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你没去过,也不知道,那就听我这个南北寺学校的教书人,详细地讲讲学校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听听山窝窝里是怎样飞出了金凤凰。听后你一定会有所感动,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会产生想去南北寺学校看看的冲动。
朋友,你知道邹平县南北寺
学校吗?同志,你去过邹平县南北寺学校吗?
假如你没去过,也不知道,那就听我这个南北寺学校的教书人,详细地讲讲学校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听听山窝窝里是怎样飞出了金凤凰。听后你一定会有所感动,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会产生想去南北寺学校看看的冲动。
(一)自力更生勤俭建校
南北寺学校座落在邹平南部山区,临池镇西北3公里,南寺村与北寺村之间。西面是青山,南面是菠箕山,东面是雪山,西北面是泰山副岳长白山。群山环抱,交通不便。
早以前,在南寺和北寺之间有一座庙,名叫“七圣堂”,大殿中供着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关平、张苞、周仓七人的泥塑像。1951年,为了解决适令儿童上学问题,两村合力将七圣堂中的泥塑像搬了出来,改为教室。並聘请南寺村杨德洪、杨化安两位有私塾基础的先生担任教师,创建了最初的南北寺小学。
1958年,北寺村的杨丙海,来小学任民办教师。人们没有想到,这个啃着窝窝头就着咸菜,生产队每天记十分工的年轻人,会带领大家干出来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来孙兆俊、杨承玖、杨丙任等相继加入,成了学校创业的领导集体。他们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把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亮点。
随着师生的增加,校舍也不断扩大。1964年为了办完小,师生挖石块,脱泥坯,在庙的西南角平整了一块土地,建起了六间土坯草房,形成了学校小学部的院落。1970年设初中班,在小学部的上面,又建了初中部的院落。1975年建高中部,招了两个高中班,教室不够,学生宿舍没有。于是先用生产队的房子当教室,学生住在老百姓家。放秋假时,学校发动师生奋战五个星期,盖起了教室和学生宿舍,创造了先招生后建房的先例。1977年,学校又因地制宜,盖起了“大寨楼”,这是学校标志性建筑。因为学校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楼从东面看是二层楼,从西面看是平房。楼底层是窑洞,冬暖夏凉,居住舒适。这次建设,形成了高中部的早先院落。从总体上看,学校自东往西,层层台阶,步步登高。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依次而建,因势而成,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学校在崖头底下,要扩建,就要搬走土坡,整平土地。从1970年开始,师生在七八年间搬走了2万多方土,造出了三个小平台,建成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三个院落。一首“大干歌”,生动地写出了当的情景:
出大力,流大汗,自力更生把校建。艰苦奋斗创大业,办学不要国家一分钱。……
学校从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破旧寺庙,历经半个世纪,发展到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扩大了200多倍。建筑面积也达到了13309平方米,除教学实验楼的3200平方米由国家投资外,其余一万多平方米,是学校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建的,广大师生用汗水凝成了人间奇迹。
为了解决建校经费问题,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办农场、办林场、办饲养场、办工厂。饲养场的一头肥猪长到850斤,卖给肉品店,被定为“特级”。同时学工学农,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酒香不怕巷子深,1977年南北寺学校办学经验,出现在各级报刊上,尤其是2月28日《光明日報》头版刊登了名为“为革命而教有功,为革命而学光荣”的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放,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产生了轰动效应。
省内外大批教育工作者,不远千里、万里来学校参观学习,客人遍及黑龙江、江西、甘肃、辽宁、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至年底,参观者达3万余人。为不妨碍学校教学秩序,县文教局在学校设了接待站,负责接待参观的客人,全国唯一。1978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学校,开始了新的征程。
1977年,山东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副局长将他外孙送到南北寺学校上学,《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1977年住在临池,写长篇小说《沂蒙飞虎》,有时还到南北寺学校住上一阵子,后来他儿子也就读于南北寺学校。
(二)五十三个苹果的故事
学校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这里,我不想用很大篇幅介绍学校德育教育,通过一个故事,可以看到南北寺学校师生的道德品格、思想觉悟。
学校里种了一颗苹果树,秋后结了五十三个苹果,红彤彤的苹果十分诱人,谁从树下走过,不自主地看上几眼,但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摘。当苹果熟了之后,学校派人摘下来,分给各部各班,由于苹果太少,只得切开每人分一小块。这一小块苹果吃在嘴里,嚼上几下,甘甜的果汁,师生们笑开了花。
有一个参观者叫李丽,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当场便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去年春天,
你开了五十三朵花蕾,
同学们每天下午都来浇灌。
他们用的是,
辛勤的双手,赤红的心,
清清的山泉,晶莹的汗。
到了秋天,
你结了五十三个苹果。
同学们谁没有戳你一指,
笑着望着你。
他们靠的是,
集体主义思想,
共产主义道德。
他们靠的是,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我站在你面前,
倾听你赞美的讲述,
禁不住胸中激情四溢。
啊,同学们,
我向你们敬礼!
邹平县明集公社李丽
1977年7月
我想,那五十三个苹果,一定会在新时代里,化作成五十三颗星辰,放射出灿烂的光茫。我想,我的同事、学生提起那五十三个苹果,嘴里会余甜仍在,回味无穷。我想,我的朋友,听了这五十三个苹果的故事,会觉得南北寺师生品德真得很高尚!
(三)胸中点墨倾囊相授
有人说,“南北寺学校大搞劳动建校,教学质量肯定好不了”。但实际上,南北寺学校正确处理“主学”与“兼学”的关系,保证了“以学为主”,教学质量一流。学校教学工作,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教学有计划,学生成绩有考核。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分期分批地送老师们,到县教师培训学校培训,每月召开有学生参加的教学评论会。要求学生练好听、读、写、讲、算五项技能.。1973年,南北寺学校毕业生升高中,学生文化课成绩比全公社平均分高20分。
校医杨丙臣,酷爱地理,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他成了毕业班的地理老师,深得学生的喜爱。
1978年8月,为加强南北寺学校的师资力量,县文教局从全县各中学调了八名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八名教师肩负领导的重托,学生家长的期望,“胸怀点墨倾囊授,粉笔扬尘解疑惑”。他们是无私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们是高尚的,只有付出不讲回报;他们是清贫的,只有微薄的工资,没有奖金,没有补助。他们心中装着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们心中装着学校,唯独忘了贫困的一家人。
我看到,在酷热的夏季夜晚,他们汗流浃背地备课;在严冬的夜晚,他们用那冰冷的手批改着作业;课后在那山间的小路上,他们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着……
语文教师石润增从邹平一中和淄博六中借来复习资料,重新取其精华组成一套自己认为满意的复习提纲,在静静夜晚刻板油印,以备明天学生用;43岁的数学教师牟芳珠经常把数学题带回宿舍进行研究。有一次在睡梦中,忽然求得一新颖的解题方法,于是便披衣下床解起题来。题解开了,那东方的红日已冉冉升起……
有一个星期天下午,雨一直下个不停,我担心,回家的老师,特别是远距百里的老师,赶不回来了,那明天的课怎么上?周一早上,上课铃响后,我惊奇地看到,各个教室老师一个不缺地站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着。我感动了,这就是人民教师的高贵品质,这就是南北寺教书人的高度纪律性。
1979年高考发榜,南北寺学校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整个学校沸腾了!我看到了老师们的笑,学生家长的笑,领导们的笑,都笑得那么甜。突然一阵阵鞭炮声响起,那霹雳啪啦的响声送走了一年来的辛劳,迎接到一张张喜报。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除上好体育课外,学校每年都招生一个体育特长班。体育教师李健福一心扑在工作上,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带领的体育班学生,在79年一82年取得县越野赛第一名;80年县学校田径运动会第一名;在全省运动会上,学生张方山荣获五项全能总分第二名;在学校田径通讯比赛中,取得山东总分第二名……
这是多么可喜可贺的成绩!
(四)南北寺精神常在
由于南北寺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变,师资流动很大,学生生源逐渐减少,2003年7月,学校被撤消了,人员合并到邹平一中。听到这个消息,我心痛了,我们的南北寺学校就这样消失了。学校已经撤了22年,但南北寺的精神还在,它永驻在万名师生的心里!我们曾在这篇热土上,工作学习过,谱写了美丽的人生。回想那层层台阶、步步登高的路,留下了多少脚印;那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章,付出了多少师生的努力;那一声声众口铄金的赞美,道出了学校曾经的辉煌。学校撤了,但那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还在,那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在,那清正育人的师道精神还在!……
柴树生
来源:我为黄河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