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判案应该是守护社会正义,而不是背诵法律条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0:49 2

摘要:近日,河北邯郸一桩“心理咨询师陪跑服务”纠纷引发热议。李某通过抖音直播间结识自称“心理咨询师”的任某,李某因自身问题需要心理咨询,遂支付5800元购买10次心理疗愈服务。

近日,河北邯郸一桩“心理咨询师陪跑服务”纠纷引发热议。李某通过抖音直播间结识自称“心理咨询师”的任某,李某因自身问题需要心理咨询,遂支付5800元购买10次心理疗愈服务。

首次咨询后,任某又引导李某支付11500元购买陪跑服务,承诺提供一个月定制化心理支持。

然而服务几次后,李某认为任某并不能解决其问题,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

任某拿出微信聊天记录反驳:李某曾明确确认“中途放弃不退费” 。

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通过微信聊天建立服务合同关系,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服务合同合法有效。被告任某通过微信向原告李某发送了心理咨询项目、价目表及相关说明,李某通过微信回复“确认”,任某不存在违约行为。故原告李某要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这个案子我们先不说心理行业的混乱不堪,骗子盛行,我们要说一下法律与道德的问题!

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诉求,表面看是符合《合同法》等法律,但事实上原告之所以在与被告沟通时候明确表示“中途放弃不退费”,前提一定是任某承诺过可以解决李某的心理问题,而李某作为非专业人士是无法判断其承诺是否可信,在心理问题的困扰下急于解决而做出如此表述,就如同骗子承诺某投资有高额回报,致使被骗者上当是一回事。

任某的高额收费明显与其提供的心理服务质量不符,轻者说就是不道德,重者就是假冒伪劣产品,也是违法犯罪。

但是法官判案居然不考虑前因后果,一味只看表面的合同约定,这种判案必然会损害社会道德,损害公平正义,让无德的坏人更加肆无忌惮利用法律损害他人!

所以我认为法官判案不能只看法律条文,而是心里要装着道德,装着公平正义,这样法律才能成为社会和谐的保障!

来源:内观心理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