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媒介生态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公益影像存在媒介形态适配滞后、主体性建构薄弱等现实困境,如何通过媒介技术创新与传播范式重构激活公益影像的社会动员效能,已成为推动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以《残障社区影像计划》为样本,系统解析参与式影像的实践范式——借由
摘要:面对媒介生态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公益影像存在媒介形态适配滞后、主体性建构薄弱等现实困境,如何通过媒介技术创新与传播范式重构激活公益影像的社会动员效能,已成为推动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以《残障社区影像计划》为样本,系统解析参与式影像的实践范式——借由技术赋权建构多元主体共创机制,促进实现公益传播从“他者凝视”到“主体言说”的范式转型。项目通过设备支持与技术培训等协同机制,使残障群体由影像客体转为创作主体,这种基于主体性重建的传播实践,不仅能提升公益实践的社会传播与公众参与度,更能推动社会认知系统从“差异化接纳”向“包容性共建”演进,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包容性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关键词:参与式影像;公益实践;残障群体;主体性建构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提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强调人人参与的社会共同体理念。近年来,公益事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公益事业,关注特殊群体,促进社会包容。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在国家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与公平正义治理的背景下,公益事业已深度嵌入社会治理结构,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取得显著突破。
公益影像作为构建公共价值传播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共价值传播的关键界面,其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却面临着媒介形态迭代滞后、主体性缺位、叙事同质化与传播交互性弱化等结构性矛盾。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弱势群体在表征实践中持续遭遇“他者化”困境,深陷主体消声与符号贫困的结构性桎梏。《残障社区影像计划》引入参与式影像作为方法论创新,通过打破传统公益影像“凝视—被凝视”的关系,建构残障群体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新实践,不仅实现了从表征客体到言说主体的范式转换,更通过具身传播实践促进社会认知系统向包容性共建转型。
残障人士在学习拍摄
一、传统公益影像实践面临的挑战
传统公益影像项目,在这个时代依旧保持着不俗的功效——传播公益理念、推动社会变革,其凭借深度叙事与情感张力,持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通过真实故事唤醒公众同理心,更能系统呈现复杂社会议题,凝聚跨阶层共识。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问题日益显现,并面临着诸多全新挑战。
第一,创作主体及宣传形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限制了影像作品影响力的延展。自摄影术诞生起,由于其繁复的操作及昂贵的费用,摄影往往是专业摄影师的表达工具,被摄者则往往处于被动配合表达的状态,公益类影像难免过多地掺入创作者本身的观点倾向,而被摄者的主体性视角一向被忽视。外在的观察固然客观,但缺少真切的表达,会使影像内容缺乏多样性和打动人心的真实感。
第二,影像内容的同质化与创新性的匮乏逐渐消磨了观者的兴趣。许多项目过度聚焦于苦难与悲情元素而缺乏纯粹且真实的状态,没有创新和多样性,在信息爆炸的如今很难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持续的关注,人们更渴望看到真实、多元的故事。
第三,影像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的欠缺阻碍了观者和被观者的充分共鸣。传统公益影像项目缺乏与被拍摄者及观众的深层次沟通与交流,因此难以引发观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宣传效果与带动作用不及新媒体平台优势明显。如今,公众更期望能够深度参与进公益项目之中,表达真切的自我感受和观点,因此提升影像作品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成为公益影像项目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参与式影像的发展及影响
(一)参与式影像的概念与发展
参与式影像(Participatory video),又称社区影像(Community video),是一种影像类型或行为过程,同时也是一套工作方法。从形态上看,它既包括视频形式的动态影像,也包括静态照片。其应用始于1967年加拿大的福古岛实验——“福古模式”:研究者将拍摄设备交给当地居民,鼓励他们拍摄并讨论社区问题。通过影像展示与交流,社区与政府决策部门得以直接沟通,推动了地方发展和民众权益的维护,也为边缘声音提供了表达平台。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将参与式影像引入中国。1992年,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云南“照片之声”项目是国内最早的实践,当地妇女拍摄记录自身生活,以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生育健康,并鼓励她们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此后,2001年欧盟与中国合作的“中国村庄可持续前景”项目、2004年英国Insight基金会在青海治多县的牧民影像培训、2007年启动的“乡村之眼”项目等,陆续拓展了这一方法在乡村文化与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我国学者韩鸿将参与式影像视为一种社会介入手段,关注城乡社区发展中的困难和弱势群体的权益,通过影像鼓励民众自我表达、激发本土创新并促进与决策者的有效沟通,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问题解决。
(二)作为公益实践的参与式影像
正如韩鸿所指出的,参与式影像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干预机制。这种理论在公益实践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价值转化,当摄像机成为弱势群体的“声音放大器”时,影像便超越了美学范畴,转化为促进相关政策实施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借助大众化的媒介平台,参与式影像以直观生动的内容迅速触达受众,可以提升项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鼓励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公益,使文化基因得到活化再生,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记录和传播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创新表达和持续发展。“乡村之眼”等公益影像项目对此做了较好的诠释。“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机构负责人吕宾称:“‘乡村之眼’不只是拍摄,让更多的人和拍摄者一起关注环境问题才是最为核心的。”他提出从培训拍摄者转变为培训乡村影像行动者。同时,赋权与参与式的积极行动之间存在着一种连贯性,参与式影像的实质即为赋权,如西班牙的“Nos,Why Not?”项目,通过智力障碍摄影师的作品,推动其社会融合和身份认同。
总之,参与式影像通过技术赋权解构传统公益传播的权力垄断格局,便携设备与数字平台的技术下沉使残障群体得以突破“被凝视”的客体身份,在创作实践中重构“主体言说”的话语权,推动公益叙事从“他者代言”的符号消费转向“自我生成”的意义生产,最终形成以主体性重建为核心、技术中介为支撑、社会包容为价值导向的新型传播范式,可推动实现公益传播从伦理逻辑到实践路径的系统性革新。
参与《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的部分人员合影
三、参与式影像之《残障社区影像计划》
(一)《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简介
《残障社区影像计划》是QUICK龟壳影像社区与浏阳市沿溪镇乐善家园共同开展的公益影像实践项目,包括为残障人士进行摄影技能培训、举办摄影展等。
QUICK龟壳影像社区成立于2018年11月,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展示与交流功能的高凝聚性艺术社区,兼具平台交流、展览策划、活动营办、艺术设计等功能。多年来,其通过影像等艺术形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结,立志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浏阳市沿溪镇乐善家园是由浏阳市残联主管、浏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一家慈善机构,于2016年由秦华冬、张英科夫妇创办,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打造免费的公益社区,主要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托养、技能培训、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公益服务。其服务宗旨是“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幸福一群人”,家园理念是“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微笑”。
《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初期,QUICK龟壳影像社区工作人员注意到乐善家园的残障人士(尤其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对摄影展现出了浓厚兴趣,于是带领他们学习摄影技术。从初始对闪光灯的惊异到欣赏自创影像时的喜悦,从陌生到熟练,他们对摄影的热爱逐渐被激发。项目通过参与式影像工作方法,引导残障人士从“被摄者”转变为“摄影师”,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机制(技术导师、社区组织与残障创作者)产出了丰富的影像内容,并以展览形式进行呈现,使相关慈善机构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让特殊群体的声音和形象被更广泛地听见与看见。
(二)技术培训与专业支持是项目实施的关键
《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以参与式影像为核心,由QUICK龟壳影像社区为乐善家园参与项目的残障人士提供一次性胶片相机等专业设备,并开设系统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摄影基础技术、影像编辑、故事创作等多个方面。该项目从技术层面全方位赋能残障人士,激发他们的影像创作潜能,赋予残障人士创作主动权,帮助他们记录生活、分享感受,实现自我表达与社会互动的统一。
(三)残障人士社会参与和就业的新桥梁
参与项目的残障人士创作的影像作品通过线下展览及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后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观众为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所打动,进而对残障人士的才华和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展出的作品中,有的展示了作者本人与母亲的合照,有的展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观众通过这些影像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随着项目的推广与曝光,更多爱心企业关注到该项目,参与项目的部分成员也在活动中获得了新的工作岗位。活动促使残障人士主动参与社会对话,增强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引发了情感共鸣。
四、参与式影像对于公益实践的启示
(一)主动参与:打破旁观,实现赋权
参与式影像以其独特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公益影像中受助者被动接受的情况,转而赋予他们镜头前的主动权。《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残障人士拿起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实现了从“被观看”到“主动展示”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社会对这一群体真实生活状态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公益艺术文化实践应更多地让受助者成为公益行动和创作的主体,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二)多元合作:共筑影像桥梁,传递公益温度
在项目中,残障人士、摄影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紧密合作,通过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影像的创作与传播。这种合作模式使影像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同时拓宽了公益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公益行动更加深入人心。公益实践应借鉴这一经验,积极探索多元合作的路径,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增强社会公益力量。
(三)新媒体赋能:创新公益传播的新途径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参与式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QUICK龟壳影像社区利用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搭建多平台矩阵形式,将残障人士的影像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的形式引发社会共鸣。这种创新性的模式在传播方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传播效率,让公益信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触达人心,让公益的声音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更加响亮。
(四)构建生态:确保参与式影像的持续发展
参与式影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政府部门的支持、社会企业的赞助、专业机构的培训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共同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应加强对参与式影像项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项目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项目设计和执行策略,确保参与式影像项目能够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社会认同:从标签化到人性化叙事
参与式影像通过重构叙事逻辑与视觉表达,打破了人们对残障人士的标签化认知,推动社会认同从“病理化凝视”向“人性化共情”转变。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以影像为媒介,展现残障人士作为独立个体的创造力、情感深度与生活多样性,而非将其视为“弱势群体”的符号化象征。在《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实践中,一位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摄影作品以明快的色彩对比与充满张力的构图引发广泛关注,有观众在社交媒体评论中写道:“透过镜头,我看到了他们的艺术灵魂而非疾病标签。”此类作品通过视觉语言的创新,将残障人士的主体性置于叙事中心,打破了传统公益传播中苦难叙事的刻板框架。
五、结语
参与式影像通过技术赋权与主体性重构,在《残障社区影像计划》中实现了公益传播范式的转变,QUICK龟壳影像社区与乐善家园的实践表明,当残障群体从“被摄者”转化为“摄影师”,其作品不仅打破了苦难叙事的刻板框架,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公众的共情反馈,推动社会公益认知从“标签化同情”向“人性化对话”转变。这种以多元共创为核心的实践路径,为公益生态注入了可持续动力。
《残障社区影像计划》项目目前仅聚焦于残障群体,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赋能、深化教育合作、构建可持续公益生态,将更成熟的模式应用于与其他边缘群体相关的项目,继续深入探索参与式影像的普适性价值,推动更多特殊群体通过影像实现更丰满的自我表达与更丰富的社会参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2]韩鸿.参与式影像与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参与式影像研究[J].新闻大学,2007(04):74-80.
[3]韩鸿.参与式影像与参与式传播——当代中国参与式影像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吴妍.参与、表达与赋权:参与式影像在社区治理中的文化价值[J].当代电影,2019(10):154-157.
[5]陈昊.弥合、厘革与在场:参与式影像在乡村纪录片中的嵌套探究[J].视听,2023(09):84-87.
[6]李云浩.村落变迁中的参与式影像表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7]占琦.参与式影像:自媒体时代对农传播的影像裂变与反思[J].新闻知识,2018(06):46-48.
[8]王玲玲.何以兴盛:中国参与式影像十年发展研究(2003-2012)[D].合肥:安徽大学,2013.
来源:中国书画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