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上,一个右眼明亮、左眼灰白的00后少年,因为一条“沙漠里喝水啃馒头”的视频,突然成了全网顶流。他叫王金,23岁,粉丝叫他“独眼治沙侠”,一条视频点赞破亿,一个月涨粉超200万。
2025年4月,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上,一个右眼明亮、左眼灰白的00后少年,因为一条“沙漠里喝水啃馒头”的视频,突然成了全网顶流。他叫王金,23岁,粉丝叫他“独眼治沙侠”,一条视频点赞破亿,一个月涨粉超200万。
网友感动于他的“真实”:皲裂的嘴唇、晒脱皮的脖子、膝盖渗血的护膝,还有他独创的“三埋两踩一提苗”种树法,把梭梭苗成活率从50%拉到85%。
但爆红不久,合作团队突然跳出来打脸:“全是摆拍!是我们给他立的人设!”
这个少年,到底是荒漠绿化的英雄,还是流量游戏的棋子?
王金的故事,像一部草根逆袭剧。3岁时,他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左眼被树枝刺伤失明,成了“异瞳”。小学时,他撕掉残疾证,拒绝特殊照顾:“我有手有脚,不需要同情。”
参军梦因视力破灭后,他跟着父母到内蒙古治沙,每天凌晨4点起床,扛20公斤树苗徒步3公里,在40℃高温下每分钟弯腰种3棵树,一天种4000棵,工资200元。600天种活2万株树,独创的治沙技术被写入行业手册,还搞出“沙漠光伏板下种药材”的新模式,每亩产值8000元。
这些成绩,让他的视频充满“热血打工仔”的励志感。直到合作团队杨先生爆料:“治沙人设是我们策划的!”
杨先生团队甩出“证据”:王金吃馒头时旁边有反光板、团队帮忙剪辑视频、策划“云认养”直播。他们声称,12天合作让王金从日赚300块变成“日入过万”,但王金拒绝签5年合同,还拉黑团队。
面对质疑,王金晒表示:“我来内蒙古是为了打工挣钱,拍视频只是记录生活。”他承认合作过12天,但强调视频是自己拍的,拒绝签约是因为“不想被控制”。
网友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说:“他种树的茧子和伤疤假不了!”反对者嘲讽:“没团队能涨粉200万?鬼才信!”
抛开争议,王金确实带来了实际影响:3天直播筹款180万,相当于再造12公顷固沙林;带动30人加入治沙队,其中12%是残障人士。甚至有网友因为他,第一次知道中国每年治沙面积相当于一个海南岛。
这场罗生门里,最讽刺的是:哪怕有摆拍,公众依然需要“治沙少年”这样的符号——毕竟,谁不愿意相信,真的有人愿意在沙漠里种下希望?
王金事件暴露了流量时代的悖论:真实与包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友既渴望“无滤镜励志”,又怀疑一切感动。但若没有这场爆红,治沙人的艰辛可能永远无人知晓。
或许,我们不必非要在“完美英雄”和“彻底骗子”间二选一。哪怕王金的视频有团队助力,只要治沙成果真实、捐款用到实处,这场流量狂欢就有了正向意义。正如网友评论:“他种的不是树,是我们这代人的良心。”
沙漠里长不出剧本,但能长出梭梭苗。王金是不是“摆拍”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争议能否让更多人关注荒漠化治理——毕竟,比人设更该被“种草”的,是那片正在消失的沙地。
来源:自由的河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