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茄子蓟马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害,其体型小、繁殖快,常聚集在叶片背面、心叶及花器中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植株生长停滞,严重时造成落花落果,茄子蓟马防治要结合农业管理、物理诱杀、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等多手段控制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效。以下是具体防治方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
茄子蓟马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虫害,其体型小、繁殖快,常聚集在叶片背面、心叶及花器中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植株生长停滞,严重时造成落花落果,茄子蓟马防治要结合农业管理、物理诱杀、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等多手段控制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效。以下是具体防治方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农业防治:减少虫源,增强植株抗性
1. 清洁田园
播种或定植前,彻底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残株落叶,集中销毁或深埋,减少蓟马藏匿和繁殖的场所。
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和过密叶片,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蓟马喜干燥环境)。
2. 合理轮作与品种选择
避免与茄科(如辣椒、番茄)或蓟马易侵染的作物(如豆类、瓜类)连作,可与水稻、玉米等轮作,减少虫源积累。
二、物理防治:利用蓟马趋性诱杀
1. 蓝板诱杀
蓟马对蓝色有强烈趋性,在田间悬挂蓝色粘虫板,高度与植株顶部齐平或略高,每亩悬挂30-40块,定期更换粘板(粘满虫后及时更换)。
2. 覆盖地膜与防虫网
定植后覆盖银色地膜(反光避虫)或黑色地膜(抑制杂草和减少土壤中蓟马羽化)。
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与生物源药剂
生物源农药防治印楝素:干扰蓟马取食和产卵,每亩用0.3%印楝素乳油100-150毫升,兑水喷雾。
苦参碱:天然植物源杀虫剂,低毒环保,用0.36%苦参碱水剂500-800倍液喷施。
白僵菌/绿僵菌:真菌类生物制剂,通过寄生蓟马幼虫和成虫发挥作用,用孢子悬浮液(如100亿CFU/克白僵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湿度较高时效果更佳。
四、化学防治:关键时期精准用药
蓟马隐蔽性强(多藏匿于叶背、心叶及花中),且繁殖周期短(从卵到成虫仅需7-10天),需抓住若虫期(幼虫未羽化前)和开花期(蓟马集中在花器中)用药,且需连续防治2-3次,间隔5-7天。
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
1. 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
高效、低毒,对蓟马成虫和幼虫均有效。用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2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心叶和花器。
2. 螺虫乙酯+噻虫嗪(或噻嗪酮)
螺虫乙酯内吸性强,作用于蓟马韧皮部,噻虫嗪触杀+胃毒,两者复配可同时杀灭成虫和卵。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混合喷雾。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广谱高效,对蓟马幼虫效果显著。用1%甲维盐乳油1000-1500倍液,傍晚时喷施(蓟马夜间活动频繁)。
4. 溴虫氟苯双酰胺(三氟甲吡醚)
新型杀虫剂,具胃毒和触杀作用,持效期长。用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
用药注意事项:
时间选择:早晨9点前或傍晚(蓟马多在夜间或清晨活动,白天气温高时躲在叶背或土壤缝隙中)。
喷雾技巧:务必均匀喷施,尤其是叶片背面、心叶、花器和茎秆,必要时可加入有机硅等助剂增强药液附着性。
轮换用药:避免单一药剂连续使用,防止蓟马产生抗药性(如乙基多杀菌素与螺虫乙酯交替使用)。
安全间隔期:采收前7-10天停止用药,确保农产品安全。
五、综合管理要点
1. 定期监测虫情:田间悬挂蓝板,每周统计蓟马数量,当单株虫量达5-10头时,立即启动防治措施。
2. 设施栽培重点防控:温室、大棚等封闭环境中,可结合高温闷棚(夏季休棚期,密闭棚室升温至45℃以上持续2小时)杀灭土壤和棚内残留虫源。
3. 结合土壤处理:对于土传蓟马(如西花蓟马),定植前可用噻虫嗪颗粒剂(如3%噻虫嗪颗粒剂)沟施或穴施,内吸传导至植株全身,长效防控。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茄子蓟马危害,减少产量损失。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手段,化学防治时严格遵循药剂使用规范,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来源:科学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