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农业新貌全景呈现!“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走进安丘系列报道重磅推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10:52 2

摘要: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展示潍坊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全面振兴潍坊画卷,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潍坊传媒集团)、潍坊市农业农村局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展示潍坊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全面振兴潍坊画卷,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潍坊传媒集团)、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新质农业看潍坊”大型采访活动,组织各传播平台全媒体记者,进行蹲点式、行进式采访,挖掘、展现潍坊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各传播平台联动推出“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栏目,下设“新农人”“新农技”“新型经营主体”“新产业新业态”等子栏目,并定期推出蹲点调查。

此前,采访组深入安丘进行了蹲点、采访,于今日在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各传播平台,推出多篇有分量的报道,多角度展现了安丘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风貌、新成就,现予以转发。

安丘不通江、不靠海、不沿边,却能成为“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享有“世界菜篮子”的美誉,农产品出口额连续16年领跑全省县域,蔬菜出口常年占潍坊市的60%以上、山东省的七分之一,进一步叫响了“安丘农品、国际品质”这一独特“IP”,为潍坊乃至全省农业优势产能拓展空间,提供经验遵循。

安丘农品成功“出海”的秘诀是什么?瞄准生态农业细分赛道,深耕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构建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不断引领创新蝶变,这些正是其农产品出口量质齐升的关键所在。

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王宝杰在查看水肥一体化设备。(资料图)

瞄准生态农业细分赛道

走进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水肥一体机等智能化设施正不断为这片土地注入新动力,旁边大片的姜田郁郁葱葱,丽蚜小蜂、捕食螨、食蚜瘿蚊等昆虫正替代农药成为农作物的“守护神”。

农场负责人王宝杰站在田边,眼中满是欣慰,他感慨道:“过去种姜完全依赖传统化肥,土壤板结得厉害。一旦姜瘟病暴发,一年的心血基本就打了水漂,现在大不一样了。”王宝杰语气中透着自豪,“我们引入了‘脱毒姜种+系统化植保’技术,化肥使用量锐减65%,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8%一路飙升到2.2%,亩产更是从3000公斤跃升至6000公斤。种出来的大姜品质上乘,成功叩开了欧盟等市场的大门。”

生态农业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安丘农业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大门。在汇海生态家庭农场,“鱼菜共生”新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将传统蔬菜大棚变成一个生态圈,养观赏鱼的水过滤后,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农场负责人贾国亮介绍,利用这种模式,生态蔬菜一年可种5至8茬,每茬节约成本20%以上。

点绿成“金”,生态农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财富、新可能。从2007年开始,安丘就坚持用“国际最严标准”抓农产品质量,实施全域全程监管,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组建全省首支108人的专职农安员队伍,实行最严厉的“合格证+二维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四道关口,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根基。

走进石埠子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李晓敏正在草莓种植棚里认真核实数据库中的种植信息,并在“农安宝”App上,扫入样品编号、添加现场图片,完成一次抽样,不一会儿样本就被“送”入果蔬快检实验室。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种植、检测、监管等要素信息,最终都会汇入“智慧大脑”——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上,安丘60万多个地块的普查信息、1000余个农资经营门店的信息库、170多个大集的开集时间和位置皆可实时查看。

在此基础上,安丘市持续创新,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码、生态原产地溯源码“双码”认证,为每一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主体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电子安全码”。一旦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买家便可追溯码源,找到相应的经营主体进行维权或投诉。

生物防治“黑科技”与严格的全域全程监管体系,化作两把“安全锁”,助力安丘农产品凭过硬品质勇闯世界。

雅茹生态农场负责人查看马铃薯长势。(资料图)

深耕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

馥郁多汁的石埠子草莓、绵软香甜的柘山蜜薯、饱满圆润的辉渠小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正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去年,安丘争创了全国首个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市。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已不再仅仅取决于种植规模,而是是否拥有高品质和差异化的品牌优势。近年来,安丘市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以“安丘农耕”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搭建“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矩阵,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质农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三级培育梯队,持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安丘柘山镇,蜜薯正在变成“金疙瘩”。“柘山蜜薯真是种对了,亩产4000公斤左右,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多元。”金钱洼村村民姚炳元提起自家蜜薯就乐得合不拢嘴。依托蜜薯特色农业种植,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钱洼”。

不光柘山镇,安丘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辉渠小米同样名声在外。“我们的小米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用上高档包装,每斤能卖到十五六元。”安丘市百泉春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方军表示。

在安丘广袤沃野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个农业大县规划建设特色杂粮、优质瓜菜等五个特色产业隆起带,绘制全域优质农产品地图,开展“一镇(村)一品”提升行动,形成了40余种特色农产品突出差异、竞相发展的格局。

目前,安丘拥有119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等国字号品牌,其中涵盖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安丘大姜、安丘大葱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范围,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达25%。

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产品效益,安丘农产品又一次迎来了飞跃和蝶变,特色农品出口“领跑”全国。

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工作人员在查看大姜长势。(资料图)

构建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

在山东鲁丰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加工车间,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肉鸡在这里通过屠宰、加工、制熟、冷冻等工序,变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预制菜品,进入全球商超。

“企业主营禽肉、冷冻面食、果蔬罐头等产品,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份,其中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市场占比超90%。”鲁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拉长产业链条,成为安丘农品出海的另一个制胜法宝。近年来,安丘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形成了果蔬加工、肉类加工、饲料加工、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打造出了以大姜、大葱、禽肉等为主的14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此外,安丘农产品加工“集群效应”非常突出。走进高端食品产业园,斧创农业、立群食品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在这里扎根,与产业园周边布局的今麦郎饮品、中粮面业等联通,孕育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中心。诸多外资企业也被安丘雄厚的农业发展基础吸引,纷纷在此建厂,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日世(潍坊)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正助力安丘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链式思维”与“集群效应”,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抱团出海”的底气。近日,安丘组织了源清田、大顺食品、鲁丰集团、鑫硕食品等多家龙头企业赴日本参加第50届日本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向全球客商展现“安丘农耕”的卓越品质,收获了高度关注与认可。

搭建“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安丘农业出口韧性更足。“华涛食品的外贸订单持续增长,销售额连续三年以10%以上的增速发展,产品60%以上出口到国外。”谈起企业出口情况,华涛食品出口部经理任琼琼信心十足。

深入触摸安丘农业脉动,新变化无处不在。瞄准生态农业细分赛道、深耕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构建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这既成为安丘挎起“世界菜篮子”的底气,也为全市乃至全省农业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跃升之路。

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新农人丨做一颗扎根大地的种子

4月27日,在安丘市石堆镇东前孟戈村的雅茹家庭农场,一垄垄胡萝卜在田间排列整齐、绵延铺展,采收工人将一个个颜色鲜艳、大小均匀的胡萝卜从沙土地里拔出,分拣、清洗、装袋,一派丰收景象。穿着粉色冲锋衣和鹅黄色裤子,梳着马尾的年轻女孩王雅茹是农场的负责人,她正在给胡萝卜打包装箱,一箱箱“拇指胡萝卜”带着翠绿欲滴的萝卜缨正在“整装待发”。

1997年出生的王雅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还是有感情。”王雅茹回忆,离开家乡越久,想回家创业的念头就愈发强烈,于是2020年,她返回家乡当起了“扛得了锄头、玩得了直播”的“新农人”。

“我刚回来的时候,缺乏一线种植经验,在家庭农场创办之初,我对当前新型的耕作方法、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也不了解,好在父母一辈子都在和农业打交道,依托家庭农场这个平台,我在全家的支持下,确立了以蔬菜规模种植为主产业的发展思路。后来,我又主动联系咨询中化、斧创等公司的技术专家,学习他们先进的现代农业集成技术,慢慢发现,种地这件事越来越有乐趣,也越来越有意义。”王雅茹介绍,规模种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市场的供需变化,提高种植效益。农场依托孟戈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化”种植,现在农场种植基地已达到706亩,并全部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每年生产大姜、土豆、芋头、洋葱、胡萝卜等有机农产品2800多吨,年产值1500多万元。“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算数”,雅茹家庭农场为附近富余劳动力提供四十余个就业岗位,来农场工作的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安丘市雅茹家庭农场内,工作人员展示刚刚采收的胡萝卜。

“新农人”种地有新模式。以胡萝卜为例,雅茹农场的胡萝卜不仅种植技术是“独门秘籍”,并且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距离雅茹农场不远处的正大(潍坊)36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投产后,王雅茹敏锐地意识到,该项目通过自动出粪控制系统自动将鸡粪通过传送带装载到运输车辆上,再拉到有机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是真正的无抗有机肥,于是雅茹农场“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正大蛋鸡项目产生的有机肥买了回来,再加入稻壳等进行发酵。全程采用绿色无公害方式种植的有机胡萝卜,大小均匀、口感甜脆,甜度能达到12,从蔬菜变成了水果,以其口感与品质拥有着众多“固定粉丝”。

雅茹农场的蔬菜拥有“质量安全码+生态原产地码”,作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码、生态原产地码“双码”认证的农场之一,雅茹农场所有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要求进行管理,以“金字招牌”引领优质优价,抢滩高端市场。“我们的产品品质得到北京、上海等地客商认可,其中,种植订单有机土豆100亩左右,订单售价达每斤2.6元,高于市场批发价3至4倍,有机胡萝卜等蔬菜还曾直供北京冬奥会。”王雅茹自豪地介绍。

农场的产品产量与品质都稳定后,如何继续深化产品流通销售模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进而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成了王雅茹探索的新问题。她敏锐地捕捉到直播电商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巨大潜力,于是自学短视频拍摄剪辑、营销推广等直播技术,在互联网平台展示农产品种植、生长及加工全过程,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农产品的绿色、天然,让乡村土特产“出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年轻人返乡创业,就像扎根大地的种子,我愿扎根农场,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更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成为‘新农人’,与家乡双向奔赴。”王雅茹说。

作为目前中国县级建制中种植生姜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县,安丘常年种植大姜面积2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近100万吨,已成为江北最大的生姜生产基地,保鲜生姜国内市场年销售额60万吨,覆盖全国1300余个批发市场。

一块姜,凭什么“征服”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安丘的种植户有自己的“独门技巧”。走进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红芽姜种植示范基地,满目的生姜植株枝肥叶厚、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有名的“种姜达人”吴忠波给记者算了一笔丰收账:“从元旦到现在,纯收入70余万元,冬季卖礼盒,一斤能卖到40元,这一茬姜5月初就能上市,收益同样可观。种植10亩红芽姜,年收入能破百万元。”质朴的话语中难掩丰收的喜悦。

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红芽姜种植示范基地大棚内,红芽姜长势良好。

生姜种植看似简单,实则这里面有“大姜究”。想要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在上市季节上做文章,就需要强大的科技加持。2021年,吴忠波开始尝试采用大棚栽培反季节鲜食红芽生姜,在地下60厘米的地方铺设了“地暖热泵”,应用地暖温室栽培等现代化新技术,让红芽姜可以赶在春节期间上市。

从这里开始,安丘的生姜成功“住”进了地暖温室,一年两种两收,亩均产量达到了5000公斤,同时错峰上市,实现了收益成倍增长。在吴忠波的带动下,不少生姜种植户开始采用地暖温室栽培技术,仅这一个种植园区就新增了13个地暖棚。

科技有时润物无声,安丘的姜农已经习惯于与科技打交道。“现在的高标准大棚配备了诸多现代化设施,如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水肥一体机等,大大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控,管理上比较省力。”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吴忠波正欣然拥抱新技术。

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红芽姜种植户向记者介绍种植情况。

10亩大棚年收入破百万元的另一个秘诀,是品种选择。“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引导姜农从传统模式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型,多番考察,最终选择了红芽姜这个品种。”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忠仁介绍。红芽姜在根茎脆嫩时收获,因姜芽淡红色而得名,口感脆嫩多汁,符合华南、西南地区吃嫩姜的习惯,市场广阔。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红芽姜为石家庄村开辟出了致富大“钱”景。

站在石家庄村,纵观红芽姜致富过程,会发现科技挺起了产业发展“脊梁”。创新解决生姜种植重茬难题、率先应用地暖温室栽培等现代化新技术、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三管齐下”,绘就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图景。

从田间地头诞生的“黑科技”,为安丘生姜产业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次次看似不起眼的科技突破,让安丘生姜产业实现了由亩产数量向亩产质量、亩均收入转变。安丘姜声名鹊起,逐步“征服”世界。

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新型经营主体丨生态农场种“绿”成金

走进位于潍坊安丘市凌河街道前儒林村村南的汇海生态农场,温室大棚里鱼池的潺潺水声取代了传统农作的喧嚣,鱼群在水池中自由游弋,水培蔬菜在种植面板中舒展枝叶……成批的有机蔬菜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餐桌。生机盎然的生态场景,也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摘观光的乐趣。汇海生态农场通过“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研学观光”的三产融合模式,让600亩土地实现了3000万元的年产值。

种“绿”成金的故事,正在安丘大地生动上演。安丘市以“打造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县”为目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走出了一条“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强、生态价值更高”的特色发展之路,聚力培育出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安丘市汇海生态农场内,工作人员展示使用“鱼菜共生”方式种植的韭菜。

汇海生态农场作为其典型代表,依托汇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建成冬暖式大棚11座、连栋薄膜温室4座、玻璃温室1座,统一配备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设备设施。棚内果蔬种植使用酵素有机肥料、生物菌肥,持续改善土壤品质,种植作物涵盖一年四季。其“鱼菜共生”项目,通过鱼类自然净化、微生物生态培育等,从源头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让果蔬种植成本每茬可节约20%以上,亩产更较传统种植增加4倍。

“我们通过生态种植管理新模式将传统蔬菜大棚变成一个生态圈,养观赏鱼的水过滤后,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既健康生态又提高收益。”据汇海生态农场媒体运营部经理刘青南介绍,生态蔬菜一年可种5至8茬,亩产突破8000斤。

汇海生态农场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更重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农场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确保原料供应质量和稳定性的同时,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刘青南告诉记者:“目前,我们与周边企业、合作社、农场等19家经营主体以及210户农户组成利益联合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生态种植800亩。同时,还与中信隆平合作500亩甜玉米种植项目,与斧创集团合作100亩生态大姜种植项目,带动用工12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打造的中小学优质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增收240余万元。”

订单农业下,汇海生态农场和农户们手牵手、肩并肩,推动生态种植管理新模式朝着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下“快进键”。

从“传统耕种”到“生态种植”,从“单打独斗”到“订单农业”,汇海生态农场通过生态种植、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等要素资源,培育出20多种果蔬生态好品,直供4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今年,我们在北京顺义区开设了第一家生态果蔬直营店,月供货量稳定在60吨左右,产品价格比常规产品高出20%。预计在未来一年内,我们将在国内一线城市陆续开设30家以上直营店,进一步拓展市场,将更多优质的生态有机农产品推向一线城市。”刘青南说。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更是新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安丘市紧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多的先进经营理念、生态标准技术、低碳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一批以生态农场为支撑的生态农品供应“大基地”已然形成。

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新产业新业态丨“一个桃”的农文旅深融之路

春时桃花灼灼,秋月硕果压枝。由“一朵桃花”催生的产业链,正成为撬动安丘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经济”,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好路子。

走进安丘市石埠子镇孝德山庄生态农场,217个不同品种的小青桃掩映在桃叶间,无声酝酿着一场丰收。曾经的荒山正在变成“沃野”“金山”,这场“蝶变”要从“品牌强农”说起。

“六年前,我们夫妇承包了500亩山岭地,建起了生态农场,决定在这里扎根做桃产业。在种植、养护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通过嫁接、自花授粉等方式,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种,‘雪桃’‘安硕蜜’‘安蜜1号’都是我们自己杂交出来的。”谈起品种培育,孝德山庄生态农场负责人郝连云滔滔不绝。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个桃”裂变出巨大经济价值。“过去桃子论斤卖,现在论个卖。去年‘安蜜1号’在省农技杯晚熟桃大赛摘金后,1个可以卖到10元。”郝连云告诉记者。

在桃树品种的培育上尝到“甜头”的郝连云夫妇,不断加深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潍坊市农科院的协助下,引进了毛桃、油桃、蟠桃、油蟠桃等桃品种,筛选出了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桃品种20余个,形成了从五月至十一月都有品种成熟的全季节种植体系。

科技驱动桃产业“甜蜜升级”。郝连云说:“我们不断进行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打造形成了20亩育苗基地,如今就有不少果农来我们这里买苗,一株‘雪桃’幼苗能卖到20元,未来发展空间一片向好。”

500亩荒山,年产15万公斤桃,带动300余人次就业,孝德山庄生态农场已经发展成为了集良种引进、标准示范、优质蜜桃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农场,桃产业正在这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产品效益的基础上,孝德山庄生态农场主动“触网上云”,迎来了一场新飞跃。如今,这些桃不仅有稳定的“老客户”“大订单”,也开始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路,“发货忙得停不下来”成为常态。

跳出15万公斤桃子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真正的桃产业链条早就从“一朵桃花”起步,以花为媒诚邀天下客。

孝德山庄内,桃树枝头结满了果子。

春日的孝德山庄,桃花灼灼盛开,花海连绵宛如天边云霞,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将“颜值”变成“产值”,深挖“赏花经济”潜力,这里办起了桃花节。“今年是我们第二年举办桃花节,4月6日当天有300余人入园游玩,带来了上万元的收入。”郝连云说。

等到盛夏时节,一个个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满园飘香,前来采摘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一年四季,美景各不同,从“卖桃子”到“卖风景”,以花为媒、以桃会友,孝德山庄生态农场逐步探索形成了集观赏、旅游、采摘等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去年7月,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与孝德山庄联合举办了孝德山庄第二届品桃会,36个不同品种、不同色泽的大桃集中亮相,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两场盛会,正持续汇聚形成流量消费。郝连云说:“孝德山庄生态农场地处北郎庄村,这里的大桃种植历史本身就非常丰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品牌,吸引更多客流量,带动当地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以花为媒、以果为业,从“一个桃子”单链条经济到“一片桃源”多元化产业,农文旅融合正在这里绘就出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来源:安丘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