级。在这两个关键年份,台湾作家龙应台(马英九时期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两次向《纽约时报》投书,从渲染“台海末日”到批判“台独幻想” ,其观点变迁折射出怎样的两岸关系真相?
两篇文章内容简述
2023年4月18日,龙应台在《纽约时报》发表客座文章,题为《在台湾,朋友间正开始反目》(In Taiwan,Friends Are Starting to Turn Against Each Other)。在这篇文章中,龙应台描述了台海局势紧张之际,岛内已普遍出现对立和相互指责的现象,称这已对台湾造成伤害。
文中以“台湾朋友因对大陆态度不同而反目”为切入点,声称台湾社会已因台海局势陷入分裂。她将大陆追求国家统一的行为描述为“更强的霸凌者威胁”,并渲染“美国可能启动‘焦土战略’摧毁台积电或核电站”等场景。
2025年4月1日,龙应台再次在《纽约时报》发表客座文章,题为《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在这篇文章中,龙应台批评了民进党当局长期营造的“倚美谋独”幻象正在破裂,并提醒台湾民众,美国不值得信任,台湾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以某种方式与中国大陆和解”。她强调,台湾妄图依赖美国,同时排斥和对抗中国大陆,绝对不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此外,文中还对两岸“黄金时期”(2008-2016)经验表示了高度认可和支持。
观点变迁的动因分析
23年的文章,龙应台希望通过“悲情叙事”向国际社会传递“台湾受害者”形象,试图绑架外部势力介入;而25年则画风直转,严厉抨击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政策,高调揭示台湾社会对民进党路线的不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可能的因素。
一是台海力量对比的不可逆倾斜。大陆军事上形成“48小时收台预案”,经济上主导两岸产业链,台当局“以武拒统”空间被压缩至极限。二是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乌克兰危机中美国承诺的“安全保障”落空,暗示台湾对美依赖的脆弱性。三是台湾民意的显性裂变。青年世代对民进党“抗中保台”口号脱敏,2025年台湾民调显示62%民众支持恢复两岸对话。
龙应台立场的局限性
虽然龙应台此次公然揭开民进党当局的“遮羞布”,但我们同样要认识到其观点的局限性,比如全文回避“一国两制”法理框架,将统一简化为“和解”意愿问题,本质仍是“维持现状”思维。我们需警惕“柔性拒统”叙事(如借文化认同淡化主权归属),强化“融合发展”政策传播。
从龙应台的“转身”可见,当“台独”幻象撞上大陆“碾压级”实力时,任何“拒统”叙事都将沦为空中楼阁。但若台湾社会仍将希望寄托于“美国保护”或“以智拒统”,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读者朋友们,您认为打破两岸僵局的关键钥匙在哪里?你更认同龙应台哪次投稿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A.2023年预警派 B.2025年反思派 C.均是片面叙事。#龙应台#
内容参考:环球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来源:北风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