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中美关税战再度升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至104%,中国迅速反制至84%,这场全球最大经济体间的贸易摩擦引发国际社会对军事冲突风险的担忧。然而,从战略逻辑、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来看,中美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低,双方更可能在竞争与合作中维持"斗而不破
2025年4月,中美关税战再度升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至104%,中国迅速反制至84%,这场全球最大经济体间的贸易摩擦引发国际社会对军事冲突风险的担忧。然而,从战略逻辑、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来看,中美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低,双方更可能在竞争与合作中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一、关税战的本质与战略边界
当前的关税战本质是经济利益与战略竞争的交织。美国试图通过"对等关税"重构全球产业链,削弱中国制造业优势,而中国则以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反制措施捍卫核心利益。这种博弈虽激烈,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 经济相互依赖: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883亿美元,中国持有7590亿美元美国国债,双方在半导体、农业、能源等领域形成深度互补。全面脱钩将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或上涨4.3%,中国对美出口企业也将面临巨大冲击。
- 军事对话机制:尽管美国在印太地区加强军事部署,2025年4月中美仍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就海空相遇规则、危机管控等议题进行坦诚交流。这种机制化沟通有效降低了误判风险。
- 国际社会制约:联合国、欧盟、东盟等多方明确反对单边主义,欧盟对美加征25%关税,东盟与中国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形成对美国单边行动的制衡。
二、军事冲突的现实制约
即便关税战持续升级,中美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仍受多重因素制约:
- 核威慑平衡:双方均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形成战略威慑。美国智库CSIS报告指出,中美核力量的"恐怖平衡"使全面战争成为"不可想象的选项"。
- 常规力量对比:中国在区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上已形成优势,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机等装备可有效遏制美军介入台海、南海。但美国在全球投送、军事盟友体系上仍占优,双方均无必胜把握。
- 国内政治考量:美国大选周期临近,特朗普政府若贸然发动战争将面临国内舆论压力;中国则聚焦于"十四五"规划和民族复兴,不愿因外部冲突打乱发展节奏。
三、危机管控与未来路径
面对关税战与军事对峙的双重挑战,中美需在以下领域寻求突破:
- 建立"护栏"机制:参考《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推动网络安全、太空活动等领域的危机管控协议,避免擦枪走火。
- 拓展合作领域: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核不扩散等全球性议题上重启对话,2025年3月中美气候特使举行会谈,为合作提供新契机。
- 重构贸易秩序:通过WTO改革、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等多边框架,逐步替代单边关税措施。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3.0谈判,美国与欧盟讨论数字贸易规则,均为积极信号。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摩擦升级为军事冲突的案例极为罕见。美日贸易战期间,双方通过"广场协议"等协商机制化解矛盾;冷战时期美苏虽长期对峙,但始终保持"斗而不破"。当前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更高,全球治理需求更迫切,理性选择应是在竞争中管控分歧,在合作中寻找共赢。正如基辛格所言:"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不应重蹈历史覆辙,而应开创大国相处的新范式。"
来源:广州滴哥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