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池:铁血忠魂 永葆初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08:04 2

摘要:人如其名,“风近叶和鸣,月向池后生。”他是一片默默奉献的绿叶,不怕风吹雨打,初心不改托起革命事业的红花硕果;他是一池清水,涤荡污浊,心底无私清澈见底,惹得月光禁不住也来亲近。通过走访,我发现本文主人公叶向池(1925—2015),就是这样一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人如其名,“风近叶和鸣,月向池后生。”他是一片默默奉献的绿叶,不怕风吹雨打,初心不改托起革命事业的红花硕果;他是一池清水,涤荡污浊,心底无私清澈见底,惹得月光禁不住也来亲近。通过走访,我发现本文主人公叶向池(1925—2015),就是这样一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他好像一直活在我们身边。

叶向池,原名叶有志,安徽省郎溪县人,解放后在宁国县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他于1944年4月入伍,先后在郎溪县游击大队、新四军第六师警卫营三连、宁广孝边区姚塔区游击队和苏浙皖边区支队第一连任战士、班长,参加过宁国地村遭遇战、九宫庙战斗和解放万家桥的战斗。建国后,担任宁国县第五区(宁墩)区长、霞西区和梅林区区委书记,宁国县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农工部副部长、交通局副局长兼铁道指挥部副指挥、农业局局长等职。1985年5月离休。2015年5月病逝。2009年、2015年叶向池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他用一生完美诠释了“铁军精神”:在山地游击战的峥嵘岁月里,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当家作主,他信念坚定,赤胆忠心跟党走,出生入死毫不畏惧;在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他为官一方恪尽职守,心系百姓,敢做敢当,廉洁自律,为建设新中国、新安徽竭尽所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吴村突围

叶向池19岁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打游击、与新四军主力失联、回家隐蔽和串联归队,于1947年12月参加苏浙皖边区工委在广德大吴村召开的会议。不料敌人侦察获悉了有关情报,国民党63师、皖保安团和地方武装一千多人决定突袭大吴村。敌人分多路进攻,一路走广德月湾,一路走广德杨滩与宁国长虹交界处。敌人从早晨八时许向我进攻,我军发现敌人围攻,抢占大吴村后面山头,分头占领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向敌方反击。在林岳(钱敏)、彭海涛、许道珍等领导下与敌展开激烈战斗,敌人数度逞强向我军冲锋,均被击退。在此情况下,我军利用天晚分三路撤退:二连退向郎溪方向;五连向广德方向突围,一连掩护主力和边工委基干撤退。

在这次突围战斗中,叶向池随广宁孝工委彭海涛等以及一连连长殷志成等向南前进。战士们抢占山头,伺机向立足未稳的敌人发动猛攻,敌人知难而退,山岭阵地暂时得以巩固。12月23日夜,一连在宁国地村(今属梅林镇七都汪村)宿营时,被敌63师加强营重兵包围,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排长彭世杰等21人英勇牺牲,被俘10余人,突围不到20人,一连建制被打垮,但掩护边区工委首长撤退的任务圆满完成。当晚,叶向池带着两个战士在山中左冲右突,欲北上与其他人会合,不料遇上三个国民党兵,他们举枪瞄准叶向池及其战友,并大声吆喝道:“举起手来,投降活命!”此时两个战士吓懵了,而叶向池低声告诉道:“不许投降!跟我学,我们佯降走过去,然后干掉敌人……”只见叶向池把枪举过头顶慢慢靠近敌人,突然他掉转步枪向敌人开火,敌人应声倒下,叶向池冲了出来。可惜两个战士一个被打死,一个下落不明……这一段向死而生的特殊经历,让叶向池终生难忘。

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不止一次。1948年4月20日,彭海涛同志在姚高张柳村召集姚塔、泰山两区八十多位同志开会,讨论如何继续打击敌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问题。在开会期间,为防止敌人趁机偷袭,派叶向池到姚高股根岭,丁岗头一带侦察敌情,伴随叶向池的有小冯(十几岁)和另一位战士。当天上午在该地发现了一个身大力壮的匪特胡士福,探我军情,叶向池当即上前将他抓获,胡抗拒扭身掐住叶向池脖子,叶向池情急之下回手兜住其裤裆,他护住下身,叶向池抽出右手抠挖胡的双眼,敌一松手,叶向池即鹞子翻身大吼一声将胡踢倒在地,经过一场生死搏斗,终于击毙敌人。后来,又有二三十个敌人向山上拥来,叶向池急中生智猛吹哨子,虚张声势,大喊捉活的。敌人闻声恐惧,纷纷溃退。

叶向池就这样,用机智和勇敢书写起自己壮丽的青春诗篇!

叶向池(后排左一)与战友在一起

言行见忠诚

经历过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的洗礼,以及解放后各种运动考验的叶向池,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工作岗位怎么变动,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矢志不移,表现了一名新四军战士的优良作风和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这些从1957年他的《自传》里可以得到佐证:

1945年12月新四军北撤,在国民党军队对郎广游击队进行大规模围剿,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决定保存实力隐蔽对敌,动员一部分体质差的同志暂时回家坚持斗争。他因为身体弱小,只有1.6米多,组织上安排他回到郎溪县百步梯窑冲隐蔽,又被人发觉不能存身,只好跑到宣城南湖窑上找本家兄长隐蔽做小工,挑窑货为生,尝尽苦头。但是,他此时心里仍想着何时重返革命队伍,坚持革命的思想一刻也未曾动摇过,当时他还没有入党,可坚定跟党走的斗争意志坚如磐石。后来,他在叛徒的逼迫下被迫参加了宣城县自卫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秘密联络志同道合者,于1947年6月利用调防之际,带着10人、11枝枪回到彭海涛所领导的新四军宣郎广游击队。其父因此受牵连被抓坐牢,80多天后死去。同年8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是,文革时期造反派却揪着他的历史问题不放,污蔑他“假党员”“假革命”“叛徒”,对其进行批斗和人格侮辱,孩子也受到牵连,受尽委屈。在冤屈面前叶向池没有倒下,也没有抱怨、消沉,他这样安慰孩子们:“中国是共产党的天下,要相信党,我坚信总有一天组织会还我清白的!”表现了一个老党员、老战士“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磊落胸怀和乐观心态。1984年6月,中共宁国县委组织部下发第51号文件——《关于叶向池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撤销了历次审查的错误结论,确认他参加革命和入党的时间,并重申叶向池没有“自首”行为,最后带人带枪起义,投奔革命,“对革命是富有贡献的”的结论,还了叶向池清白。

在和平建设时期,叶向池主要从事地方基层党政工作,他作风正派,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比如解放后,有个老战友给原广宁孝姚塔中心区区长、宁国县县长王均和叶向池写信,请求两人给他孩子安排工作,给予适当照顾,结果他们回信,意思是我们都是党的干部,能照顾一定照顾,但是违反政策的事情绝对不能做,希望他理解。

又如,1978年叶向池开始担任农业局局长,后担任农林办副主任兼护林指挥部副指挥,其间有人无证偷运木材被扣,托人说情希望他高抬贵手,但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就是不松口。偷运木材者“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上门来闹,他们堵在叶向池家门口,吓得小女儿放学都不敢回家。当时叶向池爱人急了,跟来人说:“木材你是要不回去了,要不家里的东西看中的,你搬走!”那人看看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也就走了。

叶向池的腿部因拆炸弹不慎受过伤,走路有点跛,但是他工作责任心强,精益求精,总喜欢靠近一线指导工作。1972年叶向池担任交通局副局长兼皖赣铁路指挥部副指挥,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经常穿着高筒靴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叶向池特别重视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问题,在工地上他把各乡民兵营长召集起来开会,讲修铁路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不能给国家和地方发展带来损失;他要工地民工注意安全,挖土方时不能图省事,把下面挖空让泥土自然坍塌,杜绝挖“神仙土”。所以他担任副指挥期间,从未出现安全事故,得到了铁四局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上世纪80年代末,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子辈的年轻人聚在家里难免发表一些偏激观点,此时叶向池正在听广播,突然他把收音机摔在地上,冲着几个年轻人大吼:“你们都给我住嘴!在我家以后不要讲这些奇谈怪论,我是坚决拥护党中央的,你们那些与党中央不一致的意见不要再讲……”吓得他们直吐舌条,半天不敢吱声。

叶向池就这样,用自己的信念和忠诚筑起一座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难忘战友情

叶向池为人低调,不善言谈,但是遇到战争年代一起走过来的老领导、老战友就会谈笑风生,有说不完的话。有些时候,遇到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有事,他表现出来的用情之真之重,出人意料,感人至深。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有的老同志给游击队送过信,出证明会找叶向池;老战友战地重游也找叶向池作陪。特别是老首长彭海涛的死,动静闹得有点大。

彭海涛是原广宁孝工委书记兼县长,是叶向池的老上级,后调任浙江省衢州化工厂电化分厂厂长、省化工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病逝。听说宁国县委不准备派人参加追悼会,叶向池坐不住了。他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据理力争(据说拍了桌子),他说彭海涛现在虽然不在安徽工作,但是他曾在广宁孝一带战斗过,是我们的革命先辈,值得后人尊重,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宁国和广德都派人参加了彭海涛吊唁活动。

正因为叶向池心直口快,脾气大,敢讲真话,使他错失了许多晋升机会。如1960年前后“过粮食关”,省委书记李葆华要求各地调查非正常死亡人数,结果发现上报人数与实际死亡人数差别较大,经复查叶向池担任书记的梅林公社上报的数目最接近真实情况。又如1966年4月组织部门找叶向池谈话,准备调他到旌德县担任县里主要领导,后来文革开始,他靠边站就没去成。

大女儿叶高莲有一次到花溪谷玩,讲起自己小时候在梅林生活过,当时父亲在梅林区当书记。客车司机问叫什么名字?得到回答后,他说叶老对红地烈士墓重建功劳很大。其实这个客车司机只说对了一半,地村牺牲的烈士就是1947年底叶向池受彭海涛指派,和战士小屠一起重返战场掩埋的。当时牺牲的战友有21人,但是有9具遗体已被家属偷运回家乡安葬,于是叶、屠用彭海涛给的三块银元安排埋葬事宜,将彭士杰等12位烈士的遗体散葬于千家坞、老曹洼山脚边。上世纪60年代,为表达对烈士们的崇敬怀念之情,地村改名红地,意为革命先烈曾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1973年5月,原桥头公社拨专款动工修建红地烈士墓,这与叶向池的努力分不开。他为烈士墓重建四处奔走,找县委领导,找民政局,苦口婆心寻求支持,发动原桥头公社烈士牺牲地党员投工投劳,将散葬的12位烈士遗骸迁移合葬,在地村战斗发生地之一的一片楮树林里,红地烈士墓终于重建完工。2005年,他又参与红地烈士墓再次重修。红地烈士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生命的华章,叶向池则用汗水和不朽的军魂,昭示着自己对战友的缅怀和革命的忠贞。

2005年红地烈士墓重修竣工合影(左四为叶向池)

2015年清明节,叶向池已年老体弱,走路都十分困难,但他向子女提出想到自己战斗过的地方——郎溪,还有红地烈士陵园去看看。战友埋在山上,是儿子背着他一级级爬上去的,到了坟前,回忆起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叶向池喊着战友的名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老战友,你们好吗?我来看你们啦!”回家路上,他一直在感叹:“多好的战士啊,那时个个年轻有朝气,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都牺牲了。真可惜啊!”祭扫回来不久,他就去世了。

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红地烈士墓在宁国市新研会积极推动下迎来了一次最大规模的修缮。目前,它已成为党员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激励人们珍惜今天、励志前行的好去处。

最美夕阳红

1985年叶向池离休。但是,他离休不离党,退岗不褪色,坚持白天看报纸,晚上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形势,关注宁国各行各业的发展。1989年县里成立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他成了关工委委员,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到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和自己的革命经历,在有生之年他想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发挥余热。一个偶然机会,我翻阅宁国老干局档案,发现叶向池多次受到老干局和县委表扬。如2000年老干局总结写道:“市关工委委员、离休干部叶向池同志,负责联系农林水一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顾77岁高龄,还骑着自行车到各单位联系工作。”老英雄真可谓宝刀不老,精神可嘉,令人肃然起敬。

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从不摆老党员、老同志的架子,这是叶向池任职所在地民众的一致好评。1959—1972年叶向池在梅林公社和梅林区一直担任书记,经常下田帮忙“双抢”,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日久生情,离休以后他对梅林镇的社会发展仍十分关注,群众遇到问题难事也都乐意去找他。他听当地山村村民反映,他们住在东津河西边,出门难、行路难,要到镇上买点农药化肥都要绕好远的路,到城里卖点农产品也不方便。于是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经他多方奔波,终于修建了对山大桥,这给附近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叶向池常说;“我活一天,就要能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城关迎宾路东侧高坡上的路,原来烂泥巴满地,而且非常窄,有次一个老太太出门不小心摔跤致残,他听说后便打报告向有关部门反映,极力主张修路,还自己带头捐款,至今那一带居民仍念着他的好。

由于叶向池一向热心助人,一位八十多岁的伪保长找到他。老人以前是“白皮红心”的统战对象,为游击队通风报信,采购生活用品,做过不少好事。叶向池认得老人,问之前怎么不找他,老人说以前生活过得去,现在老来失子,无依无靠,无奈之下才来找人证明。在叶向池的努力下,老人享受每月30块钱的政府补助(在八十年代末30元接近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安享晚年,活到百把岁。

叶向池就这样,岁月流逝带不走他不忘初心、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怀,时光荏苒见证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2001年他被宣城市委组织部授予“为宣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离休干部”荣誉称号。

叶向池(左三)离休后下乡调研

流传好家风

叶向池一生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只讲奉献,从不投机索取。妻子受他影响,在梅林街道居委会工作期间,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却从不拿一分钱工资。叶向池经常告诫子女们,要好好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怕吃苦,更不要有任何家庭优越感,自己的路靠自己走,自己的事靠自己办。他说自己在打游击队年代,吃饭饱一餐饿一顿,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餐,摘野果野菜充饥是家常便饭。白天躲在山头的树林里,晚上住的是自己支撑的帐篷(山棚),睡草地,而且随时都有被国民党抓去砍头的危险。现在条件好了,更应该记住过去的历史,不能忘本。他还说,人要追求进步,但要知足,要守住善良底线,不能老想到自己。

“子不教,父之过。”叶向池对子女教育很严格,不过他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同情劳动人民。有一次看到一个卖柴火的老人,那个柴火不是很好,不经烧,烧起来火力不旺,买回来以后,他爱人说他花了冤枉钱。他说,我看到老人怪可怜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多替老百姓着想,就算我为他们做点好事。

解放后,走向领导岗位的叶向池工资级别很高——17级,单位每次调工资他都把机会让给别人,除非每个人都有的普调,几十年就没加过工资。子女们有时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想起那些光荣的战友,我活着已经赚到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其实当时他们一家老小人多,日子过的并不富裕。文革结束后,有个40%调资(单位涨工资幅度占比在40%以内),农业局只有一个名额,内部很难摆平,有人说叶老这么多年没加过工资,应该给他,就这样才加了一级工资。

孙女考上大学,叶向池很兴奋,把她拉到房间里,送给她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一《中国共产党党章》。叶向池指着扉页上的寄语跟她说,希望她在大学好好学习,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为党的事业多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对此孙女一直铭记在心,大一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大四成了一名预备党员。当她向叶向池报喜时,他说: “哈哈,孙子辈也有党员了,祖孙三代都有党员了!”原来叶向池和他的四个子女都是中共党员。

身教重于言教。在小女儿的心里军人出身的父亲,有着坚守初心的信仰追求、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和本色不改的报国为民情怀,她找了一个军人为自己的终生伴侣;大女儿得益于父亲的教导,积极向上,敢闯敢干,当上了县供电局高级工程师;二女儿在医院干护理工作,兢兢业业当上了护士长;儿子叶高青曾担任林业派出所教导员,受其影响最大。有一次,带人夜里值班巡逻,防止乱砍乱伐,无证冲卡,遇上有人偷运木材,他骑着三轮摩托奋起直追,由于车速过快,加上夜里视线不好,路窄弯急,导致翻车,脊椎骨裂。因为工作忙,治疗不及时,落下腰疼的毛病……

叶向池就这样,让铁军的红色基因在家风中得到流传,并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叶向池一生都在自觉践行“铁军精神”——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在不一样的岗位,他一样不忘初心和使命;在不一样的战场,他一样敢于亮剑,勇往直前。让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上一代忠魂,其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将照亮后人踔厉奋发踏上新征程。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