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茶馆的八仙桌上,杨议的茶杯重重磕在釉面青花上,惊得邻座的说书人手里的醒木滑落在地。最近江湖上沸沸扬扬的“砸纲”风波里,人们忙着站队、吃瓜,却忘了审视这场闹剧背后的行业病灶——当传统曲艺的江湖规矩沦为流量工具,当拜师收徒的仪式变成炒作剧本,杨议们手中的“板砖
天津茶馆的八仙桌上,杨议的茶杯重重磕在釉面青花上,惊得邻座的说书人手里的醒木滑落在地。最近江湖上沸沸扬扬的“砸纲”风波里,人们忙着站队、吃瓜,却忘了审视这场闹剧背后的行业病灶——当传统曲艺的江湖规矩沦为流量工具,当拜师收徒的仪式变成炒作剧本,杨议们手中的“板砖”,早该砸向那些扭曲的生态,而非具体的“人”。
一、从“砸挂”到“砸人”:江湖规矩的异化
相声里的“砸挂”本是门艺术,讲究“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马三立调侃自己“长得像猴”,侯宝林拿“郭启儒的父亲”抖包袱,都是带着温度的幽默。可不知何时起,现实中的“砸纲”变了味——杨议甩出的录音、老汪直播间的暗讽,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延伸,而成了撕裂行业的利器。那些本该护佑江湖的规矩,被扭曲成攻击对手的“令牌”,“师承”成了制高点,“门派”成了护城河,最终让相声圈从“说理的地方”变成“玩命的擂台”。
这种异化的根源,在于流量对行业的侵蚀。当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成为“角儿”的价值尺度,当争议话题能换来真金白银的打赏,“砸人”就成了最快捷的流量密码。某相声演员靠“怒怼同行”爆红,某团体用“师徒反目”制造热点,行业生态在喧嚣中扭曲成“流量至上”的修罗场,早忘了“相声是让人笑的,不是让人怕的”。
二、拜师仪式的祛魅:传统的工具化困境
5月18日的谢师宴上,叩首礼与直播镜头的碰撞,暴露出传统仪式的深层危机。拜师本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庄重承诺,如今却成了直播间的吸睛剧本——递拜师帖时的特写镜头、谢师茶盏上的反光logo,都在暗示这场仪式的工具属性。更吊诡的是,那些在镜头前强调“师承正统”的人,私下里却把“引保代”三师的规矩抛诸脑后,将拜师变成“贴金”“站队”的手段。
这种工具化的后果,是行业根基的动摇。马三立为求师承甘愿打杂多年,侯宝林收徒时要考察“德行与天赋”,而今天的某些拜师仪式,成了“流量不够,传统来凑”的套路。当“拜师”可以明码标价,“门派”可以随意挂靠,曲艺行当的传承体系便成了沙滩上的楼阁,轻轻一推就会崩塌。
三、行业需要“笨人”:回归手艺的觉醒
在这场喧嚣的“砸纲”风波中,最稀缺的是“笨人”——像郭德纲早年在小剧场一晚上说五段相声的狠劲,像岳云鹏在后台对着镜子练表情的较真,像王珮瑜为推广京剧住帐篷、跑高校的执着。这些“笨人”未必擅长炒作,却懂得“手艺是立身之本”:德云社的《德云斗笑社》坚持“先写新段子,再谈流量”,天津曲艺团的青年演员每天晨功喊嗓两小时,他们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相声的魂。
畸形的行业生态下,“笨人”的存在尤为珍贵。他们让观众看到:相声的魅力不在直播间的口水战里,而在《报菜名》如珠落玉盘的贯口里,在《扒马褂》环环相扣的包袱里,在老艺人袖口的补丁与新演员额角的汗水里。正如马志明所说:“你把段子磨得跟镜子似的,观众自然会照见你的心。”
四、小编结语:砸破虚妄,方能重建立体面
杨议的“砸纲”风波终会平息,但行业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当我们把目光从“谁对谁错”的口水战移开,会发现真正需要“砸破”的,是流量至上的思维定式、是传统仪式的工具化滥用、是“走捷径”的投机心态。相声行当的体面,从来不是靠“砸人”砸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笨人”,在后台流的汗、在台上磨的活、在江湖里守的规矩,一点点攒出来的。
愿下一次江湖聚首时,人们谈论的不再是“谁砸了谁”,而是“谁写了新段子”“谁收了好徒弟”。毕竟,相声的江湖需要的不是更多风波,而是更多能让观众笑出眼泪、悟出道理的好作品——那才是对行业生态最好的“砸纲”,最有力的重塑。
来源:草堂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