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他虽是初识,但已久闻其名。既倾慕其金石艺术之精湛,又沉醉其人生转折的神奇。新昌有座大佛,凿刻于1600年前的东晋。南朝人刘勰有赞:不世之宝。难道1600年后又草蛇灰线。
2025年5月2日,应朱兄之邀,我们一行人从上海驱车绍兴新昌。拜访中国金石书法篆刻家张文康先生。
与他虽是初识,但已久闻其名。既倾慕其金石艺术之精湛,又沉醉其人生转折的神奇。新昌有座大佛,凿刻于1600年前的东晋。南朝人刘勰有赞:不世之宝。难道1600年后又草蛇灰线。
少年成名,二十出头即获全国篆刻比赛大奖的张文康,作品广布,频频摘冠。1982年,23岁的他成为了朱复戡先生的入室弟子。2000年,他的青铜“世纪元钟”立于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世纪广场。2009年,他设计的朱复戡墓碑,立于苏州凤凰山。2013年,他设计并题写“陆家嘴”地名标志,立于上海浦东滨江大道。
左张文康,右俞果
我对张文康的篆印很感兴趣。我问什么叫用篆印代替盖章?他说,因为篆印是写出来的印章,这样和书法相匹配,也更显示了艺术美,是写出来的印。言罢,他在赠我的书上题字,然后换笔,写下他的篆印。一颗小小的红印章,极雅致。我惊讶,这不是钤印,是画印。他答:是的,钤印千篇一律呈死板,画印枚枚不同有生气。绝妙!
经询,我才知道他的篆印并非他的创造,他仅是唯一的传承者。弘一法师的学生张美翊,是清末古文家。张美翊又是朱复戡的老师。张美翊遗存的182封书信中,绝大多数是给朱复戡。在通信中,因为印章画稿的设计探讨,他俩创造了写篆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张文康发扬光大了它。
由于师承谱系都是金石一脉,张文康也在这条路上不懈耕耘。他赠我的夔纹篆手卷,将金石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夔纹本身是商周的图纹,他根据统一的文字,小篆,用六书造字的方法,创作了夔纹篆。这属于大篆的体系,但是由于风格比较强劲,他称之为夔纹篆。
张文康的夔纹篆书
他曾说,人品永远大于作品,作品大于名气。我感觉他的这句艺术宣言,仿佛也暗示出他的人生轨迹。以此倒推,他的人生由他的人品主宰,潮汐起伏。
他私下对我说,我有过五次灾难,遇到六位贵人。我未细究,他也没明言。我只想了解我感兴趣的问题,以叙述这个世间逻辑很难推理的故事。 近十年左右,张文康连续遭难。因交友不慎,他的房屋被火灾。他收藏的名人字画及文物器物被付之一炬,可怜锦灰。或许,祸不单行,他脑梗了,又第二次脑梗了。初显口涎外溢、手颤脚抖、步不稳、走不直的症状。
在这其间,故事开始了。
一天,张文康受邀陪友来到新昌谈事。饭桌上,一桌人絮絮叨叨,一位吴珍女士言语不断。有人吐槽:你废话太多。宴毕,张文康说了一句:她话虽多,却一句不废。
张与吴是头回见面,张的话引起吴的注意,她发现了张的身体状况不佳。后经引荐,她才知道张是书法篆刻家。
这一瞬相见,改变了张的命运,吴珍成为了张的贵人。从此,他们的故事让人诘屈聱牙,难以阅读。
不久,他们又见了面。吴大致清楚了张的身体健康情况。吴直言:相信我,你的病可以看的,我免费帮你治疗。 接下来,筒单介绍一下吴珍的背景。她是新昌农村人,除在外学医读书,基本生活在新昌。父母农民,她在当地成婚生子,生活平顺。她母亲不识字,是位远近闻名的乡村中医,有些神通。她母亲有时候晚上睡觉时会突然大哭大叫,扰得家人无法入睡。次日面对家人指责,她说我没有哭叫过啊!但第二天,村里必定有人过世。
吴珍家庭不穷,她从小不缺吃喝。她在村里办了个企业,生产轴承,历时20年,赚钱不少。后因乡里水库建设动迁,厂停办,拿到一笔补偿款,和一套在外县的商品房。关厂以后,她很潇洒,在世界云游两年,再倦归乡土。
张文康,吴珍在张文康个展上合影
我第一次看见吴珍,人显修长,肤白貌美,热情外向。直觉根本不像农村妇女。她能说会道,表达流畅,思路敏捷。
张文康和吴珍重聚后,为治疗方便,他们去海南,那边有两房两厅的房子。张的主要症状是血糖高。吴用一日三餐饮食控制和中草药及针灸推拿等方法,多管齐下,疗效非常显著。同时,天天陪他唱歌,恢复他的语言功能。仅仅两个多月后,化验结果显示血糖正常。我和张握手,感到他握力很大。话语交流基本上正常,走路稍慢,但走楼梯、爬坡几无困难。
这中间,问题来了。他俩孤男寡女在海南几个月,流言蜚语四散,说什么难听的都有。张是单身,也无子女,但吴有丈夫,还有儿子。最主要的置疑是,吴肯定是看中了张的财产,要另攀高枝。这样的置疑理所当然,完全符合人间逻辑。免费助人,学雷锋啊。
治疗见效后,是长期的调养。他们将离开海南。张说,回上海调养吧。吴坚持道,调养必须回新昌进行。他们回到了新昌。至今,在新昌的调养治疗已近8年。
回归,并未平息舆论。这是常态,这种事谁能正常理解。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故事的继续发展。吴珍很会因势顺应。她婆婆开始很不解:你这么帮他做什么?她答:人家给钱。婆婆讲:你这样给人做保姆,给钱也不做。她答:给的钱多。婆婆不响了。私下,我问张文康,你们经济上怎么处理的?他说,每月开支都是吴珍付出,月底我给她一笔钱,以抵冲这些开支。
张文康告诉我,一个相识30多年的朋友,私底下曾这样尖锐地问他:你们之间是否有经济交易和性关系?张答,我没有给过她大钱,也没有性关系。
吴珍女士
这次在新昌三天,我和张单聊过,和吴单聊过,我们三人也共同聊过。张说,她让我生命获得重生,让我艺术上也获得再生,我不是信赖她的问题,是信仰她。吴对我说,我比他小十岁,遇见他时,他完全是个病人,我怎么可能爱上他。经济上,他的财产并没有超过我多少,他没有给我买过一件衣服。
一天晚上,我们三人坐吴的车回度假村宾馆,吴开车回家。我住二楼客房,张说到七楼我的家坐坐。我颇惊异,你的家在七楼?电梯上七楼,他家房门大开,一个单人标间。原来他家从不关门(当然门前有两个探头)。这房间是他出42万元买下的40年期限的使用权房,楼下M层有他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张文康金石工作室”,这是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他是新昌的一张文化名片。多方便呀,楼上楼下,生活工作无缝接轨。我一下子弄懂了他们的生活模式。现在,吴的婆婆常请张到家里来吃饭,吴的丈夫下河摸鱼回来做菜。
一天晚饭时,吴珍的唐姓男同学和我们一桌喝酒。他坐张左侧,我坐张右侧。唐说他家临河楼房造好了,房间多,可以拿出一间无偿给张老师做工作室。还是有上品高格之人,理解吴珍的行为,我也是服了。
吴珍的画。这是她在张文康所书“天池”弃之字篓的废纸上,涂抹补画。充满真趣。
吴珍最后和我讲了她的思想根源。她初见张文康时,觉得十分面熟,好像那里见过。终究想起曾在梦中见到一位白发老者敲她门。我说张现在也没有满头白发呀。她说我梦见的是他老年。她又说:我明白了,我必须救他。这种行为已高出精神上的需求,属于灵魂上的回报。此过程必须是自愿无私的。她说,俞老师,你要明白,我主动救他是风险很大的事,万一救死了,我还不摊上谋财害命的罪过。
吴珍的包容性非常大。有次我对她道,我不相信中医的,因为只定性不定量的东西肯定是不科学的。她只淡淡一笑:我妈妈传给我的“单方独药”绝技,只须一味草药解决问题。比方张老师牙疼,我采一株草药立马见效。张老师一旁频频点头,并补充道,上回胃痛,也是一帖见效。神啊!
有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们三人在树林中散步。走着走着,她突然说这地方不好!她伸出手腕,你看我汗毛孔都竖起来了。我一瞧,手腕处皮肤有一小块皱褶。紧走十几米,她说这里好啦。再瞧她手腕,皱褶已平滑如初。到一转折处,她又说,这里气场好,人特别舒服,呼吸畅。俞老师,你头微微上扬,双臂前伸,手心向上,闭眼,你能感受到头顶有光下来,直达两个掌心吗?我试了一会,无感。我揶揄道,可能我浊念重,少清扬之心。她告诉我,黄昏烟雨朦胧时,特别容易看见晃动的人影。走近,又不见人了。
上海浦东陆家嘴题石
不久前,张文康在当地举办了一场他唯一一次的个人作品展,原浙江省副省长到场祝贺。张很用心,这次个展的全部作品都是近年来创作的。目的就是报恩吴珍的真情厚意,因为有了她,才能重新拿笔捉刀,焕发艺术的青春。
张文康前几年曾回过一次上海,长住了三个月,旧病复发。吴珍赶忙把他接回新昌,紧急调养,才恢复如初。
我对他俩谈了自己的感慨。张文康悟力强,知道自己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一贵人。吴珍神性高,明白寻觅到了收获灵魂回报的窄门。
吴珍对我说,我不知道能不能和张老师这样一直相处下去。张老师和我讲,她就是我的神!
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世纪元钟
三天接触下来,吴珍言行满溢出不设防的天真,但她的生活之路从来很顺。我想,此乃神罩所致,任何脏东西近不了她身。
离开新昌前,我们一行去寺庙逛。吴珍开车送我们去,到了后她说我在外面等你们。我说一起进去转转吧。她说,我从不进寺庙的。
张文康写的夔纹篆,是商周钟鼎文的一种变形。而吴珍的神迹或许就是一场当世的俗讲。我持此论,算是别裁。
俞果
2025年5月6日于上海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转发、点个“在看”吧~
作者简介
俞果 ,曾在《文汇报》等多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
1987年10月12日《瞭望》周刊发表新华社记者的专访《特殊人才学的创立者俞果》。
1991年3月,俞果专著《特殊人才学论》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1993年5月,俞果编著的教科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频道播出俞果的专题片《采访》。
2021年3月,俞果的散文集《流年岁影》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5年1月,俞果的散文集《八千里路一江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来源:各大旅游名景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