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智驾”改名!小米等纷纷“怂了”?国内仅一家能叫智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21:43 3

摘要:近日,汽车行业的“智驾”改名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一夜间将原本主打的“智驾”改为“辅助驾驶”,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华为却独树一帜,依旧保留“智驾”表述,它又凭什么成为唯一的例外?

近日,汽车行业的“智驾”改名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一夜间将原本主打的“智驾”改为“辅助驾驶”,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华为却独树一帜,依旧保留“智驾”表述,它又凭什么成为唯一的例外?

改名潮背后的无奈抉择

五一假期刚过,“智驾更名”如同一场风暴,迅速冲上热搜。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反应迅速,连夜修改宣传文案,将曾经高大上的“智驾”标签统一降级为“辅助驾驶”。以小米为例,其SU7新车定购页面文案发生了明显变化。“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 Max”也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在这场“去智驾化”的浪潮中,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求生”。

此前,部分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智能驾驶”,这使得一些消费者产生了误解,误以为车辆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据数据统计,2024年L2级功能渗透率超过55%,但与之相关的事故率却同比上升了18%。这种“技术未到,宣传先飞”的现象,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增加了道路安全风险。

工信部新规:为行业划清红线

此次车企集体改名的核心原因在于工信部的一纸新规。新规明确规定,L2级功能必须称为“辅助驾驶”,禁用“智驾”“高阶”“自动”等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的模糊词汇。这一规定看似“一刀切”,实则直击行业痛点。新规的出台,让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宣传策略,给“文字游戏”踩下了刹车。

以往,某些车企号称“零接管”,实际却连施工路段的锥桶都识别不全;标榜“全场景智驾”,一到雨雪天就“掉链子”。新规不仅要求车企在宣传上更加严谨,更是对用户安全的底线承诺。只有在技术实力真正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使用准确的宣传语,这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避免消费者被不实宣传所误导。

华为凭何“豁免”?

在众多车企纷纷改名之际,华为却成了例外。其ADS高阶系统仍以“智驾”示人,甚至还被网友称为“工信部认证的真学霸”。华为的与众不同在于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GOD网络 + 激光雷达:更精准的障碍物识别

华为的GOD网络与激光雷达相结合,通过融合感知算法,系统能够识别“白名单外”的异形障碍物,比如侧翻卡车、掉落轮胎等。而其他车企的系统往往依赖预先标注的数据库,在面对一些特殊障碍物时,识别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华为的技术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动态人机共驾:根据路况实时调整

华为的系统具备动态人机共驾功能,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员状态实时调整系统权限。例如在暴雨天气,系统会自动缩小辅助范围,避免“盲目自信”。这种灵活的应对方式,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能让驾驶员更好地参与到驾驶过程中。相比之下,一些车企的系统在特殊路况下表现不佳,甚至会出现失控的情况。

敢晒“短板”: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

华为在用户手册中详细列举了8类系统失效场景,如逆光车道线消失等,并用AR模拟训练强制用户学习接管。这种坦诚的做法,让用户充分了解系统的局限性,提高了用户的安全意识。而有些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刻意隐瞒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措手不及。

华为汽车BU董事长余承东在科普视频中提到:“没有眼睛的车,如何避开障碍物?”答案其实都藏在算法的“肌肉记忆”里。这充分体现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入思考和坚定信念。

技术实力才是最终的“命名权”

这场改名风波,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遮羞布。当“智驾”回归“辅助驾驶”,华为用其强大的技术实力证明了:真正的智能驾驶不需要过多的营销包装。工信部的新规,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给行业划定了起跑线。

未来的智能驾驶竞争,将不再是文字游戏与话术的较量,而是算法、算力、数据的正面对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为已用ADS 4.0的L3商用方案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榜样。毕竟,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实力才是唯一的“命名权”。其他车企要想在“智驾”领域拥有话语权,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否则只能望尘莫及。

这场“智驾”改名风波,不仅是行业的一次规范整顿,更是对车企技术实力的一次检验。希望未来,智能驾驶行业能够在技术的推动下,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来源:每天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