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其《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述已成为经典学术著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斯人斯土
费孝通的一生
张冠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4
ISBN:9787108079824 定价:79.00元
【内容简介】
一本呈现费孝通独特一生的传记。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其《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述已成为经典学术著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全书把费孝通近百年人生分三个时段:第一个为1910—1949年,是他成长、留学与以学术扬名海内外的黄金时段;第二个为1949—1978年,费孝通从清华园到西柏坡,接受全国院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参与主持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学研究者,在学界提出与解决了许多学术和现实问题。但这段时期内,也被中断了个人的学术生命。第三个为1978—2005年,费迎来了第二次学术生命,同时也是他政务最为繁忙时期。
全书写出了一辈子以“秀才”自居的费孝通,在为人为学为政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眼睛总是看着世界和中国,心里装着学术、学生与百姓,他的一生是志在学术、志在富民、志在国家天下认同的一生。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曾长期做费孝通的助手。在《求是》《读书》《东方》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著有《乡土先知》、《知道》、《纸年轮》、《世纪老人的话 费孝通卷》(口述)、《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晴耕雨读》等著述,以及整理《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目录】
代序
卷前
序幕命运的赠礼(1910—1928)
一 “中国社会也开始变迁了”
二 古镇世家
三 爱的教育
第一部 费孝通与中国农村(1928—1949)
一 使命与服务:从燕园到清华园
二 悲恸与振作:从瑶山到江村
三 文野鸿沟的跨越:从江村到伦敦
四 里程碑的延续:从伦敦到云南
五 书生议政与“民主教授”
第二部 费孝通与“东方的小康生活”(1949—1979)
一 从清华园到西柏坡
二 “ 大课”与“ 改造 ”
三 院系调整与知识分子调查
四 重访江村与科学体制
五 “早春”之后
第三部 社会转型与文化自觉(1979—2005)
一 重建社会学与三访江村
二 “草根工业”与小城镇
三 古稀余年,行行重行行
四 文化自觉,落叶归根
尾声 这叫我去问谁呢?
代后记 传灯人
参考文献要目
【选摘】
代序
许倬云
张冠生先生:
您好!日前拜读您为费先生写的传记,我花了整整一天工夫,将六百多页大文全部看完。阅读过程中心情激动,常常感觉天下之事,如此不平:费老这般如此重要的学者,居然遭受如此多的挫折。
同时,我对大作结束时,您提到我的那一段文字,既感觉诧异,也觉得激动。我在费先生面前,差了整整一代。我十三岁在重庆读《观察》杂志,他就是我非常佩服、崇拜的大人物。当时年纪轻,很多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我们对自由思想的期待和梦想,都是由费先生启发的。
所以,费先生于我而言,是进入社会的启蒙者之一。此外,我终身的学习,总是觉得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无法分开——社会科学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
没有一个可以脱开上述“三角形”的“差序格局”,而彼此独立开展。所以,费先生《江村经济》整个的讨论,对于我这个江南人而言,阅读过后既得到一份新的体会,还可以重新获得的观点,看待正在发生的江南的经济事物。无锡四周围多是“江村”一样的村落、一样的集镇。而这个一层层接排上去,也就是我们看见的各种社区、各种社群,聚合为一个大的集体结构。这个想法留在我的头脑中,终生没有改变。
我在《西周史》里所讲的,就是各个层次的社会、社区,以亲缘及政治的等级化连接在一起;而以周人虚设的“天”,当作一切大大小小社会结构的终结点,或者起始点。我在《汉代农业》里特别设想的,是汉代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及国家所收的丁税、人头税,这两个因素配合在一起。这些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论点:汉代精耕农业,才会有时间做非农业的事业(No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织布、搓绳子、修理农具、烧砖、盖屋等等,甚至出产农副产品,像后来的德州扒鸡、黄山蟹壳黄烧饼等。
我觉得中国传统农村,不是一个单一的农业社会,而是多元化的生产单位,也参与了全国或区域性的贸易与商业。从农村到国家几个层次,比如村镇一级一级往上去,从县、郡、州到中央政府。这不单是政治结构,产品的交换、流转都在同样的上升下降的网络上进行。所以再更上一层,我就想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将人间和自然编制成为一张无远弗届、层层嵌套的大网,于是我的脑子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
这都是我在阅读费先生的文章后,得到的启发。杨庆堃先生长期在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我们共同讨论的时候,从他的市集研究,我得到了证实。所以,我虽然不是社会学家,我的历史研究深受社会学的影响,尤其深受吴文藻先生领导之下的燕京这四位社会学家(费孝通、杨庆堃、林耀华、许烺光)的影响。
所以,看了您的大作,我心里不但激动,而且感慨,甚至到最后是感伤。因为我与费先生匆匆一见,是在他来匹兹堡大学那次,讨论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事业。但我是在历史系,虽然也参加了会议,只因人多无缘谈话。只有一次,我与费老都去洗手间,他在前面走,我从后面跟上去。本来盼望在那个情况之下,我可以向他做自我介绍并请教,但后面有位先生快步赶了上来,导致我们无法交谈。我觉得这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后来在香港还有一次机会,那次也是在众人之中,我无法单独趋前请教。那张与费老的合影,是主人将我们聚在一起所拍摄的。
我终生的遗憾是,对于费老这位我所崇拜的前辈,居然没有当面向他请教过。看了您的书以后,特别感伤。如果有费老的灵位,或者您有机会去他坟前祭拜时,请替我说:未入门的后学许倬云,向他致敬。
我跟着他的路线走,到现在也92 岁了。还能有多少年走下去?我不知道。但我的幸运是:从13 岁到92 岁,我没有断过工作。费先生这样的大才,从50岁不到,就居然不能如愿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人间的损失啊!
谢谢您!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