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虹出生于书香世家,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直系后人,也是“贺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一把剪刀诠释剪纸文化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也因这一手剪纸的技艺,被称作“中国剪纸皇后”。
贺虹出生于书香世家,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直系后人,也是“贺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一把剪刀诠释剪纸文化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也因这一手剪纸的技艺,被称作“中国剪纸皇后”。
深圳市“贺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贺虹。
深耕非遗
在一刀一剪里传承文化
贺氏剪纸,发源于江西省吉安市,是中国剪纸艺术中颇具艺术美感,同时又散发着浓烈民俗气息的民间艺术。贺虹自幼继承了祖传剪纸技术,成为“贺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并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打磨自己的剪纸技艺,练就了一手剪纸“绝活”。
1984年起,贺虹跟随父亲参与到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项目。三套集成中收集了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天,贺虹和江西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晚上回到招待所逐字整理精心编写成文,其中,她收集整理的两篇成果被录用,并出版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江西卷中。“当拿到出版书籍后,一种滚烫的使命感在心中翻涌,我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来。”正因如此,贺虹开始了她深耕非遗四十余年的人生历程。
在贺虹身上,有许多“光环”和荣誉:联合国世界民俗文化使者、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深圳市首批民间工艺大师等,获得的相关业内奖项更是不计其数。“非遗”二字已经贯穿了她的大半辈子,但她却不是一个“常规”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创业、文创出海、直播讲学,她的传承之路似不纯粹,也不被理解。
“我成不了最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但是我可以做非遗最好的推手。”有人深耕技艺,也得有人去忙技艺之外的事情。她觉得,这何尝不是非遗传承的一种方式呢?1995年,贺虹从故乡江西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担任过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工作。在担任中小学教师的十余年间,她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教学与推广,将剪纸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中,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美术大赛,累计获得超150个奖项。
贺虹向小朋友详细讲解剪纸技艺。
走下讲台
跨界商海拓非遗商业版图
然而,当聚光灯熄灭、奖杯的光泽渐隐,许多曾在剪纸比赛中崭露头角的学生,比赛结束后便放下剪刀,传承的接力棒短暂交接后,又孤零零地躺在原地。面对传承困境,贺虹陷入更深的思索与探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的心底燃起:“如果剪纸能卖钱,是不是就能传承下去了呢?”
2005年,因缘巧合之下,她决定离开学校的“象牙塔”,迈向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商业市场。同年9月,贺虹创办了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营剪纸及其衍生产品,采用“公司+基地”、“创意+生产+销售”的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剪纸作坊式经营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的转变,通过沃尔玛、家乐福等3600家大型超市将剪纸销往全国乃至全球,推动了剪纸民俗文化的生活化应用。
不仅如此,贺虹大胆创新,不断将剪纸元素延伸到服装、灯饰、家饰、礼品、吉祥物、名人名画、酒茶糖饼、服装服饰和艺术装置等文创领域,开发了剪纸元素的防辐射手机贴、开运门帘、剪纸工艺画等数百种创意剪纸产品,获得了二十三项专利技术,注册的“贺贺”、“禧运世家”等品牌在剪纸行业成了标杆品牌,探索将创意剪纸“跨界整合+互联网+教育+大消费”的商业模式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广东省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次出发
“非遗+教育”新赛道涅槃重生
贺虹曾被称作“中国非遗创新创业第一人”,“听着是很光鲜,但这背后,我交过的‘学费’足足有‘四千万元’。”贺虹表示,创业的头几年,公司业绩不错,又名声在外,事业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多方筹集资金、扩大业务规模,贺虹准备上市,雄心勃勃地奔着“中国非遗上市第一股”浩荡而去。然而,随之而来的却不是成功,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的挤压、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公司经营本身出现的问题等多重因素下,她的上市计划化为了泡影。
“太激进了。”贺虹认为,顺风顺水的前半生给她打造了性格里的自信底色,但也让她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惨烈。这次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倾尽所有资产,但她仍然有勇气重新出发。
贺虹认为,非遗传承就是尽量让非遗润物细无声地回归到人们生活的状态,全年龄段的非遗大学堂、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和文艺作品形式等,都是非遗传承和创新中可以去做的。二次出发,贺虹变得更加谨慎,也更有经验,她决定以一种轻资产的方式再创业。开创非遗大学堂、实现非遗产品出海,实现的难度更低、风险成本也更可控。
作为非遗大学堂发起人,她介绍,非遗大学堂是通过嵌入式社区服务的方式,培养一大批非遗传承教育工作者和非遗产业参与者,从人才培养、课程设计、课件材料包输出、产业接单到市场营销全面地打造非遗产业生态体系,将非遗的普及教育和传承推广至全国甚至出海。目前在广东已经启动和成立了11个非遗大学堂校区。
2022年12月,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之下,贺虹来到龙华区观澜俄地吓艺术村,成立了聚匠公社·非遗工坊,推动社区非遗传承。贺虹透露,近期,她将创意剪纸转化为婚庆挂布、剪纸相框等新产品,在“五一”期间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她正在积极进行非遗服装的研发,将剪纸元素融入到简约的现代服装款式中,并计划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推出一场非遗时装秀。
贺虹创作的剪纸作品《山水剪纸四条屏》。
任重道远
人才培养是技艺传承关键
二次出发风风火火,技艺传承也不能断了代。贺虹也有许多学生,大都是以知识普及和提高为目的,真正传承技艺的弟子则是精挑细选,少之又少。其中还有一位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小徒弟”,曾经“三顾茅庐”方才拜入门内。“当他提出要拜师的时候,我是十分吃惊的。”贺虹笑着说:“本来我很犹豫,但是他真的太热爱剪纸了,也非常真诚。”贺虹觉得,不论多少岁,能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都值得鼓励。
贺虹认为,非遗传承,仅仅依靠传承人的推广和教育远远不够,人才培养是根本。为此,她积极向相关政府部门递交立项报告,为行业人员争取“传统工艺指导师”等官方认可身份;精心开发一套系统全面的非遗教材和课程,通过集中授课、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校在职教师们深入理解非遗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教学技能;与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深度合作剪纸研究院和非遗产学研等项目,带动16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
虽然已经充分经历了商场的浮沉,但贺虹看起来依然不像个商人,还是带着家族传承下来的书香和文艺气质,“骨子里还是个剪纸的。”贺虹笑着说。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丁小梅/文(受访者供图)
编辑 王雨莎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