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每个人都纳入其中,老年人也不例外。然而,这一群体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深受网络谣言的困扰,他们对网络谣言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每个人都纳入其中,老年人也不例外。然而,这一群体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深受网络谣言的困扰,他们对网络谣言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
许多老年人初次接触网络时,本是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想借此跟上时代步伐,与家人朋友更好地沟通,获取一些生活小知识。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网络世界纷繁复杂,谣言如野草般肆意生长。张大爷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喜欢在网上浏览一些健康养生的内容。有一次,他看到一篇标题为《震惊!这种常见食物竟是癌症元凶》的文章,文中言辞凿凿,列举了各种看似专业的 “研究数据”,称某种日常蔬菜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张大爷信以为真,不仅自己从此对这种蔬菜避之不及,还赶忙转发到家庭群,提醒家人注意。后来,当子女告知他这是谣言时,张大爷满脸困惑,“我看写得那么有道理,怎么会是假的呢?这网络上的东西,到底该信啥呀?” 这种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迷茫与困惑,是众多老年人面对谣言时的第一感受。
为何老年人容易轻信这些漏洞百出的谣言?从心理层面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越发关注。那些打着养生、健康旗号的谣言,如 “某种神奇草药能治愈百病”“特定饮食搭配可延年益寿” 等,正好击中了他们的痛点。同时,“关怀式谣言” 也容易让老年人中招。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关键时刻能救命” 这类话术,利用了老年人关心他人的善良心理。李奶奶经常在家庭群里转发各种 “健康小贴士”,她表示:“我也不懂这些是不是真的,但想着要是真对大家有用呢,我转发一下也是为大家好。” 此外,部分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面对网络上看似专业的术语和数据,难以辨别真伪。再加上一些谣言往往采用 “震惊体”“标题党” 的形式,以夸张的表述吸引眼球,让老年人在不经意间就点了进去,并被误导。
网络谣言给老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经济损失是较为直观的一方面。有些谣言背后隐藏着诈骗陷阱,老年人一旦轻信,可能会购买高价的 “假药”“假保健品”。王奶奶就是受害者之一,她看到一则关于某保健品能治疗糖尿病的谣言文章,文章中还有所谓的 “患者康复案例”。王奶奶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渴望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她花费数千元购买了该保健品。然而,服用一段时间后,不仅病情没有好转,身体还出现了其他不适。除了经济损失,谣言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造成了伤害。一些谣言传播的负面信息,如 “养老金即将大幅减少”“子女在外面有危险” 等,会引发老年人的焦虑和恐慌情绪。赵大爷看到一篇关于养老金政策调整的谣言文章后,连续几天都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面对网络谣言的侵害,老年人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与挣扎。一方面,他们希望能为家人朋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却因缺乏辨别能力而误传谣言,当被指出错误时,往往会感到尴尬和自责。另一方面,他们在遭受谣言带来的损失后,由于不熟悉网络维权流程,或者觉得维权成本过高,很多时候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为了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困扰,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子女应给予老年人更多陪伴,耐心教导他们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帮助他们提高网络素养。社区可以定期组织针对老年人的网络知识讲座,普及科学常识和防骗技巧。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加大对谣言的审核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谣言的传播。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完善法律法规,对造谣、传谣者依法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免受谣言的侵扰,真正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捷与美好。
来源:旷野与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