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之前B公司为什么要去美股上市呢?这就要说到A集团在2020年前后希望用科技创新板开闸的机会实现A1公司两地上市,这样募资更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恰好又看到新势力车企的股价在太平洋对岸涨得风生水起,所以也就希望在太平洋对岸资本市场上市,趁着当时新能源
和大家聊一聊最近A集团私有化操作的逻辑,由于涉及资本市场,本人又只是爱好,只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操作在资本市场的收益,不涵盖企业战略的意义。
首先,A集团是控股集团,下属A1公司成为A汽车控股,而A1又对B公司持有超过50%的股权,去美国IPO算是子公司独立上市。
那么之前B公司为什么要去美股上市呢?这就要说到A集团在2020年前后希望用科技创新板开闸的机会实现A1公司两地上市,这样募资更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恰好又看到新势力车企的股价在太平洋对岸涨得风生水起,所以也就希望在太平洋对岸资本市场上市,趁着当时新能源的东风上市。
但是因为对岸还是对上市有资质要求,包括市值、盈利等等,那么2021年才成立的B公司需要熬资历。等熬到了资质也就差不多是2023年年底了,然而这个时间节点资本市场对新能源已经不感兴趣了。转眼到了2024年,资本市场的聚焦点已经转到了AI,所以包括WXL都开始讲AI的故事,而新能源先驱TSL更是直接变成了AI公司。所以到了B公司可以IPO的时候,整个市场环境已经比较一般了,只募资了大概不到5亿美元,市值也就是50亿美元左右。这相比于A轮融资给出的百亿估值差距非常大。
好在B公司流通股并不多,还不到5000万股,所以B公司的波动其实比WXL这些要小得多。52周最高33美元,最低13美元,现价大概22美元,57亿美元的市值比N家的88亿少、更比不上P家、L家可能200亿美元的市值。而同城的另一家新势力,在港股的市值差不多700亿港币,约合100亿美元,这就让B公司比较尴尬。
当然,之前为了提升B公司的市值,A集团也做了一些操作,比如注入比较优质的资产。A集团下面有A1公司,以及Y1公司,两家子公司有一家X2合资公司,Y1公司也在欧洲上市,但是股价表现不太好,所以就想把X2合资公司股权出售换取现金、变成收益。这时候A集团就选择让B公司接手Y1公司持有的X2股权,再把A1公司持有的部分X2公司股权给到B公司,这样B公司就控股了X2公司,拿到了一个有稳定销量规模的新公司,可以改善盈利和销量表现。
这样的操作其实在欧美车企都有类似先例,比如分拆不同板块上市,再继续融资,比如大众集团与保时捷、STAL与法拉利等等。
但是在B公司收购X2公司之后的三个月,A集团选择私有化B公司,还是以A1公司为载体出面收购,收购价格以ADS算是25.66美元/股。这个价格相当于比当初IPO价格多了4.66美元,也是当初IPO的开盘价格(扣掉汇率波动)。
换句话说,B公司上市一年之后,A1公司说我现在按照一年前的开盘价格收回B公司的发行股份,理论上IPO的一级投资人收益至少是22.2%,这个收益率很不错。而且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也不会亏,一年前的买入价格,现在基本就是平出,即便是最高点买入,也就是亏20%左右,相比于除零跑以外的新势力,基本上是亏得最少的。
同时对于当初主导B公司独立上市的管理层来说。A1公司给出了两种兑现方式:一是换成A1公司的港股股票,二是2.566美元/股(ADS是10股合算)现金兑换。也就是说,对于管理层而言,自己的期权收益没有变化,利益没有受损,还是很稳。
那么,现在讨论下,为什么A集团又要在B公司独立上市后私有化退市呢?
1、美股市场有风险,之前传言中概股可能会要求在美股退市,自己先私有化就可以抵御风险。不过个人认为这个操作意义不大,天塌了有高个子顶住,B公司前面那么多高估值的互联网公司、新势力公司都不着急退市,B公司没有必要。而且美股市场依然是最活跃、也是最容易融资的国际资本市场,留着肯定更好。
2、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美股市场没有想象空间。B公司在美股上市后,新能源车概念已经退潮,各家新势力股价都基本砍半,龙头企业TSL也是直接从400美元跌到200美元,在没有AI预期的前提下B公司的市值和交易频次都上不去,留着意义不大。
3、由A1公司出面私有化,等于把B公司、X2公司资产、销量又注入回A1公司。这样A1公司就可以完全对标国内最顶尖的新能源车企集团,如此市值参考也就更有价值。做个参考,A1公司在港股市值约合1600亿人民币,而行业龙头为一万亿人民币,这个差距十足夸张。
4、选择这个节点回归港股也非常有意思。很多人感觉B公司独立上市才一年、收购合并X2公司才三个月,现在又变成了私有化,这不是折腾吗?实际上这背后有一个背景,最近香港金管局累计出售了接近1200亿港元,而新台币兑美元更是大幅上涨、亚洲货币集体异动,这是资金正在持续流入亚洲市场,但是亚洲股市还没有很亮眼的表现。也就是说,资金正在潜伏到亚洲市场,等的是美元贬值或者亚洲货币升值。这时候A1公司宣布私有化B公司,相当于增加了公司内在价值,尤其是把“智能电动车”业务注入A1公司,这样有助于资本市场对A1公司的关注,吸引到这些海外资本。一旦港股市场开始上涨,那么A1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可以轻松向上突破。
5、A集团私有化B公司,付出的代价其实并不高,也就是在IPO价格上多给出25%左右的对价,实际上多花1.25-1.5亿美元,算上当初的发行成本,就算是2亿美元,那也就是15亿人民币左右。再加上一级市场投资者大概率会选择换股,也就是A1公司发行新股份来置换,那就等于A1公司不会额外花钱。
6、结果上看,只要A1公司股价上涨0.2港元,这次交易成本就可以悉数收回,而一旦按照行业龙头的市销率或者销量去对标A1公司,即便是打了对折再对折,那A1整个市值上涨也依然非常可观,对A集团来说更是稳赚不赔。当然,对于A1公司来说,整合所有品牌统一管理,其在采购、研发支出、资本支出上的收益也会很明显,对财务报表会很有帮助,尤其是A1公司去年的盈利主要还是来自于B公司分拆上市带来的账面价值增长,今年需要另找机会来支撑盈利上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