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韩国文化振兴院数据,2023年练习生总数突破10万人,但出道成功率只有0.2%,简直比考哈佛还难10倍!
刷着K-pop偶像们4K高清直拍的你,是否想过那些完美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根资本操控的提线?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韩国顶流偶像们总被调侃是"人形ATM"。
一、资本大佬的"真人秀养成游戏"
走进首尔江南区的造星工厂,你会看到比高考补习班还拼的场面。
根据韩国文化振兴院数据,2023年练习生总数突破10万人,但出道成功率只有0.2%,简直比考哈佛还难10倍!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签下平均7年的"卖身契",违约金高得都能买下整条明洞商业街啦!
大家知道为什么偶像回归期要一天换8套造型吗?
业内人士透露,"每套衣服都对应不同赞助商,爱豆根本就是行走的广告牌!"
据SM娱乐2022年财报显示,艺人相关收入仅占公司总营收的28%,剩下全靠周边、联名和版权费。
更有网友热评:"我以为自己在追星,结果追的是经纪公司的财务报表!"
二、数据时代的"人形手办"
当MV点击量变成KPI,偶像们就彻底沦为"数据打工人"。
防弹少年团《Butter》创下24小时1.1亿播放记录后,业界直接开启"军备竞赛"。
JYP新女团出道曲MV里塞了12个品牌植入,被粉丝戏称"广告里插播歌舞"。
更魔幻的是虚拟偶像冲击。某娱乐公司坦言:"现在培养真人偶像就像投资比特币,不如虚拟偶像能7x24小时营业。"
但真人们也没闲着,aespa成员Winter在直播中吐槽:"经纪人连我自拍时的嘴角角度都要管,说是为了AI建模!"
三、提线木偶也想当"人间清醒"
当然,新一代偶像们开始觉醒。
例如:G-IDLE田小娟自己包办词曲创作,被粉丝称为"版权费战士";前IZ*ONE成员们集体拒绝公司"续约割韭菜"提案。
这些反套路操作就像在资本剧本里写下的"弹幕抗议"。
追星女孩们也进化出"显微镜追星法":通过偶像耳返颜色推测公司分成比例,根据打歌服质地判断团体地位。
这种"科研式追星"让资本套路越来越难奏效。
网友们也很给力,纷纷调侃道:"现在看打歌舞台就像玩大家来找茬,专门找资本操控的蛛丝马迹"
"建议经纪公司上市,这样我买专辑的钱好歹能变成股东分红"
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偶像尖叫时,或许应该记住:每个顶流都是资本与梦想的混血儿。
追星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把应援棒当荧光笔,在资本的"提线说明书"上划重点——毕竟,能笑着看透规则的人,才不会被规则笑着吃掉。
☞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娱乐小达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