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生命如远渡重洋》是一部关于印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写实传记。它对泰戈尔的生平进行了独一无二的研究和叙述,详细记录了这位诗人在其所属时期的贡献,揭示了那些常被忽略的重要事实和轶闻趣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
他不止是东方诗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的儿子、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还是饿着肚子参加晚宴的糊涂“书虫”、为儿女婚姻生活操碎心的父亲、沉浸表演而在舞台上搬起沉重石头塑像的话剧演员、因害怕疼痛拒绝手术的倔强老人……
他是更加真实的泰戈尔。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生命如远渡重洋》是一部关于印度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写实传记。它对泰戈尔的生平进行了独一无二的研究和叙述,详细记录了这位诗人在其所属时期的贡献,揭示了那些常被忽略的重要事实和轶闻趣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泰戈尔。本书英文原版获得印度西孟加拉邦最高文学奖——Rabindra Puraskar。
今天是泰戈尔诞辰164周年,让我们跟随这本来自泰戈尔故乡的灵魂传记,走近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泰戈尔。
泰戈尔导电影
新兴戏院电影工作室创立于1931年,作为20世纪30年代印度最早的电影工作室之一,此工作室颇有声誉。工作室设立在加尔各答的城南市郊,曾经有一座茅草摄影棚叫作“Golghar”——圆屋。圆屋被视为一个圣地,许多朝圣者都到过那里,如杰出电影工作者(卡普拉、雷诺阿、普多夫金等)、作家(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卡兹·纳兹鲁尔·伊斯兰等)以及国家政治领导人(尼赫鲁、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苏巴斯·钱德拉·博斯等)。
而这座圆屋正是新兴戏院公司首席摄影师兼导演尼丁·博斯(Nitin Bose)想要征得泰戈尔同意开拍《舞女的膜拜》时修建。泰戈尔本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孟加拉电影艺术拙劣不精。从前,他的许多短篇和长篇小说也被拍成过电影,但无一值得一提。不过,泰戈尔还是应准了,只是要求这部电影由他自己导演。工作室所有人匹仑德拉·纳斯·舍克(Birendra Nath Sircar)听到泰戈尔同意的消息和提出的条件,欣喜若狂。这于他是双喜临门——一是泰戈尔同意开拍《舞女的膜拜》,二是泰戈尔自己要求担当导演。因此,他植树摆花,修建茅草小屋,在临近的路上种满小树小草。泰戈尔很高兴看到这处摄影棚,把它叫作第二个圣蒂尼克坦。这就是圆屋的由来。
开拍之日已到。泰戈尔带着一群出演该剧的圣蒂尼克坦学生来了。然而舍克却大吃一惊。拍摄开始了,在泰戈尔的导演下,摄影机竟原地不动,圣蒂尼克坦学生就这么在静置的摄影机前演着、跳着、唱着。当时他还安慰自己,泰戈尔那样的天才诗人,也许会对舞台演出有神来之笔吧。但是首日拍摄结束之后,快印影像送到了泰戈尔跟前,他神情凝重地看了快印,告诉摄制组还是由他们把电影拍完。3月22日,这部费了10551英尺胶卷的电影在吉德拉影院大厅首映。宣传语上还写着“由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导演”。
著名作家利拉·马钧达(Lila Majumdar,1908—2007)看过这部录制剧。实际上,电影最终是录制乔拉桑戈的一次舞台演出而成。在回忆录中她写到,去看电影的加尔各答观众对这部电影极度不满,他们砸了大厅里的椅子和电灯,并要求退票。于是电影一周内就被撤下了。
如今圆屋已不复存在,变成了又一座迦梨女神庙!
起泡的绿汁
泰戈尔起床很早。叶芝就曾在《吉檀迦利》的序言里写道:“有人告诉我,‘每日凌晨三点——我知道是由于我自己见过’,‘他一动不动打坐冥想,接下来两小时都在神的世界里沉思不寤’。”这位向叶芝聊说此事的印度绅士或许有点夸大其辞,但住得离泰戈尔很近的圣蒂尼克坦的老师以及到校访客都作证说泰戈尔常常很早起床进行冥想。
还有许多人回忆起和泰戈尔同桌吃早餐的经历。泰戈尔吃得不多,而且无论谁和他同坐一桌,他都坚持邀请对方一起享用自己的早餐。不少作家都提到泰戈尔早餐时总会喝一杯起泡的类似冰冻果子露的绿汁。这样的经历大同小异,我们不妨看看其中一位学生是怎么说的。
普拉玛塔纳特·碧席(Pramathanath Bisi,1901—1985)曾经是圣蒂尼克坦的学生,后成为学校老师。他发现泰戈尔吃早餐时,自己可以趁便求教,这不出所料。而且,泰戈尔也总把一部分早餐分享给他,普拉玛塔纳特也假装盛情难却,常常一同吃起来。但他一直对那杯绿汁感到好奇,不明白为什么泰戈尔从不给他尝尝。有一天,泰戈尔看到他偷偷摸摸地瞥自己的饮料,于是请人倒上另一杯来,请学生一起尝尝。普拉玛塔纳特迫不及待灌了一大口,瞬间不知该拿剩下那一大半杯怎么办。原来这杯饮料苦得要命,他这才知道,那是纯印楝汁!他一口咽下余下的,还一边假装喜欢这味道,但自此他就特别注意,不再去泰戈尔的早餐桌上讨学问了。
《泰戈尔:生命如远渡重洋》
▪ 内容简介
他是饿着肚子参加晚宴的糊涂“书虫”、为儿女婚姻生活操碎心的父亲、沉浸表演而在舞台上搬起沉重石头塑像的话剧演员、因害怕疼痛拒绝手术的倔强老人……
这部传记作品记载了泰戈尔在他所处时代的所有贡献——他作为儿子、兄弟、丈夫、父亲的角色;他作为诗人、哲学家、作家、画家、舞蹈指导、演员的成就;他与家人、朋友、当代作家和诗人以及前辈的关系;他与国内外政治领袖的往来信件。
最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诠释,他对爱、信仰和奉献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他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出生在我们中间,一步一步走向伟大,最后在天堂获得了永久的一隅。
▪ 作者简介
【印】利特亚普利亚•戈什,1934年12月3日出生于孟加拉巴里萨尔镇,精通英语和孟加拉语。曾就读于印度学校、总统学院和加尔各答大学。曾担任大学英语讲师、印度政府中央公务员部门职员、公司宣传和公共关系主管。
戈什曾担任创办于加尔各答的The Statesman每周电视栏目专栏作家达十年;作为报刊杂志书评家,曾参与编辑1905年孟加拉分治文件资料集;曾撰写三本关于大众文学的孟加拉语散文集;作为一名多产作家,曾撰写、编辑有关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书籍数部,其中包括Dakgharer Harkara, Ranur Chithi Kabir Sneha, The English Writing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Vol. 4 (edited), Mukher Katha Lekhar Bhashay, Vol. 1-4(edited) and In the Company of a Great Man。因Rabindranath Tagore: A Pictorial Biography(本书英文原版)获得Rabindra Puraskar奖,该奖项为印度西孟加拉邦最高文学奖。
来源: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