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互联网大会|香江之畔的科技叩问 AI时代人类如何生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22:29 2

摘要: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政商领袖、技术专家与创新企业家齐聚香江,共同参与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

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政商领袖、技术专家与创新企业家齐聚香江,共同参与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

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在这场科技与智慧碰撞的盛宴。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金融、数字政府与智慧生活等领域内的顶尖人才互相交流,可能偶然擦肩而过的人就是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科技人才。

田桐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现场

在这里,我得以一窥四足机器人如何突破极端环境作业极限;AIGC如何一秒生成精美影视大片;人形机器人如何用五指灵巧贴上汽车铭牌……

本期桐频TTone特别对话三位行业创新者:云深处科技市场品牌经理钱晓宇、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

世界互联网大会幕后的田桐

云深处机器人:
不怕冷也不怕热的“电子二哈”

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足式机器人研发的创新型企业。

其核心产品在巡检和消防领域的市占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旗下产品如“绝影X30”具备极端环境作业能力,支持零下20℃至55℃的作业环境。

这样“上刀山下火海”的本事是怎么练就的呢?它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呢?田桐邀请云深处科技钱晓宇为大家解答。

田桐对话云深处科技市场品牌经理钱晓宇

田桐:

晓宇总,我们非常好奇,云深处的机器狗如何能够在零下20度至零上50度的极端温差下稳定运行?此外,还有哪些场景能够体现机器狗的极端环境适应性?

钱晓宇:

哇,你第一个问题就非常地厉害。云深处机器狗的极端环境适应性源于其设计理念——机器人应作为人类的伙伴,协助完成危险、重复或人类难以胜任的工作。

以新加坡地下电缆隧道巡检为例,机器狗代替了人工每日步行2-3小时完成的6公里隧道巡检工作。在极端温差、暴雨冰雹、雪山溪流等场景中,机器狗凭借其高机动性和适应性,能够代替人类完成巡检、搜救等任务。

新加坡地下电缆隧道的云深处巡检机器狗

田桐: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已经入驻了很多岗位,那机器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钱晓宇:

机器人并非互相取代,而是各有定位。四足机器人在非结构化地形的通过性优于轮式/履带机器人,其稳定性也强于双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虽在人类场景中具备形态优势,但在复杂地形、尤其是高容错率行业(如巡检、物流、搜救),四足机器人的平衡性和可靠性更具优势。

废墟中的云深处X30机器狗

田桐:

机器狗未来能否进入家庭场景?例如承担儿童看护、老人陪伴等任务?

钱晓宇:

家庭场景的刚需需求(如老幼看护)是机器狗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技术在情感交互、物理感知等方面仍需突破。机器狗需具备类似真实宠物的情感认知能力,才能真正融入家庭生活。

教育场景下的云深处机器狗

田桐:

您自己家里有宠物狗吗?

钱晓宇:

我家里很多动物,但是目前暂时没有养狗,哈哈哈因为养狗要遛狗。

田桐:

您怎么看机器狗入住家庭,您有想过真的狗的感受吗?因为我同时遛过机器狗和真的狗,在一起遛过,真实的动物很怕机器形态的自己。

钱晓宇:

这个可能就有一点像我们讲到的“恐怖谷”效应。对狗来说,它看到一个跟它形态非常相似的东西,它也会先天的有一些害怕。

学者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曲线

但我觉得机器狗与真实宠物的应用场景存在本质区别。尽管机器狗可能在交互能力上逐步接近真实宠物,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功能性而非情感替代。所以机器狗即便进入家庭,也将保持独特的功能定位,而非简单取代真实宠物。

快手 可灵AI:

人人都是大片导演

可灵超级创作者制作的AI版侏罗纪世界

4月15日,快手旗下的可灵AI宣布面向全球发布可灵2.0视频生成模型和可图2.0图像生成模型。

此次更新采用了全新的交互理念MVL,通过简单文字描述,用户可以将脑海中的创意(包括身份外观、风格场景、动作表情、运镜等多维度元素)高效传达给AI,得到电影质感的画面。几百人花费几个月时间能够完成的画面,通过可灵AIGC大模型技术,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实现。

这项技术会对相关从业者产生冲击吗?未来我们该怎么区别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呢?田桐邀请快手副总裁刘震为大家解惑。

田桐:

刘震总好,快手与贾樟柯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拍摄电影,效果怎么样?

刘震:

我们联合9位知名导演,由其自主创作剧本与故事,其余制作环节均由AI完成。作品涵盖科幻、年代剧等多种类型,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去年,快手自主研发的EIG十大模式在生成效果、商业化探索,和用户赋能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帮助专业用户大幅降低60%的制作成本。

田桐:

怎么理解您曾提到的AIGC将产生“杀手锏”效果? 许多从业者担忧岗位被替代,您怎么看?

可灵AI创意圈 网友作品欣赏

刘震:

以“快影”工具为例,其文字生成视频或图片生成视频的功能,可在一分钟内完成传统特效团队需三四十人耗时三四个月才能实现的效果。画质、故事连贯性与画面美感均不逊于专业团队制作。

但我们认为,AI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创作,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为影视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比如AI制作的很多《山海经》动画成功呈现了传统手法难以表现的精灵与鬼怪情节。

AI生成的山海经异兽 图源公众号大敏AI光影艺术

田桐: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伦理与安全问题,例如换脸、声音替代甚至诈骗。快手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刘震:

AI技术的两面性确实带来了伦理与安全问题,例如对青少年的潜在负面影响。不过国家已出台规定,要求2025年9月起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识。而且通过青少年模式屏蔽不良内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发布

田桐:

快手在过去培养了数万个AI主播。主播这项职业在播新闻的时候是不能出错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能有谐音的错误,那AI主播上线之后就能够减少错误率?

刘震:

对,在这种程序性的指标方面,我认为AI可能会更强大一些。在播新闻的时候一些口播失误可能会大幅度地减少。

田桐:

你知道吗,我就是一个新闻主播。那怎么办呢,会不会直接把我的工作给替代掉了?

进行新闻主播工作的田桐

刘震:

这样的规范式工作,很有可能是AI比我们表现得更好。但您这个独特的个人魅力是AI取代不了的。不过以后可以在摄影棚里做一个自己的AI虚拟主播,然后我们的真身出来进行采访,这样效率就更高了。

田桐:

哈哈您这个创意非常好,这样效率提高太多了,未来说不定我也可以体验到这种科技带来的进步。

优必选机器人:

春晚赢家 工厂卷王

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熟练地在东风柳汽的汽车制造工厂内进行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质检、车厢后盖检测、内饰总检、油液加注、前桥分装、集配捡料、贴覆车标、配置刷写、标签打印、搬运……工厂实训的场景堪比科幻片。

工厂之外,跳舞、按摩、下象棋、拧瓶盖也手到擒来。从春晚可爱的机器人表演,到工厂里的硬核卷王,优必选一路走来都经历了什么?未来,我们是否可以人人都有一台机器人呢?

田桐对话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

谭旻

田桐:

想请教谭总,优必选是全球首个将机器人引入工厂的企业。机器人在工厂中具体能做什么?

谭旻:

工厂中大约有1000项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例如“搬箱子”,看似简单,但涉及100多种物料、不同尺寸和重量。仅这一项,我们今年就可能获得数十万台订单。这些工作多在高温、有毒等恶劣环境下由人工完成,非常适配机器人。

此外,机器人还可完成贴标、分拣、流线化操作等任务。例如新能源车厂的安全带测试、充电桩测试等,均需灵巧手完成。我们在比亚迪工厂的实训中,已实现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的多智能体协作。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极氪工厂内进行料箱搬运

田桐:

优必选的Ebot机器人专注于儿童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您认为未来是否人人都需成为程序员?

谭旻:

编程教育至关重要。自2019年起,优必选进入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3%。我们发现行业最大瓶颈是人才缺口——人工智能毕业生仅4万至5万,而人才需求高达500万。我们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让每个人都能拥抱AI时代,将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

优必选Ebot机器人的编程课

田桐:

我们曾经认为,机器人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它太贵了。不过优必选的Walker系列已经从600万降到了30万。但尽管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见到有机器人的出现?什么时候这项技术才能真的下沉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

谭旻:

我觉得最核心的一个很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把它带到千家万户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跟场景去做对接。其实优必选的阿尔法机器人从2016年起就已经逐步进入家庭,2018年大家也在春晚上认识了jimu机器人。我们正在逐步实现机器人与生活场景的深度对接。

陆续亮相春晚的优必选Alpha机器人 Jimu汪汪机器狗 Walker机器人

田桐:

您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家庭照护和老年陪伴中的角色?

谭旻:

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家庭的万用工具。未来10至30年,随着技术成熟,机器人将承担家庭医生、保姆、教师等多重角色。例如,它可提供远程医疗支持,成为家庭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也可作为跨学科博士级家庭教师,甚至担任五星级大厨。

机器人可以提供健康评估、清洁、陪伴、康复、配送等服务

田桐:

那您认为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如何呢?

谭旻:

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已经调研了超过1000家养老机构,机器人在康养领域有三大作用:补充人力短缺、提供专业医护辅助、满足个性化需求。尽管挑战在于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但我们正通过结构化场景训练机器人,逐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以应对多样化需求。

Tech Tone

田桐视角

香江之畔的科技盛会中,我始终在追问一个命题:当人工智能开始模仿人类、并且在多数领域比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究竟该拥抱还是警惕?

当刘震说"真主播不会被替代"时,我也会思考并紧张,在某一天,我的数字人会不会比我更高效地站在镜头前工作?

但是,抢险救灾时机械犬能深入人类无法企及的废墟与火海,养老院里康复机器人也在默默为银发族群提供帮助。

这场对话也让我明白,也许我不应该拘泥于自己眼前的得失,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于在人类最脆弱的时刻,科技能够为人类提供的帮助。

也许科技的温度与人类的创造力,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未来的距离。

世界互联网大会幕后的田桐

来源:田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