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肛周脓肿病因有哪些?都有什么治疗方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2:35 2

摘要: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慢性感染所致导致的脓肿,属于祖国医学中“肛痈”范畴。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慢性感染所致导致的脓肿,属于祖国医学中“肛痈”范畴。

据研究统计,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0.2%。,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主要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发病率较高,并且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

肛周脓肿有多种发病机制,主要的病因学说有肛隐窝感染学说、中央间隙感染学说、性激素学说、免疫学说、胚胎学说和细菌学说。

经过医学发展,目前被大多数医学研究者认同的是肛腺感染学说,约90%的肛周脓肿是因为肛腺受损后炎症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而形成的感染性疾病。

位置浅表的脓肿以肛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很少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而位置较深的脓肿如坐骨直肠窝和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会导致腰骶部胀痛以及伴有明显肛门坠胀不适感,并常常出现高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肛门指检可扪及包块甚至波动感,部分可扪及内口。肛周脓肿需与肛裂、血栓性外痔、化脓性汗腺炎、肛瘘、肛管癌等疾病相鉴别。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肛周脓肿发病部位、内口以及鉴别诊断有了更好的参考,为手术方式提供了更好的指导依据。

高频彩色多普勒HFUS可显示肛周的病灶范围及深度,并且可以通过直肠腔内超声ERUS对肛内病灶近距离的检查,对肛周脓肿的分期诊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高晓菲通过对100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术前多普勒彩超检查,对不同时期肛周脓肿检出的总准确率为93%。

高翔通过对82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高频超声多普勒检查,检出率97.56%,表明超声对肛周脓肿的诊断有意义,并且价格便宜操作简单,能较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MRI检查具有三维成像的特点,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以提供准确的解剖及病损情况,并且可以对瘘管性脓肿的内口情况有较好的显示。

杜秀明将48例肛周脓肿患者MRI结果与术中结果对比,结果提示MRI对肛周脓肿的诊断符合率达95.8%,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是因为其价格昂贵并且检查时间偏长,不能携带金属物品,部分患者不适合该项检查,未能广泛用于肛周脓肿的检查。

不同的检查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明确诊断更好的制定治疗方案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肛周脓肿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速,治疗需及时以防止病情进行性加重。

目前国内外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手术仍然是治疗的最主要的方法。

保守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通过抗生素抗感染防止炎症扩散并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但大多数的脓肿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遗肛瘘或脓肿复发的患者较多,所以仍需要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临床医生对于肛周脓肿的手术治疗方式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肛周脓肿的手术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为单纯的切开引流等到病变发展成为肛瘘后再行二次手术的治疗,随后发展为一次性根治术治疗。

到目前提倡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术式治疗。切开引流术是外科的基本术式,根据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及临床指南,肛周脓肿不管有无成脓均需要切开引流避免播散引起邻近组织感觉甚至造成全身感染。

切开引流后复发脓肿及发展成肛瘘的可能性大,许曼等人通过对879例肛周脓肿患者行单纯切开引流术,发现高达72.9%的患者在术后发展为肛瘘。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复发脓肿或者出现肛瘘大多数在治疗后的一年内,大多为肛窦感染而成的肛周脓肿,而非肛窦感染的肛周脓肿行单纯性切开引流术安全有效。

考虑肛窦感染所致的脓肿因原发感染灶未处理、引流不充分等引起脓肿复发或进展为肛瘘。

当肛周脓肿的内口不能确定、脓肿范围较深及脓肿面积较大等情况下可以给予切开引流术,为二次手术做准备。

经外科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师不断开展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次性切除根治术、切开挂线术及改良切开挂线术。

焦晓波及黄金亮通过临床对比一次性根治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发现一次性根治术更优于单纯切开引流术,并且能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肛门功能,避免二次手术。

范廷良等通过对低位肛周脓肿患者行一次性切开后袋状缝合术治疗,对比一次性切开引流术,使原本开放的创面减少,减少了术后出现,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衡青高通过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结论显示一次性根治术具有减轻术后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及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安全可行。

针对高位肛周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高位肌间脓肿等,一次性切开根治术对肛门肌肉组织损伤较大,术后可引起肛门功能异常。

如肛门失禁等,切开挂线术可以较好的保护肛管直肠解剖结构的完整,减少对肛门肌肉组织的损伤,更好的保护肛门功能。

切开挂线引流术中挂线橡皮筋通过慢性切割、内口引流及标记、异物刺激作用,既对脓腔进行了切开引流,又同时针对原发性感染灶(内口)进行了处理,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组织,避免了二次手术,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

沈庆波等人通过对近年来肛周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术对比切开引流术的Meta分析得出,切开挂线引流术对比单纯切开引流术术后减少了肛瘘的发生,更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次手术,切开挂线引流根治术明显优于切开引流术。

张威通过对152例肛周脓肿患者行切开挂线术治疗,指出经过正确处理原发感染肛腺才能有效防止肛瘘的发生。

吴成亮等及邓超通过对比切开挂线术及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指出切开挂线术更加安全有效,能有效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通过对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式的发展,对挂线的方式、数量、材料及术中切口形状、皮桥处理等问题演变为改良式切开挂线术。

王少星将30例后蹄铁型肛周脓肿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术式,对照组采用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

结果指出改良术式在治疗部分后蹄铁型肛周脓肿既能根治疾病,又能更好的保护肛门的功能,手术操作便捷、术中组织损伤少、愈合更快。

陶琦等人通过松弛挂线术对比多切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周脓肿,对比临床疗效发现松弛挂线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及术后瘢痕数,在后期换药次术较少,更大程度的减轻了治疗成本。

赵纪波及陈步强等人采取多切口隧道浮线术式治疗低位马蹄形肛周脓肿,结果发现改良术式疗效安全可行。

目前国内外对手术引流材料的选择多样,常见的有纱条、引流管、中医药线、蘑菇状导管等,还有部分医者将负压引流技术用于肛周脓肿治疗。

如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磊等通过仙方活命饮药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研究发现仙方活命饮药线可以有效增加EGF、bTGF、TGF-pi血清含量,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并且提高疾病整体治疗效果。

丹安妮朱等在肛周脓切开引流后使用蘑菇状导管持续引流,结论发现该方式安全有效,能较好的替代传统填塞方法,并且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文韬等通过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将高位肛周脓肿脓腔坏死组织清除后缝合内口,并将引流管放置在脓腔最顶端后行荷包缝合固定,再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结果对比较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感染控制更快、恢复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更轻。

王慎杰采用内口封闭结合VSD技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通过切除内口周围坏死组织后缝合内口,再安置VSD装置引流,发现通过负压引流较传统挂线引流更能加快创面组织细胞生长加快愈合,并且术中创伤小,术后换药疼痛程度更轻。

但是VSD设备价格较昂贵,如果发生粪便污染需及时更换甚至拆除,术后需要限制患者部分活动,针对患者术后舒适感稍差。

并且目前对这项技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使用标准未统一,如治疗的时长、负压吸引的力度、使用的频率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肛门直肠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并且特殊,目前肛周脓肿的手术方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金标准治疗术式,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较多争议,正确及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疗过程中需慎重仔细,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等多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总体的治疗原则需要及时切开排脓引流,治疗肛周脓肿、防止脓肿复发及发展为肛瘘的关键是要准确彻底的处理内口并且保证引流通畅。

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术中需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组织的损伤最大程度保护肛门功能。

随着临床检查及检验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明确病灶,为手术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临床工作者对肛周脓肿的诊疗需更加深入研究,更好的为患者解决病痛,提升医疗水平。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