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华语R&B教父陶喆时隔12年推出新专辑,回归背后多少有市场成绩的支持。整个2024年,他的门票都是演唱会市场最紧俏的存在;在线下,R&B主题bar在全国多个城市散点开花,R&B从一种音乐风格渗透到年轻人们的日常消费场景中。
跳出个别老牌歌手的翻红,R&B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市场流行风格,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消费场景中。
作者 | 赵 铭(上海)
监制 | 张一童(上海)
R&B又一次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时尚音乐单品。
4月15日,华语R&B教父陶喆时隔12年推出新专辑,回归背后多少有市场成绩的支持。整个2024年,他的门票都是演唱会市场最紧俏的存在;在线下,R&B主题bar在全国多个城市散点开花,R&B从一种音乐风格渗透到年轻人们的日常消费场景中。
R&B的复兴并非只在中国市场发生。音乐和娱乐数据分析公司Luminnate发布的2024年年中全球音乐报告显示,嘻哈和R&B在按格式和流派划分的总销量中所占份额最高,为24.6%,同时,R&B和嘻哈也占据了最多的曲库音乐播放量,高达26.7%。
同样来自黑人音乐,R&B一直以来都与嘻哈有着强关联,旋律说唱的兴起在过去几年持续扩大这一音乐风格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与Y2K、梦核一起,它是席卷全球的千禧复古文化的重要标签,在中国,这一年代还被认为是华语音乐的巅峰时代,因而勾连起更强烈的公共回忆和共情情绪;被视为一种更chill、更轻盈的音乐,R&B背后既隐藏着年轻音乐人新的创作趋势,也代表着新一代音乐受众消费场景和审美趣味的改变。
这些基于审美和文化出现的底层需求,让我们对R&B的讨论得以跳出个别老牌歌手的翻红,而进入到一种对市场「新」流行风格的讨论。
它改变了哪些市场标准?谁抓住背后的商业机会?它又是否有机会重新定义音乐的消费模式?
1.R&B回潮
二十年前,一首《十点半的飞机场》,让节奏布鲁斯这一吸收了爵士乐和流行乐等类型元素,节奏明快、富有律动、旋律丝滑、常包含即兴变奏的音乐风格被大众所认知,由此开启了华语乐坛R&B新纪元,成为千禧年华语乐坛巅峰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如今,在海外市场重焕新生之后,R&B又在中国经历着全面回潮。截止到2024年年初,R&B主题歌单在音乐平台最高播放量近4300万,是热门Hip-Hop、蓝调等主题歌单的4倍。
对R&B的追捧,一方面和社会情绪有关。在很多人看来,R&B风格是「chill」的代名词,能在其中邂逅自己久违的松弛感。
另一方面,R&B的回潮,也隐藏着一种普遍的怀旧情绪。R&B上一次大规模流行在千禧年前后——陶喆、周杰伦、王力宏、方大同接连出现,重听R&B正是对华语流行乐「千禧年乐坛」怀念或反思中的重要一环。
方大同
不止于华语乐坛,以千禧年华语R&B为代表的老歌,成为年轻人怀念千禧年的一种符号,其底层都是对于经济上行时期的怀旧。
在国内,2024年可以被视作R&B在大众层面爆发的一年。陶喆的演唱会成为最难抢票的演唱会之一,方大同时隔多年发布了新专辑,王力宏的《爱错》成为翻红老歌的代表之一,在各大流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榜单久居不下。
而在这之前,实际上R&B已经陆陆续续经历了几年小规模的回潮。
由于Hip-pop和R&B同属于黑人音乐,两者的融合早已成为一种创作的常态。魔动闪霸在参加综艺节目《说唱听我的》之后,当时还没有成为B站音乐区头部UP主的HOPICO 就在《如何写出魔动闪霸式热单,R&B THIS NIGHT》的视频里,谈及华语R&B复兴。
随着2021年,《我的音乐你听吗》这档社区原创音综的上线,B站发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年轻音乐人。吕彦良是最受欢迎的创作者之一,而R&B正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2022年,HOPICO逐渐成为B站音乐区的头部UP主,也是推动R&B在B站复兴的核心力量。陶喆、方大同作为HOPICO最喜欢的音乐人,在视频中被多次提及。后来他为两人做的专访视频更是成为全站热门内容。「打歌」机制则让吕彦良等年轻的R&B音乐人,被更多人所看到。
HOPICO关于R&B的部分内容
当B站通过PGC内容的牵引和PUGC专业深度的分享,带动吕彦良等一批R&B创作者被年轻的站内用户所喜爱时,抖音则通过它的推歌机制让R&B在平台里作为BGM流行起来。
老歌翻红在抖音是常见现象,《抖音×汽水音乐:2024音乐行业年度观察》显示,往年发行歌曲在抖音曝光量占比从23年的70%提升至24年的76%,汽水音乐全曲消费中老歌消费占比也有所提升。
《特别的人》就复兴于这样的路径。2021年,方大同2014年发布的专辑《危险世界》中的《特别的人》突然在抖音爆火,成为不少抒情类叙事回忆内容惯用的BGM。此后,《春风吹》《love song》也成为自带氛围感的bgm。R&B音乐的「chill」属性被进一步放大化,也推动一系列具有相似氛围的新歌在站内流行。
老歌之外,抖音对R&B新曲的推广也作用巨大,丁世光的《瘦子》,J.Sheon的《别问很可怕》先后登上热歌榜,并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翻唱效应。
「抽象」是R&B复兴运动中一个独特的关键词,它赋予了这一音乐风格更多娱乐底色,玩梗创造了让更多人参与讨论的空间。
随心随意的转音和无法预测的freestyle,让R&B歌手们创造出诸多名场面。这其中以陶喆最盛,从「大锦鲤」、《最美和声》怪叫到《歌手》助唱时的「胡彦斌你让我哭」,陶喆的演出「翻车」名场面被制作成各种二创,与此同时,「做了错饭」、「R&B发型」等更多围绕他个人展开的梗也在社交媒体中传播。
网友整理的陶喆名场面合集
R&B歌手们对调侃的开放态度让他们与年轻人达成了新的共识。陶喆在B站上传《最美和声》reaction视频,辣评自己的衣服像「美洲豹的呕吐」,胡彦斌在PAPI酱的视频里回忆《歌手》名场面,留下「他仿佛没有排练过」的金句;面对一直以来关于自己隐居务农的传闻,方大同在新专辑中发布了一首名为《我不是农人》的新歌,副歌循环着「有机农业好」。
此外,R&B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扩散,也和大众视野中的乐坛新星对R&B的推崇有关。被贴上「大VOCAL」标签的单依纯曾表示,方大同对她的影响很深,此后她也成为R&B的有力推广者,多次在《天赐的声音》《声生不息》等音综舞台上选择R&B曲目进行诠释,并因为较高的热单转化率,帮助R&B进一步以热歌形式在市场流转。
2024年,R&B走向大众,跳出音乐风格的局限。在B站,R&B是鬼畜素材,抽象文化;在小红书上,R&B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松弛又复古的风潮。
不同于说唱、民谣等垂直音乐类型,R&B并没有出现高度垂直的小行业,也没有用于选拔和推介的专属综艺。作为需要触达最广义受众群体、最能够展现大众市场的流行趋势的音乐媒介,音综的变化能说明很多问题。
除了单依纯、袁娅维等带有R&B标签的歌手频繁出现在音综舞台,新生代R&B音乐人黄宣在《歌手2024》演唱了自己的代表作《好天气》,依加(step.jad)去年也密集参与了《百分百歌手》《奔赴!万人现场》《下一站歌手》三档音综,演唱的《迷宫》也成为其流传度较高的代表作之一。
2.新的「时尚单品」
音乐从业者也能感觉到R&B在年轻音乐人群体中的回潮。上海是国内爵士乐、R&B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一些R&B的爱好者也在此聚集。万代南梦宫上海文化中心地下一层的okok音乐俱乐部是专为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打造的小型交流场所,资深策划人杨聿敏观察到,这几年不少伯克利和Mi等国外音乐学院留学回来的年轻音乐人,偏向于选择R&B 、soul这些风格。
Z世代音乐人们的口味偏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海外音乐风向的影响,杨聿敏表示,另外,从音乐流派上来说,R&B和嘻哈、电子等热门音乐风格的交集让它热度持续上升,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音乐标签,比如Trap-soul。
由于R&B的回潮夹杂着人们对于千禧年的怀念和回味,有千禧年复古感风味的R&B,成为一些R&B音乐人走向大众、生产爆款单曲的一个契机和路径。
Knowknow是这条复古R&B路线的典型。他的第一身份是rapper,由于擅长说唱与R&B的融合,后续也推出了《R&B all night》等具有千禧年复古风味的热门单曲。在R&B被短视频用户视为「chill和氛围感」的代表之后,他身上的流量与复古风格也被抖音所注意,2023年,银河方舟出品的《sometimes》,很快成为抖音又一热门复古R&Bbgm。
《sometimes》还匹配了复古的CCD相机特效玩法
音乐人林恺伦的《爱你但说不出口》和她从前探索的前卫R&B不同,这首歌前奏的电钢琴音色能瞬间让人想到千禧年的一些R&B歌曲,如一位网易云用户所说,「前奏感觉回到了华语巅峰」,这首歌得到了宋亚轩、鹿晗、汪苏泷、张新成等明星的推荐,成为其第一首热单。
在R&B回潮的过程中,流媒体平台也在抓住机会,发起更多R&B主题策划、试图向乐坛输出更多新人。
2023年,注意到律动音乐浪潮,网易云音乐推出「华语都市音乐推广周」大型企划,通过专题策划、榜单评选等方式推介近年涌现的优秀华语R&B/Neo-Soul等风格的音乐人。音乐人们保有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打造2020s年轻人爱听的风味。去年,网易云音乐星辰集词曲创作营·明堂唱片合作季,为更多律动音乐创作者提供上升通道,发布R&B大合辑《都市灵魂庇护所》。
有人认为在陶喆、方大同等人之后,华语都市音乐没落了。26岁已获金曲奖最佳新人奖的Z世代R&B音乐人ØZI不太认同。他表示,「现在新生代的R&B/Hip-Hop音乐人占据最大的比例,我觉得现在这类音乐是年轻人的主流。」
客观上,R&B的回潮为带有R&B标签下的音乐人带来一定曝光——虽然这种曝光效果有限,除了上述方式,更多年轻的R&B音乐人停留在用自媒体「各显神通」自我推广的阶段。
玫瑰岛乐队来自上海,是近两年成长较快的,有R&B属性的乐队。他们感觉到,这几年带有R&B标签的音乐能得到更多曝光。自媒体是他们扩圈的主要方式,在抖音、小红书等媒体上,他们用R&B风格改编的《kiss kiss shy shy》,翻唱方大同的《No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等经典曲目的视频,都能得到较好的数据反馈。
玫瑰岛乐队
同时,在「田地里唱R&B」成为他们独特的记忆点,其中的抽象感、对田园悠闲美好的向往,先引起网友对「人」产生兴趣,之后再带动音乐播放的增长。这个月,他们即将在上海的爵士音乐空间JZ club举办自己的第一个专场表演。
另一方面,R&B的回潮,也正在让人们重新审视R&B演唱中所需要的歌唱技巧和唱功能力,这种重新审视成为演唱会市场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
单依纯是大众眼中的新生代VOCAL和R&B小天后,最广为流传的依据便是她出色的转音控制力和律动感——这也是R&B音乐中的核心元素。R&B的演唱方式常常需要宽广的音域、声音的穿透力、精准的气息控制以及对和声的运用。凭借独特的音色与扎实的声乐能力,她在乐坛逐渐树立起自己的风格。
不同于以往大众对于歌手在演唱时加入转音会显得「油腻」的认知,单依纯和袁娅维因「转音好」被视为唱将。《歌手2024》直播期间,人们会呼唤袁娅维上场「守护国门」,而单依纯与汪苏泷合唱的《如果爱忘了》中间的一段转音,也成为短视频上被反复讨论和称赞的段落。
一些更年轻的偶像歌手,开始将对R&B的喜爱和驾驭能力作为自己的标签增加辨识度。时代少年团中的宋亚轩多次在综艺里演唱R&B,被粉丝视为唱功能力的一个表现;十个勤天中的王一珩,也将R&B视作自己想要深耕的方向。
这种大众对唱功认知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对线下演出市场有所影响。在演唱会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而不是粉丝专属场景之后,观众买票的核心原因可以分为为了参与大合唱、为了体验更专业的唱功。单依纯的带票能力,也和大众对其音乐水准和唱功的认可有关。
从对铁肺、高音的追捧,到对转音技巧的看重,这种观念转换的背后,是年轻人音乐消费场景的变化。
在媒介中心化的时代,以音综为代表的电视媒介塑造了人们对于唱功的理解,在看电视的场景中,大家更希望看到黄绮珊、邓紫棋那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的现场;在当下,年轻人在音乐上的消费场景更私人化、碎片化,大家更喜欢有日常陪伴感的音乐,并追求一种chill的音乐状态。
耳帝曾以音乐人Keshi为例,这样描述Z世代音乐:「在这失业率与内卷齐飞的时代,keshi的歌里没有真正的现实性的生存焦虑,那些为爱情流泪、忧郁与心碎的梦幻声响,更像是Ins滤镜化的忧郁、小红书景观化的愁苦、朋友圈三天可见式的悲伤抒情,这些歌中外都很火,看来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这些,因为能在这无常无定的时代,用这种迷离梦幻的不够痛,去抵御着现实世界更真实的焦虑与迷惘」——这段话用来描述R&B同样贴切,很多R&B音乐恰恰能提供类似的音乐消费体验。
3.消费与孵化的可能性
这两年,作为场地主理人,杨聿敏也注意到了R&B在线上的回潮,但令她奇怪的是,「流量呼声是到那儿了,但是没能明显产生相应的音乐市场变现,所以线下演出市场变化没有特别明显。」
R&B的回潮并没有体现在livehouse这样的演出场景,和场景的适配度、新人的数量都有关系。适合livehouse的消费场景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适合说唱、摇滚这样更有现场冲击力的音乐,能带动全场享受音浪;其二,是以人为目的,听众为人买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民谣现场即便平缓,也有一定的带票能力。
育音堂主理人张海生提到,音乐流派也会看受众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经济情况,城市氛围、场地都影响着R&B演出的规模,在像上海这样「海归多」城市才有更多市场,但「目前黑人音乐在上海的现场演出不多」,相比livehouse,更多受众会选择去JZ club这样的爵士乐现场。
玫瑰岛乐队主唱王培宇也表示,上海的R&B氛围不错,也有相应的R&B爱好者社群组织。但R&B相关演出也更多存在于JZ、Bluenote等,这里有座位,有酒水,是更轻松享受的方式。音乐人刘思鉴在描述R&B时,认为这种音乐风格「比较适合一个人很惬意的氛围。」
同时,R&B还缺少更多能带票的腰部新人。杨聿敏说,可能这个领域的音乐推手还没出现,或者音综涉猎到这一类风格的还不太多,唱片公司和艺人经纪公司也许还没有从这种风格里的艺人找到市场潜力,推动的举措比较有限,国内R&B的代表人物也不多。再加上从外引进的R&B音乐人很少来国内演出,这也让R&B在国内的影响力始终有限。育音堂主理人张海生也有同感,「国内的R&B和国外比,还是缺少和其他音乐元素的融合度以及新意」。
从场地的视角,R&B回潮在livehouse的缺位,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去年8月,来自成都的R&B爱好者老邓,在离开了从业十年的音乐教育岗位之后,决定按照自己从前的设想,开一家面向于R&B爱好者的线下酒吧Corner。
也是在去年,他明显感觉到了R&B的回潮,他称之为「R&B回潮元年」,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以前不怎么听R&B的人,都开始在朋友圈感叹抢不到陶喆的票。
在开业前三个月,Corner都属于被自来水安利的状态。直到11月,因为一条关于方大同的视频,Corner的社交媒体收到了上万点赞。当天,以往少有人至的周三,变得座无虚席。之后,Corner就一直处于抢座难的火爆程度。
老邓(前排左一)在Corner和大家合照
在老邓记忆里,从自己在沈阳音乐学院那样的专业院校读书开始,R&B就不算很主流、很大众的音乐流派,甚至在音乐学院都并不受重视。但老邓一直坚信R&B的潜力——在成为一名声乐老师后,他也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接触R&B、锻炼更多维度的演唱能力。
相比民谣、说唱、摇滚等已经走进大众市场,R&B的回潮,还没有落实到每个音乐人头上。很多玩R&B的年轻音乐人,即便在音乐平台上有一定粉丝,但也缺乏带票能力和专业的舞台。
因此,酒吧是一种形式,老邓想做的,是在聚集RNB爱好者的基础之上,能给更多喜欢R&B但还没有太多演出空间的音乐人打造一个主打同温层的家。酒吧作为场景,能为音乐人搭建一个和大众市场连接的桥梁。
Corner合作的驻唱歌手里,一部分是老邓的学生,一部分是有自己作品的音乐人;零点后的「Corner开放麦」原本为有一定歌唱水平的R&B爱好者提供,后来吸引到更多音乐人,其中包括依加(step.jad)、吕彦良这样已经具备一些影响力的R&B音乐人。
让老邓感慨的是,很多驻唱或跑场歌手每天唱歌上班已经很辛苦,但下班后还会再来Corner玩开放麦。「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热爱音乐,应该有更大的舞台被更多人看到。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没被市场关注到的优秀音乐人,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老邓说。
依加(step.jad)、吕彦良来到Corner
在自己很尊敬的R&B音乐人丁少华的帮助下,老邓开始尝试连接更多行业资源,一点点推动原创R&B音乐人被市场看见。Corner的账号,就是其中一个窗口。
对于很多R&B爱好者来说,Corner也是一个足够有归属感的「家」,一个基于情感连接的社群自然生成。老邓记得一个年轻男孩只身从重庆来到成都打拼,因为RNB,他在Corner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离开成都前,Corner成了他最不舍得的地方之一。
不到一年时间,Corner已经成为了成都的热门音乐爱好者打卡地,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被更多城市所看到。
在外界看来,R&B酒吧似乎正好处于两条需求线的交叉点:对于酒吧行业,他们还在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而从音乐现场的角度,R&B音乐新人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现音乐的舞台,爱好者也需要一个门槛没那么高、又能与同好相聚的地方。
老邓说,开业到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投资方、创业者、酒店从业者、商业地产方都曾经到访Corner,「我们很早就可以连锁了,但我觉得那会失去Corner的人情味。要维系好现场的氛围,我必须每天在现场,就像朋友做客主人要在家一样。」但由于座位有限,为了给更多想来Corner的朋友好的体验,老邓在Corner对面开了第二家分店,将于下个月开业。「这样既解决预定难得问题,又方便照看。」
在Corner的影响下,今年年初,长沙、武汉、东莞等多地已经有了自己城市的R&B酒吧,而随着方大同的离世让R&B的价值在大众层面被重新审视,不同城市自发举办的方大同之夜,也让更多城市看到了R&B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
北京一r&b bar在小红书发布的开业介绍
从3月到现在,仅两个月,就有北京、青岛、芜湖、西安、石家庄、杭州、烟台、重庆、郑州、昆明等十多个城市陆续开起了R&B bar,其中很多家都会在推进前在小红书发征询贴确定本地的市场需求。在小红书#RNB酒吧 话题下有1000+讨论,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发问,自己的城市什么时候有这样的酒吧——看起来,至少在一二线城市,一家R&B酒吧有机会成为一种城市标配。
关于R&B酒吧的呼声
一定程度上,R&B正处在一个有市场需求、但上游供给不足、缺少新星的阶段。与说唱、民谣、摇滚领域国内创作者已经有多年积淀不同,R&B的回潮和创作者的转向可能是同步的。而越来越多的R&B BAR不仅提供消费场景,也能在合适的氛围和有忠实的社群的情况下,更精准地成为新生代音乐人的培养皿。
来源:新声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