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准营销是个好东西,但是物极必反,现在是越精准越内卷,越精准越不赚钱,越精准越没品牌,越精准越做不大。
是时候反思了。
精准营销是个好东西,但是物极必反,现在是越精准越内卷,越精准越不赚钱,越精准越没品牌,越精准越做不大。
第一罪
“精准制造内卷”
上次去听人家提案,几家乙方过来讲的几乎是一模一样,同样的洞察同样的内容,都怀疑是来围标的,我问他们除了某音某书之外,还能有点新花样吗?他们反问我,不做这个能做啥?
今天的甲方乙方那是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所谓的精准营销无非是学了互联网广告平台们发明的策略,什么5A人群,反漏斗模型,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套路,锁定同一批用户,到同一个关键字下面去怼竞价。然后平台通过“猜你喜欢”引导大家去打价格战,你不卷谁卷呢?
第二罪
“精准反倒不挣钱”
初衷是提高ROI,但现在已经是错觉了。真相是ROI永远给你卡脖子,沃尔玛的供应商只有两个点的利润,为什么?
因为所有成本,人都给你算清楚了,今天的互联网平台就是沃尔玛,品牌都是血汗工厂,超过两个点的利润都是平台的“善良”。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其他吃翔。不用多说,懂的都懂。
那你要问了平台不是有那么多案例吗?我也是做了自媒体才知道一个词叫“包案例”,行了这个话题不能再往下聊。
第三罪
“精准做不出品牌”
某音温博士一年几十个亿,估计你都没听说过,都是拿同一个人群反复薅,非目标人群的认知是0,它也加剧了品牌白牌化。
理肤泉去年翻车,因为主打“十秒速灭火快速褪红”,为啥?你要给人家种草你就得承诺效果,这和你一贯的理性传播是相悖的。温博士可以随便吹牛,但是你理肤泉就不行啊,这种的就是毒草。
为什么某书郑州帮,某音厦门帮厉害,因为他们没有底线嘛。种草很多时候是一个品牌和白牌之间的不对等竞争,你all in这个东西我觉得都快被搞魔怔了。
第四罪
“做不大”
精准也有可能是画地为牢,精准营销规模困境的例子比比皆是,某书可以帮你完成从0-0.1,某音可以完成0-10,但是遇到机会能不能把动能转化成势能呢?
比如蕉下,防晒的心智定位是否可以在当年最有子弹的时候给它打实,签下顶流,拍了条不错的片子那又怎么样?这家过度务实的深圳公司始终没有惊险一跃的勇气,到今天依然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打打品。
某音跑出来好几个10亿量级的母婴护肤,什么戴可斯、贝德美。继续打品的话基本就到天花板了。
但是兔头妈妈过年这波哪吒加分众势能起来了,袋鼠妈妈也一样,打青少年护肤第一品牌,我一开始也不看好,但是据说今年要破25个亿啊。还有一个海龟爸爸,你们看这两派的结局最终是会完全不一样。
第五罪
“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能力”
当年我在上美,老板问我短剧能不能投,我说不知道,因为我没干过。后来他自己拍板,然后韩束彻底破圈。短剧相比精准的种草,它是个大众传播,韩束敢做,是因为它有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认知,电视剧综艺它都干过。拍完短剧之后转场它又去打分众。
当年珀莱雅红宝石3.0干大促,也是种草打透加梯媒,线上线下双拉满,据说今年谷雨也要这么干。
你看就算是最依赖精准营销的化妆品,也离不开大众传播,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品牌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不会做。这里面不是光靠谁钱多,有很多技巧的,但是我感觉快失传了。
今天的95后都是学种草、学投流的,所谓的整合营销都是这边搞一点,那边搞一点,然后拼起来,给你把人群切成个几十份,看上去倍儿专业。这套东西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你们懂的,而且千人千面根本不可能替代大众传播带来的集体记忆,这个完全不一样。
第六罪
“消失的创意”
现在不需要创意了,只要爆款模板,所以都去转AI了,有意思的是,对效果和创意的认知几乎成了两代品牌人的分水岭——你不就是只会种草搞直播吗?你不就是只会撒钱吗?前者看的是人群洞察,找的是区别;后者看人性的理解,求公约数;它完全不一样。
但是你说AI时代哪个门槛更高更稀缺?反正创意人才减少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第七罪
“失去了冒险精神”
这个才是最致命的,我刚才说,精准营销给你一个错觉就是有确定性好算账。所以今天所有品牌,自上而下没确定性的动作一概不做,宁愿模仿竞品,也不敢冒险创新。
我很遗憾入行晚了,但是在前辈们的口中,以前的ROI确实算不清楚,也有很多问题,但却是一个广告百花齐放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时代,是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扎心的是,还更赚钱。
如今矫枉过正,本来想降低风险,却陷入了集体平庸这个更大的风险,当年精准营销刚出现的时候是进步的,模糊变清晰了,创业变简单了,小几千万的生意用某书种种草,刚刚好。
某音上一年做一个小目标也不难,所以这个七宗罪它不是说给小而美听的,也不是说给巨头听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众传播,我是想说给那些困在某音、某书的八角笼里,苦苦挣扎的、不上不下的人听的。没有惊险一跃那就甘作肥料。
我们都高估了精准的效果,低估了共识的作用。
我以前也经常吐槽那些“一句广告语打天下”的老艺术家们,具体是谁我就不说了。但现在,我认可他们在某一个阶段的价值。凯度说现在的品牌传播应该是一抖一书一分众,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也基本反映了精准营销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千人千面和定调的重复都有必要。所以放下对精准的执念,也许才能跳出七宗罪的诅咒。
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