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仪空村,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门楣上"法震学校"四个大字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方铭刻着抗日英烈热血与革命理想的红色热土。近日,兴平检察院干警走进这座跨越时空的精神地标,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使命。
在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仪空村,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门楣上"法震学校"四个大字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方铭刻着抗日英烈热血与革命理想的红色热土。近日,兴平检察院干警走进这座跨越时空的精神地标,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使命。
烽火淬炼:从铁血将军到精神丰碑
法震学校的诞生,与抗日英雄杨法震的名字密不可分。1905年出生于兴平的杨法震,19岁考入武昌大学,后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兼具文人风骨与军人血性的青年,在白色恐怖中开展地下兵运工作,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力量的重要火种。1938年,时任西北军十七师一〇二团副团长的杨法震率部驰援山西中条山战场。在永济保卫战中,他以一营兵力三度突袭日军侧翼,歼敌数百人,创造了"荣城大捷"的战场奇迹。7月15日,面对日军三路合围,他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3岁。杨法震牺牲后,周恩来同志亲笔题写挽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薪火相传:从烈士遗志到教育火种
英雄陨落,精神不灭。杨法震夫人方向知强忍丧夫之痛,将政府抚恤金与各界捐款投入教育,于1940年在仪空村草堂寺创办"法震学校"。这所看似普通的乡村学校,实为地下党重要联络点:教师们以教书为掩护,传递情报、转移同志,将革命火种播撒在黄土高原。
如今,占地3000平方米的法震学校纪念馆内,三间展室诉说着不朽传奇——杨法震展室陈列着黄埔军校毕业证书、战场手绘地图等珍贵文物;方向知展室还原了"以笔为枪"的地下斗争场景;校史展室则通过泛黄的教案本、斑驳的铜铃,展现八十余年教育报国的坚守。2021年,这座承载着双重革命记忆的建筑群,被列入兴平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录。
红色铸魂:从历史记忆到时代课堂
"同学们,这面弹孔累累的军旗,曾跟随杨法震将军转战黄河两岸……"在法震学校的"红色思政课"上,历史教师通过实物展陈讲述英烈故事。作为咸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校构建了"课程+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体系:新生入学第一课在纪念馆开讲,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在烈士铜像前举行,"红色故事擂台赛""重走抗战路"研学等活动贯穿学年始终。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手握知识之笔,更要胸怀家国之情。"校长杨小鸽介绍,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参与"红色讲解员"培训,让红色基因在代际讲述中生生不息。近年来,该校先后涌现出省级"新时代好少年"2名,红色教育成果入选教育部德育典型案例。
检察护航:从文物守护到精神弘扬
今年春天,兴平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团队再次走进法震学校纪念馆。检察干警认真聆听杨法震、方向知夫妇的英勇事迹,对建校五十年纪念碑的完整性、文物保护标志碑字迹清晰度与保护范围标注规范性、消防设施配置是否完善等情况进行了仔细查看,了解相关文物的保存及宣传等防护措施,对走访中发现的建筑防潮措施不完善进行了协商。
"革命文物是看得见的精神、摸得着的信仰。"兴平检察院副检察长桂江表示,自前年以来,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修缮魏野畴故居、划定法震学校保护缓冲区等12处红色遗址,建立"数字红旅"文物巡查系统,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界限。
夕阳西下,法震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校门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标语与纪念馆的烈士铜像遥相呼应。八十载春秋更迭,这座红色学堂始终践行着初心使命——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渗进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咸阳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