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家里长辈突然在家族群里转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十分惊悚:“双春闰月撞上清明,上坟祭扫恐招灾祸!”仔细一看,内容煞有其事,说2025 年是双春闰六月,磁场紊乱,这时候上坟会冲撞祖先安宁,给家人带来厄运。不仅我家,网上这类说法铺天盖地,不少人因此犹豫,甚至放弃清
网络截图
“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别让谣言绊住追思脚步
最近,家里长辈突然在家族群里转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十分惊悚:“双春闰月撞上清明,上坟祭扫恐招灾祸!”仔细一看,内容煞有其事,说2025 年是双春闰六月,磁场紊乱,这时候上坟会冲撞祖先安宁,给家人带来厄运。不仅我家,网上这类说法铺天盖地,不少人因此犹豫,甚至放弃清明祭扫。可这“禁忌”,真有依据吗?带着疑问,我深挖一番,发现背后另有乾坤。
网络截图
破除谣言迷雾,还原清明真相
为搞清楚“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从何而来,我请教了民俗学专家张教授。教授听后,笑着摆摆手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双春和闰月在传统历法里再常见不过,它们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相互协调的产物。简单来说,月亮绕地球周期约29.5天,一年算下来大概354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圈是365天,这就产生了时间差。为了让两者同步,古人便设置了闰月。至于双春,闰月那年有13个月,380多天,自然容易出现年初年末都有立春的情况。”
张教授还翻出古籍资料,严肃地说:“从现存文献来看,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双春闰月时不能上坟。要是真有这个禁忌,每隔几年古人就得中断一次祭扫,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事实上,这类谣言能传开,和部分人缺乏历法知识有关,一看到双春闰月这种相对少见的现象,就觉得有特殊含义,给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
网络截图
探寻习俗演变,解锁清明密码
清明习俗并非一成不变。早期,清明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春日狂欢。在草长莺飞的时节,人们换上春装,呼朋引伴,到郊外踏青赏春,享受大自然馈赠。《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的,正是清明前后人们踏青的欢乐场景。
和清明相近的上巳节,也是踏青出游的好日子。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描述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讲的就是上巳节文人墨客聚会踏青的雅事。而寒食节最初只是禁火吃冷食,后来才和祭祀扫墓联系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逐渐融合,清明也就有了踏青和祭扫的双重内涵。
坚守文化内核,传递清明温度
在现代社会,清明祭扫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仪式,成为传承家族情感、铭记先辈的重要方式。我们在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讲述家族故事,让先辈的精神在后代心中生根发芽。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张教授感慨地说:“历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化则是民族的灵魂。我们不能让谣言歪曲清明的真正意义。清明处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在祭扫中缅怀先辈,在踏青中拥抱新生,这才是这个节日的魅力所在。”
下次再有人传播“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这类谣言,不妨用这些知识有理有据地反驳。别让谣言破坏了清明的氛围,阻挡我们追思先人的脚步,让清明在传承中绽放新的光彩 。
来源:木鱼石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