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风采”系列报道(一)丨40年坚守 修一颗匠心——记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维修班班长王志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09:59 2

摘要:每个清晨的微光里,都有人用双手托起生活的重量。他们或是穿梭街巷的快递员,或是实验室里凝神钻研的科研人员,或是三尺讲台上播种希望的教师,或是流水线旁打磨精度的工匠……劳动者的身影,始终是时代画卷中最鲜活的笔触。

开栏的话:

每个清晨的微光里,都有人用双手托起生活的重量。他们或是穿梭街巷的快递员,或是实验室里凝神钻研的科研人员,或是三尺讲台上播种希望的教师,或是流水线旁打磨精度的工匠……劳动者的身影,始终是时代画卷中最鲜活的笔触。

今天,我们开启“劳动者风采”专栏,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真实的温度。劳动的价值,在于以专业与热爱编织生活的经纬。劳动者,即追光者。此刻,让我们以最真挚的掌声,为每一位平凡英雄拉开故事的帷幕。

在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充斥着金属碰撞的叮当声和机器的嗡鸣声。61岁的维修班班长王志军正弓着背,手持测振仪,将耳朵贴近激光切割机的轴承,他的眼里全是专注,紧盯着仪器上跳动的数据。布满老茧的手指忽然在一处细微的振点停住,王志军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异常情况。这样的场景,是他在这里46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

每天,王志军都穿梭在机械加工制造车间、钢构铆焊件制造车间和数控板件制造车间,仔细检查300多台套设备的运转情况。保障这些设备正常运行是他最重要的责任。王志军先后荣获2017年“酒泉工匠”、2018年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及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始终放心不下厂里的设备,选择继续坚守岗位。“这几年厂里年轻人多,我再带一带他们,要是突然闲下来真的会不习惯。”王志军说。

1979年冬,王志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进入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当学徒工。看着老师傅们熟练地解决设备故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过硬的维修本领。正是这一份初心,让他在维修岗位上坚守了整整46年。其间,他见证了企业从手工业时代迈向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科技化。他人眼中枯燥乏味的维修工作,他却甘之如饴。

“厂里的设备不断更新,每年都能学到新东西。遇到不懂的,就向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或者上网查资料。不把新设备研究透,我觉都睡不踏实。问题解决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王志军说。

“人得病要看医生,机器出了问题就得找王师傅。”王志军的工友们经常这么说。作为最熟悉这些“铁家伙”的人,王志军解决了很多设备的“疑难杂症”,在周边企业中声名远扬。酒泉水泥厂的液压剪板机、啤酒厂的灌装杀菌床,嘉峪关树脂厂的C630车床,都曾在他手中重获新生。

多年的维修经验,让王志军不再局限于设备修复,而是深入研究机器的运转原理和设计思维,对设备进行改良创新。2011年,公司的18台天车频繁脱轨。王志军耗时数月反复试验,最终用激光切割的8块铁板加固轨道两侧,彻底攻克难题。

几十年来,王志军用双手守护着设备平稳运转,以永不褪色的匠心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当年轻学徒围在他身边请教技术时,当经他改良的设备高效运转时,这份跨越岁月的坚守早已超越个人价值。它像一颗火种,照亮了更多产业工人前行的道路,也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熠熠生辉。(酒泉融媒记者 陈燕)

编辑:杨阳

见习编辑:石英

来源:酒泉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