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回咱们说了,最近科学家通过JWST在系外行星K2-18 b的大气中以3σ的置信度发现了疑似生命存在的“证据”——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由于在地球上,这些有机物几乎完全由海洋生物产生,所以它们被视为生命存在的潜在信号。但是最后我们也说了
上回咱们说了,最近科学家通过JWST在系外行星K2-18 b的大气中以3σ的置信度发现了疑似生命存在的“证据”——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由于在地球上,这些有机物几乎完全由海洋生物产生,所以它们被视为生命存在的潜在信号。但是最后我们也说了,别说3σ,哪怕日后真提高到了5σ的黄金标准,那也不能说明真的就发现了地外生命。因为不管这个数值有多高,它指的仅仅是该份数据的统计置信度,而非“生命存在”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哪怕K2-18 b的大气中已经100%确认存在DMS,那它也不能作为外星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因为它也可能是通过非生命过程产生的,这个可能性你很难排除。
事实上,目前已经确认DMS确实可以在非生命存在的环境中形成。比如之前科学家就在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甚至是银河系中心的分子云(G+0.693-0.027)中也探测到过DMS。
包括最近arXiv上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法国的研究团队通过量子化学和化学动力学模拟,提出了DMS在无需生命参与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些高效的化学反应中自然形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DMS作为生命信号的可信度。
先前水、氧气、甲烷,包括磷化氢都曾作为生命存在的标志物,但是这些物质都不能作为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DMS也是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它们都不能证明生命存在,那JWST它究竟有能力探测到外星生命吗?
最近,arXiv上另一篇名为《在JWST时代探测系外行星生命迹象前景》的论文中,来自麻省理工的行星科学家们认为,虽然“研究行星系统与生命起源”是JWST的四大科学目标之一,但JWST可能永远无法提供确凿的外星生命证据。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知道,JWST主要是靠透射光谱来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然后根据刚才那些生物标记物来间接推测该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但实际中,透射光谱的探测结果往往很不可靠。毕竟,系外行星离我们都那么远,动不动都多少多少光年。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恒星的光本来就有限,我们还只能看被行星挡住的那一小点,不,准确来说是被行星大气层挡住的那一小点。这就相当于从月球上看你的手机有没有贴膜,而且还要知道贴的是什么膜。
所以,透射光谱的信号通常极其微弱,尤其是那些像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它们透射光谱的信号仅有百万分之一(1ppm),也就是每100万个光子中我们仅能捕捉到1个光子。而JWST在这方面的探测极限大约只在百万分之三十(30ppm),因此目前能够探测透射光谱的系外行星,除了气态巨行星外,主要都集中在亚海王星以及K2-18 b这种“氢海行星(Hycean Planets)”。毕竟,只有这种个头够大、大气层够厚的星球才更容易探测。
但现实情况要更复杂,即便是像K2-18 b这样的氢海行星,它的大气数据依然可能被误读。比如,面对同样一份来自JWST的观测数据,有的团队解读为这里的大气由甲烷主导,而有的团队就认为是水蒸气主导。可见,当信号太弱的时候,不同人基于不同模型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透射光谱本身信号弱就算了,恒星对它还存在很严重的干扰。
由于透射光谱需要借助凌日现象,如果恒星太大的话,行星能遮挡光的占比就很有限了。这种情况下,能察觉到有行星存在都不容易,更别提观测它的大气层了。目前通过凌日法发现的系外行星,大部分都是在红矮星周围。红矮星体积小、亮度也低,有没有被遮挡很容易察觉,因此JWST最适合观测的也是这种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红矮星这种小质量恒星它的脾气非常暴躁,表面耀斑和黑子频繁出现,这就会对透射光谱的数据产生严重干扰。
除此之外,红矮星宜居带本身就不一定宜居。因为为了维持液态水存在,红矮星的宜居带需要离恒星非常近。在这个距离上,别说潮汐锁定能让行星表面冰火两重天,就是几分钟一次的耀斑轰击对生命来说也受不了啊。你可能会说“既然红矮星这么活跃,没准人家的宜居带没那么近呢?”要知道,行星从恒星获取热量主要靠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而耀斑的光线主要集中在紫外线和X射线。因此离远点的后果就是你会感觉很冷,但是紫外线依旧强烈。所以说实话,对生命来说,红矮星除了命长(有更多的时间演化生命),但生命如果真的出现在它周围,也并不见得就能长命。
好了,说回对行星大气的探测。就算我们排除重重困难,最后真的拿到了十分确切的大气成分,并且还确认里面100%包含了O₂、CH₄、N₂O甚至是DMS这种“生命标记”,那我们也不能因此断定这颗星球上就一定存在生命。因为这些物质归根结底只能说是必要的线索,并不能算作充分的证据。就像一开始说的,这些分子并非只能由生物过程产生,比如强紫外线就能让水分子分解出氧气;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也能释放出甲烷;包括当年科学家声称在金星大气中发现的磷化氢(PH₃),虽然后来不少科学家指出是数据错误或者是SO₂干扰的原因,但就算它是真的,那也仍然不能排除金星本身的地质活动以及特殊的火山机制等原因。
所以呢,要鉴别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大气生物标志物只能作为指标之一。哪怕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都符合的情况下,也不能轻易下断言一定存在,充其量只能说可能性非常大。没错,从科学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百分百一定,平时说的“不可能”和“肯定”仅仅是可能性的两个极限值。哪怕有一天真的看到“外星人”,甚至是接触到“外星人”,你就敢肯定它真的来自外星吗?
[1] Sara Seager, Luis Welbanks. et al. Prospects for Detecting Signs of Life on Exoplanets in the JWST Era. arXiv preprint arXiv:2504.12946. (2025).
[2] Gabriella Di Genova, Nadia Balucani. et al. Gas-phase formation routes of dimethyl sulfide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arXiv preprint arXiv:2504.16236. (2025).
[3] Miguel Sanz-Novo, Víctor M. Rivilla. et al. On the Abiotic Origin of Dimethyl Sulfide: Discovery of Dimethyl Sulfide i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980(2). L37. (2025).
来源:Linvo说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