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解放大西北的壮阔历史画卷中,每一场战斗都铭刻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忠诚。1949 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大西北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此时,国民党残余势力胡宗南部与盘踞西北多年的马家军,妄图凭借地理优势负隅顽抗,而咸阳阻击战,便是这场战略决战中极具传奇色彩
在解放大西北的壮阔历史画卷中,每一场战斗都铭刻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忠诚。1949 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大西北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此时,国民党残余势力胡宗南部与盘踞西北多年的马家军,妄图凭借地理优势负隅顽抗,而咸阳阻击战,便是这场战略决战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幕。
1949 年 5 月中旬,解放太原城后,彭德怀元帅率领第一野战军马不停蹄返回陕北,立志彻底消灭胡宗南与马家军这两大劲敌。为增强作战力量,彭老总向中央军委申请调来了华北军区第 18、第 19 兵团,使得陕北解放军兵力扩充至 32 万,与敌军在数量上形成均势。我军的行动很快引起了敌军的警觉,胡宗南判断我军首要目标是西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仅留下少量兵力把守,自己则率大部队退守关中。经侦查发现,原来胡宗南已丧失抵抗信心,但又不能公然放弃,于是将重兵集中部署在咸阳等地。更让人意外的是,平日里与胡宗南矛盾重重的马鸿逵、马鸿宾,在蒋介石许诺升官发财的诱惑下,竟积极调兵遣将,派出王牌部队加强防御。
马家军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以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为首的地方军阀势力趁机崛起,称霸西北,被称为 “西北三马”。后来因家族矛盾,马步芳盘踞青海,马鸿逵和马鸿宾则驻扎宁夏。而我军与马家军的仇恨,早在 1936 年便已结下。当年 10 月,西路军 2 万余人奉党中央命令向新疆进发,旨在打通与苏联的西北通道。然而,在行军途中遭遇马家军的疯狂袭击。尽管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多次击退敌军,但由于马家军凶残善战,加之我军在战术判断上出现失误,最终西路军惨烈失败。千余名红军战士被俘,惨遭折磨致死,仅有 700 余人侥幸生还。这段悲壮的历史,成为压在所有解放军战士心中的一块巨石,也让消灭马家军成为了战士们复仇与解放大西北的坚定信念。
为实现解放大西北的战略目标,一野指挥部制定了坚守西安的作战计划,同时紧急调遣刚抵达陕北的华北 18 兵团 181 师增援咸阳。咸阳作为进出西安的战略要冲,与西安相距仅几十公里,自古便是拱卫西安西部的重要屏障,一旦咸阳失守,西安也将岌岌可危。刚刚结束前线战斗的 181 师未作片刻休整,于 6 月 11 日晚星夜兼程,在 12 日凌晨 4 点顺利进驻咸阳。
此时,181 师面临的是由马步芳之子马继援亲自指挥的第 82 军和骑兵第八旅。第 82 军由马家军精锐与胡宗南麾下主力组成,战斗力强劲;骑兵第八旅是马步芳部机动速度最快的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此外,长期在西北地区作战的马家军,对山地地形极为熟悉,形成了凶悍残忍的作战风格。181 师抵达咸阳后,立即争分夺秒地修筑和加固外围阵地工事。师长王成汉深知敌情侦察的重要性,命令各团加紧抢修工事的同时,派遣参谋王青山率领一个 12 人的侦察班,前往探查敌情。
侦察班沿着西安至兰州的公路行进,临近中午,在咸阳西北方向发现敌军骑兵营正朝着咸阳疾驰而来。王青山意识到情况危急,若此时返回汇报,凭借自行车根本无法摆脱敌军骑兵的追击,反而会贻误战机。他当机立断,决定带领侦察班就地阻击敌军,为大部队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这一想法得到了 12 名战友的坚决支持。他们迅速将队伍转移到村庄附近,然而,由于此地地势平坦,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掩体。随着敌军马蹄声越来越近,王青山果断下令全体卧倒。敌军骑兵放缓速度,似乎在等待后续大部队,准备一举拿下咸阳,却全然不知前方已布下埋伏。
当敌军骑兵下马,朝着村庄行进至草丛附近时,王青山一声令下,侦察班战士们手中的冲锋枪、驳壳枪同时开火,密集的火力瞬间倾泻而出。毫无防备的敌军顿时乱作一团,哭嚎声响彻四周,咸阳阻击战的第一枪就此打响。马家军骑兵毕竟是身经百战的部队,短暂的混乱后迅速反应过来,他们抽出背上的大刀,兵分两路发起反击。王青山等人沉着应对,凭借精准的枪法,让敌军一批批倒下。但敌军见小分队进攻受阻,立即改变战术,集中兵力展开猛攻。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王青山迅速指挥战士们背靠背围成环形防御阵型,形成一道坚固的火力网,死死将敌军阻击在 20 米之外。敌军以排为单位,发起一波又一波波浪式冲锋,侦察班战士们的子弹很快消耗殆尽。但他们毫不退缩,拿起枪托、捡起石头,甚至夺过敌军的大刀,与敌人展开惨烈的近身肉搏。战斗至最后,阵地上仅剩下 4 名身负重伤的战士。敌军在遭受沉重打击后,暂时撤至公路附近休整。
此时,此前派回的侦察兵已将战况汇报给师长王成汉,他立即派遣援军火速支援。而阵地上的 4 名重伤战士,依然顽强地抵挡住了敌军的试探性进攻。战至下午 2 点,敌军暂时停止进攻转入休整,4 名战士利用短暂的间隙,用仅剩的物资修筑了简易掩体。然而,半小时后,马家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4 名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了 20 分钟,但终因寡不敌众,防线被敌军突破。在敌军即将登上阵地的关键时刻,4 名战士毅然拿起最后一枚手榴弹,冲向敌群。随着一声巨响,他们与 30 名敌军同归于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侦察班 12 名战士血战到底的壮烈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整个 18 兵团的士气。战士们群情激昂,纷纷喊出为战友报仇的口号,复仇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这场发生在咸阳的阻击战,不仅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作战准备时间,更彰显了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成为解放大西北征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