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如熊熊烈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从 1851 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开始,短短数年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克了大片土地,定都天京(今南京),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主张,如《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构建一个 “有田同耕,有饭同
19 世纪中叶,晚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如两座大山,压得这个古老的帝国喘不过气来。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如熊熊烈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从 1851 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开始,短短数年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克了大片土地,定都天京(今南京),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主张,如《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构建一个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的理想社会,这对传统的封建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无数百姓卷入这场风暴,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被动摇,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 。
与此同时,外部的威胁也日益加剧。1856 - 1860 年,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枪炮和军舰,一路北上,清军在其面前节节败退。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这座古老的都城陷入了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圆明园,这座被誉为 “万园之园” 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后付之一炬,无数珍宝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让领土、开放口岸、赔偿巨额赔款,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咸丰帝心力交瘁。1861 年,年仅 31 岁的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临终前,他做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安排,却也为后来的辛酉政变埋下了伏笔。他立年仅 6 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 “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幼主。同时,为了制衡顾命八大臣的权力,他又授予慈安太后 “御赏” 印章,授予载淳 “同道堂” 印章(由慈禧太后代管),规定谕旨必须加盖这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咸丰帝本以为这样的安排可以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确保清朝统治的稳定,然而,他低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正在悄然酝酿。
咸丰帝的离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权力的深潭,激起了层层涟漪 。年仅 6 岁的载淳登基,是为同治帝,本应天真无邪的年纪,却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中心。顾命八大臣,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迅速掌控了朝政大权,他们自恃是咸丰帝钦点的辅政大臣,行事专断,将小皇帝和两宫太后视为傀儡,一切政令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 。
慈禧太后,这位原本就对权力有着强烈渴望的女人,自然无法忍受被边缘化的处境。她眼睁睁地看着顾命八大臣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而自己和儿子却只能在深宫中被他们摆布,心中的不满和怨恨如野草般疯长。她深刻地意识到,若不采取行动,自己和儿子的未来将岌岌可危,权力的丧失意味着任人宰割 。
在咸丰帝的安排中,虽然授予了两宫太后印章,但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顾命八大臣却对太后的权力进行了极大的限制。他们以各种理由阻止太后参与朝政决策,谕旨的拟定和发布,表面上需要太后盖章,但实际上,太后更多时候只是被要求例行公事般地盖章,对于内容根本无法置喙。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军事决策上,顾命八大臣往往自行决定,然后将已成定局的谕旨呈给太后盖章,完全无视太后的存在 。
慈禧太后曾试图与顾命八大臣进行抗争,表达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和参与意愿,但每次都遭到了他们的强硬反驳和压制。有一次,慈禧太后提出对某个官员的任用存在疑虑,希望重新考虑,却被肃顺当场驳回,他毫不客气地说:“太后只需管好后宫之事,朝政自有我们大臣处置。” 这种公然的蔑视和打压,让慈禧太后更加坚定了推翻顾命八大臣的决心 。
权力的争夺,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廷之中,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积蓄力量,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即将拉开帷幕 。而慈禧太后,正在寻找着那个可以改变局势的关键人物和时机 。
在这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将目光投向了恭亲王奕䜣。奕䜣是咸丰帝的异母弟,他才华出众,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威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联军谈判,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然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但也因此与列强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列强的一定认可 。在咸丰帝逃往热河后,奕䜣被留在北京处理残局,这使得他在京城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政治力量,身边聚集了一批如文祥、桂良等有识之士,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
然而,咸丰帝临终前的顾命大臣任命,却将奕䜣排除在了核心权力圈之外,这让他深感不满和失落 。他眼睁睁地看着肃顺等人在热河行宫掌控朝政,自己却被边缘化,心中的愤懑如同燃烧的火焰 。对于权力,奕䜣有着自己的渴望和抱负,他不甘心就这样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
慈禧太后敏锐地察觉到了奕䜣的不满情绪,她深知,若要扳倒顾命八大臣,奕䜣将是她最重要的盟友 。于是,她暗中派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设法与奕䜣取得联系 。安德海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和谨慎,巧妙地避开了顾命八大臣的监视,成功地将慈禧太后的密信送到了奕䜣手中 。在密信中,慈禧太后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对顾命八大臣专权的担忧,以及希望与奕䜣联手,共同夺回权力的意愿 。
奕䜣收到密信后,心中十分激动 。他意识到,这是他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绝佳机会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与慈禧太后合作 。为了掩人耳目,奕䜣以奔丧为由,前往热河行宫 。在热河,他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 。每次会晤,他们都屏退左右,在密室中低声商讨着政变的细节 。
他们首先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顾命八大臣虽然掌控着朝政大权,但他们在朝中也树敌不少 。肃顺在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等过程中,触动了许多满洲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这些人对他心怀怨恨 。而慈禧太后和奕䜣这边,虽然表面上势单力薄,但他们拥有皇帝的印章,在名分上占据一定优势 。此外,奕䜣在京城的势力也不容小觑,只要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优势,还是有胜算的 。
在商讨过程中,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政变计划 。他们决定,趁咸丰帝灵柩回京之机发动政变 。因为在灵柩回京的途中,顾命八大臣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且他们的兵力部署也会相对薄弱,这将是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为了确保政变的成功,他们还需要争取更多的支持 。奕䜣利用自己在京城的人脉关系,拉拢了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 。胜保手握重兵,他的支持对于政变的成功至关重要 。胜保表示,愿意听从奕䜣的调遣,在关键时刻为他们提供武力支持 。
同时,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干涉,奕䜣向慈禧太后保证,他已经与列强进行了沟通,列强对他们的行动不会干涉 。这让慈禧太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一系列的秘密筹划中,慈禧太后和奕䜣小心翼翼地行事,生怕露出一丝破绽 。他们知道,一旦计划败露,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但他们也明白,这是他们改变命运、夺取权力的唯一机会,因此,他们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之中 。
1861 年 10 月底,咸丰帝的灵柩踏上了回京之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也随之进入了倒计时。按照事先的计划,两宫太后及皇帝载淳先行回京 。他们一行轻车简从,日夜兼程,在精心安排下,顺利地避开了顾命八大臣可能的阻挠和监视 。而顾命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自以为掌控着局势,对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回京并未太过在意,他们认为,即便太后和皇帝先回北京,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自己手中有咸丰帝的遗命,在名分和权力上占据优势 。
11 月 1 日,两宫太后和载淳顺利抵达北京 。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恭亲王奕䜣,率领一众亲信大臣,出城迎接 。当两宫太后的车驾缓缓驶入京城时,早已被奕䜣等人联络好的大臣们,纷纷跪地请安 。此时的京城,表面上依旧是一片平静,但实际上,在奕䜣的暗中运作下,一场大网已经悄然张开 。
11 月 2 日,这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一天 。慈禧太后以幼帝载淳的名义,突然宣布解除辅政八大臣的权力,并发布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 。在圣旨中,历数顾命八大臣的种种 “罪行”,如专擅跋扈、把持朝政、矫诏行事等 。这道圣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迅速行动起来,分别前往各处,逮捕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 。
载垣和端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突然闯入的士兵团团围住 。他们一开始还试图反抗,大声呵斥士兵,声称自己是咸丰帝钦点的顾命大臣,谁敢对他们动手就是违抗先帝遗命 。但士兵们根本不为所动,在奕䜣的严令下,果断地将他们制服 。载垣和端华被押往宗人府时,一路上还在不停地叫骂,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局势会如此迅速地发生逆转 。
而肃顺的抓捕过程则颇具戏剧性 。当时,肃顺正护送着咸丰帝的灵柩,在密云一带缓缓前行 。由于灵柩队伍行进缓慢,他还未得知京城中已经发生的变故 。深夜,当他正在营帐中熟睡时,突然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营帐的门就被猛地推开,一群手持利刃的士兵冲了进来 。肃顺从床上一跃而起,试图反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士兵们捆绑起来 。据说,肃顺在被抓捕时,破口大骂,对慈禧太后和奕䜣的行为表示极度愤怒和不屑 。他被押解回京后,面对慈禧太后的质问,依旧毫无惧色,言辞激烈地指责慈禧太后的夺权行为 。
11 月 3 日,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他的亲信文祥、桂良等人也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参与到了核心权力的运作之中 。11 月 7 日,慈禧太后宣布废除 “祺祥” 年号,以次年为同治元年 ,这一举措象征着新的权力格局的正式确立 。11 月 8 日,对顾命八大臣的处置结果正式公布 。肃顺被抄家立斩,他的府邸被查抄,无数珍宝财物被没收 。在菜市口刑场,肃顺面对死亡,依旧保持着倔强的姿态,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直到刽子手的大刀落下,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载垣、端华被赐令自尽,他们在宗人府中,面对白绫,无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余五名王大臣,穆荫被撤职流放,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职,景寿虽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但也被撤职 。
11 月 11 日,载淳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登基称帝仪式 ,接受百官的朝拜 。12 月 2 日,两宫太后正式开始了 “垂帘听政” 。在养心殿内,同治帝坐在龙椅之上,而在他的身后,挂着一道黄色的纱帘,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坐在纱帘之后,开始处理朝政 。从此,清朝进入了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而慈禧太后也凭借着这次政变,成功地登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辛酉政变的成功,改变了晚清的政治走向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联手,打破了咸丰帝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建立了新的权力秩序 。在这场政变中,慈禧太后展现出了她的果敢、谋略和对权力的强烈渴望 。而辛酉政变,也成为了她走向权力巅峰的关键一步 。
辛酉政变的成功,让慈禧太后成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 。1861 年 12 月 2 日,在养心殿内,一场特殊的朝政会议正在举行 。同治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他那稚嫩的脸庞上还带着几分懵懂,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 。而在他的身后,一道黄色的纱帘将他与两位太后隔开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静静地坐在纱帘之后,她们的身影在纱帘的遮挡下,显得有些朦胧,但她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
从此,清朝进入了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格局下,慈禧太后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但却拥有着实实在在的最高权力 。她通过纱帘后的聆听和指示,掌控着国家的大政方针 。无论是官员的任免、政策的制定,还是外交事务的处理,都离不开她的决策 。而恭亲王奕䜣作为议政王,在朝堂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负责与大臣们商讨政务,传达太后的旨意,成为了慈禧太后在朝堂上的重要助手 。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初期,她与恭亲王奕䜣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和谐的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在国内,他们继续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4 年,在湘军的猛烈进攻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攻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这场运动的失败,使得清朝的统治暂时得到了稳定 。同时,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要想挽救国家的命运,必须进行改革 。于是,在她的支持下,一场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帷幕 。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生产枪炮、弹药、轮船等军事装备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专门制造和修理轮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造船和航海人才 。此外,还创办了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人才 。还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在军事上,组建了近代化的海军,如北洋水师,拥有先进的战舰和武器装备 。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实力,使得清朝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一时期,也被一些人称为 “同光中兴” 。然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恭亲王奕䜣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奕䜣作为议政王,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威望,他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与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产生了冲突 。1865 年,慈禧太后以奕䜣 “目无君上” 等罪名,免去了他的议政王职务 。虽然在大臣们的求情下,奕䜣后来又恢复了部分职务,但他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 。此后,慈禧太后通过一系列手段,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逐渐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她的统治下,清朝的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等豪华宫殿,导致北洋水师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她又往往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慈禧太后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争议的历史长卷 。她身处晚清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以一介女子之身,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功过是非,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历史的长河之上,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和争论 。
在她垂帘听政的近半个世纪里,不可否认,她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在辛酉政变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她重用汉臣,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满汉之间的权力壁垒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大臣,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崭露头角,施展才华 。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暂时稳定了统治秩序 。李鸿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左宗棠更是力排众议,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些汉臣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
她还支持了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洋务派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提升了清朝的国防实力 。在工业领域,创办了如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大型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然而,慈禧太后的统治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她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生活极度奢靡 。修建颐和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因装备不足、炮弹匮乏而惨败 。她在政治上独断专行,权力欲极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打压异己 。她多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扼杀戊戌变法,使得中国错失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机遇 。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救亡图存、推动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运动,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八股文、创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到顺利实施,中国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但慈禧太后却担心变法会削弱自己的权力,于是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杀害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 103 天就宣告失败 。
在对外关系上,她的软弱和妥协,使得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这不仅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还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本息合计达 9.8 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同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慈禧太后,她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 。她的功与过,犹如天平的两端,沉重地压在历史的秤盘上 。她的决策和行为,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又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她的一生,是权力欲望与时代洪流相互交织的一生 。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评价她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定义,而应该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她所处的时代,去剖析她的决策动机和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她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