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臭小子,你每天这么看啥报纸呢?整天抱着,连站军姿都分神。"指导员一把抽走了我手里的《解放军报》。我慌忙立正,结结巴巴地说:"报告指导员,我、我在看军校招生简章。"
这是1980年的夏天,我刚满20岁,在连队当了一年的文书。那会儿当文书没啥了不起,就是整天写写画画、抄抄报告、贴贴墙报。刚分到连队那会儿,我天天跟着老文书李大哥学习,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
要说我们连最热闹的地方,非机要室莫属。不大的屋子里,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报纸,还有一台26英寸的电视机,是全连队唯一的一台。每到《新闻联播》时间,屋里能挤进去二十多号人,那场面,跟赶集似的。
我们连有个女兵叫李梅,是全连唯一的女兵,高中毕业,也在机要室工作。因为文化水平高,指导员特意安排她来教我填表格、整理档案。
"小王,这表格要这么填,日期写在这儿,盖章放在这个位置。"她手指着表格,耐心地教我。那时候,我特佩服她,字写得漂亮,做事也麻利。
李梅比我大两岁,家是南方的,说话轻声细语的,但做起事来一点不含糊。她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先是自己锻炼,然后打扫机要室,等我六点到的时候,地都拖得干干净净了。
那年头,大家都说考军校是条好出路。我们连队前几年已经有几个人考上了,听说现在都当干部了,条件好着呢。连队有个老兵赵刚,已经考了两次都没考上,整天唉声叹气说:"再不考上我就老了,都23了!"
一天,李梅突然跟我说她也打算报考军校。我一听就愣了,心想她文化那么高,肯定能考上。可转念一想,我初中毕业,底子薄,要考的东西那么多,我能行吗?
"小王,你要不要也考考看?"李梅问我,"我看你平时挺聪明的,就是懒了点。"
我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哪行啊,数学都差点没及格呢。"
"怕啥,我可以教你啊。你体能好,可以帮我训练,咱们互相帮助,怎么样?"她提议道。
就这样,我和李梅开始了军校备考的"战斗"。
早上四点半,天还没亮,营区静悄悄的,只有哨兵的脚步声。我和李梅相约在操场集合。那时候操场还是土的,跑一圈下来,鞋子里全是灰。
"快点,再跑两圈!"我在前面喊着。李梅体能真的差,跑不了两圈就喘得像拉风箱一样。
"你慢点...等等我..."她扶着膝盖,气喘吁吁地说。
"你怎么考军校啊,这点路都跑不动。"我笑话她。
"少废话,"她直起腰,擦了擦汗,"我主要考的是医科,用脑子不用腿。再说了,我起码还会做数学题,不像某些人,连分数都不会约分。"
每天晚上熄灯后,我和李梅就借用机要室的灯光复习。那时候条件艰苦,机要室里就一盏40瓦的灯泡,光线暗黄暗黄的。李梅把张桌子搬到窗户底下,就着那点光亮看书。
"这道题怎么做?"我指着一道数学题问她。
"你看啊,这个方程要先通分,把分母消掉..."她耐心地一步步教我。那耐心程度,比我小学老师还细致。
有时候我实在学不会,她就叹口气:"你这榆木脑袋,怎么就记不住呢?"然后又从头给我讲起来。
我们连队的战友们都知道我俩在备考,也都很支持。炊事班的老胡经常给我们留些好菜;班长王铁柱每次见到我都问:"最近学得怎么样?有进步没?"
但也有人闲话多。食堂打饭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嘀咕:"看那俩人,天天形影不离的,搞对象呢吧?"
我当时脸一下子就红了,赶紧看了看四周,生怕李梅听见。
"别理那些酸话。"没想到李梅早就听见了,她倒是看得开,"咱们目标明确,考上军校就是最好的回应。"
六月的军营热得要命。白天训练完,衣服能拧出水来。机要室没有风扇,闷热得像蒸笼。我们就坐在窗户边,偶尔有一丝风吹进来,那感觉,比喝冰镇汽水还爽。
"今天数学做得不错,进步挺大。"李梅翻看着我的作业本。
"是吗?"我有点不好意思,"还不是你教得好。"
她低头继续看书,马尾辫垂在肩膀上,被风吹得轻轻摇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平时说话不多的女兵,其实挺好看的。
"看什么呢?题做完了吗?"她抬头问我。
"没,这题太难了。"我赶紧低头,装作专心做题的样子,生怕被她发现我在走神。
连队的政治指导员老陈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军人,看起来挺严肃,其实人很好。他知道我们在准备考军校,特意找我谈话。
"小王啊,你底子薄,要多下功夫。李梅那孩子不错,你跟她好好学习。考上了对你以后发展有好处。"老陈拍着我的肩膀说。
我使劲点头:"指导员,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大家期望。"
心里却在想:我真能考上吗?那么多人考,名额那么少。
考试前一周,我们的复习到了冲刺阶段。李梅给我整理了一摞复习资料,密密麻麻写满了重点和解题方法。
"这些都是我总结的,你背下来,考试肯定能用上。"她把资料递给我。
看着这么多字,我头都大了:"这得背到啥时候啊?"
"别抱怨了,就一周时间了,抓紧吧。"她催促道。
那一周,我几乎没睡好觉。白天训练,晚上熬夜背资料。有一次实在困得不行,趴在桌上睡着了,被李梅用笔杆戳醒:"别睡,再坚持一下。"
考试那天,天气格外热。考场设在师部礼堂,就几台老风扇,吱呀吱呀地转,一点用没有。我满头大汗地做着试卷,时不时抬头看表,生怕时间不够用。
做到一半,我回头看了一眼,李梅正专心致志地写着,额头有细密的汗珠。她感觉到我的目光,抬头冲我笑了笑,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体能测试那天,我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绩。5公里只用了21分钟,比平时快了整整两分钟。李梅也咬牙坚持完成了所有项目,虽然成绩一般,但总算达到了及格线。
"你能行,我相信你。"考试结束那天,我对她说。
她笑了笑:"希望咱俩都能考上,到时候一起去军校。"
等成绩的日子比考试还煎熬。每天打扫完营房,我就往传达室跑,看有没有新通知。班长王铁柱笑话我:"着急啥,成绩出来自然会通知你。"
半个月后,结果终于出来了。我没考上,差了8分。李梅考上了,分到了军医学院。
得知结果那天,我心里特别难受。不是因为自己没考上,而是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李梅了,心里空落落的。
晚上,我一个人在操场上跑了很久,直到全身都是汗,累得躺在跑道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心想:我是不是该放弃了?明年再考?可是明年李梅已经不在了,谁来教我数学呢?
正想着,听见有人喊我:"小王,在这儿呢!"是李梅。
她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纸包:"这是我的复习笔记和一些参考书,明年继续,我相信你能行。"
"你都考上了,还管我干嘛。"我别过脸去,不想让她看见我发红的眼睛。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考吗?你今年没考上,明年再来一次,咱们军校见!"
李梅走后,我们连又恢复了平静。机要室里来了个新文书,是个刚入伍的小伙子,整天问东问西,跟当年的我一样。
我继续当我的文书,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但我没放弃,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连队给我订了份《高中数学辅导》,我每天晚上都看到熄灯。
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题,我就自言自语:"如果李梅在,她会怎么讲解呢?"然后试着用她教我的方法去做。
一年后,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军校,分到了后勤学院。临走那天,班长王铁柱和几个战友送我到车站。
"小子,争气啊!"王铁柱拍拍我的肩膀,"到了学校,记得给李梅写信,人家等你消息呢。"
"知道了,班长。"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走的那天,机要室的老物件我都看了一遍。那张我和李梅一起学习的桌子,那盏昏黄的灯泡,还有窗台上她常坐的位置,都让我有些不舍。
军校的学习比想象中难多了。刚开始那阵子,每天晚上都要学到深夜。有一次,我熬夜做习题,困得直点头。突然想起李梅说过的话:"困了就掐自己一下,疼醒了就继续。"
我笑着掐了自己一下,继续埋头做题。
军校的生活节奏快,课程紧,但比起连队来,条件好多了。有热水洗澡,食堂的菜也比连队强。每次领到津贴,我都会买些学习资料,剩下的就给家里寄一点。
第一年放假回连队看望战友们,大家都围着我问军校的情况。
"怎么样,军校伙食好吧?"炊事班的老胡问我。
"还行,不过没你做的红烧肉香。"我笑着说。
毕业那年,我收到了李梅的来信,她已经是军医院的住院医师了。
"听说你要毕业了,考虑来我们这边吗?医院缺个管后勤的军官。"她在信中写道。
我笑着摇摇头,给她回信:"我已经定了,去边防部队。不过谢谢你,没有你,我可能这辈子都进不了军校。"
岁月匆匆,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退役多年,在家乡的一所学校当保安。每年退伍兵入伍的季节,看到那些年轻人穿上军装,我就会想起自己当兵的日子。
有时候,学校里的孩子们会围着我,让我讲讲当兵的故事。我总是从我考军校的经历讲起,讲那个闷热夏天里,和李梅一起奋斗的日子。
有个小男孩曾经问我:"叔叔,你后悔吗?当初没和那个阿姨分到一起。"
我笑着摇头:"不后悔。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人教会你走路,却不一定陪你到终点。但那段一起准备考试的日子,那种纯粹的战友情谊,是我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去年老战友聚会,李梅也来了,已经是军医院的副院长了。她还是那么精神,只是马尾辫变成了短发,脸上多了些皱纹。我们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天。
"嘿,老文书,还记得那道你总做不对的数学题吗?"她突然问我。
"记得,怎么可能忘!那道题可害惨我了。"我大笑起来,"要不是那道题,我也不会这么用功,最后考上军校。"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李梅临走时的话:"人到中年,回首往事,才发现年轻时的那些奋斗,其实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是啊,青春就像军营的早操,当时觉得苦,回想起来却是浓得化不开的回忆。那个1980年的夏天,那个陪我一起奋斗的战友,那段纯粹的时光,成了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