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漫步于城市街巷,穿梭在古镇村落,非遗元素无处不在。在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区,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民俗表演现场热闹非凡,表演者做出喜怒哀乐的神态,演绎千年传奇。这个 “五一”,记者走进各地旅游场景,观察到
如今,漫步于城市街巷,穿梭在古镇村落,非遗元素无处不在。在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区,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民俗表演现场热闹非凡,表演者做出喜怒哀乐的神态,演绎千年传奇。这个 “五一”,记者走进各地旅游场景,观察到非遗以鲜活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游客与它互动收获满满、消费因它激发活力,非遗传承在热闹的旅游市场中悄然进行——
完成一次与古老技艺的对话
记者 王雪娟
“五一”假期,阳光正好,出游正当时。5月1日上午8∶30,记者在武侯祠博物馆门口,看见观众早已排起了长龙,他们一边搜索参观攻略一边交流对三国文化的看法,等待进入馆内一探究竟。
走进武侯祠博物馆,就像步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非遗大观园,观众邂逅各种互动体验与演出。随着一阵热闹欢快的锣鼓声,一群身着古装的演员从博物馆西区走来,排头踩着高跷的“三国武士”尤为引人注目。这是“蜀汉百景集”活动的开场,活动以“青梅煮酒话英雄”这一典故为切入点,不仅活化了三国文化,还精心构建了多层次文旅消费新场景。
与此同时,比武招亲互动热烈,吸引众多游客围观;三国评书现场开讲,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民间杂耍绝活不断,掌声此起彼伏。由非遗鱼灯、古风杂技等组成的戏剧巡游穿梭馆内,以沉浸式表演串联三国历史与成都民俗,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连续5天,武侯祠博物馆内的非遗集市成为热门打卡点。剪纸、年画、纸鸢等10余种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不少摊位还设置互动体验环节,观众可参与剪纸、制作糖画,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当非遗遇上科技,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AI小诸葛机器人成为集市上最受小朋友喜爱的“明星”。4位小诸葛机器人擅长各类棋类竞技活动,吸引众多小朋友争相“与它一决高下”。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武侯祠博物馆接待观众约4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这个“五一”假期,“古风场景+非遗集市+沉浸演艺+交互体验”多元一体的创意活动和涵盖文物美学、生肖文化等方面的精品展览,以及以人为本的暖心服务,让武侯祠成为热门打卡地。传统文化“可观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消费闭环,更是为成都文旅注入了强劲动能。
游客说
浙江杭州游客小周:武侯祠博物馆最让我惊喜的是非遗集市里的绵竹年画体验。远远望去,色彩浓烈的年画在木架上舒展,古朴线条勾勒出三国典故与民间传说。我小心翼翼地将油墨涂抹在雕版上,再覆上宣纸。揭开宣纸的刹那,色彩艳丽的年画跃然眼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次与古老技艺的对话。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当天已有上百位游客参与体验,不少人还将作品当场装裱带走。非遗体验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技艺融入生活。
古建筑内的“绝活儿”
郭志清 记者 朱 萌
▲ 皇城相府中的非遗展演 乔宇拍 摄
“五一”假期,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景区,锣声一响,开城仪式《迎圣驾》的表演准时上演,康熙下榻皇城相府的情景再现。城门开启,跟随演员的脚步,游客开启了皇城相府之旅。
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故居,是一处明清时期城堡式住宅建筑群。“五一”假期前夕,皇城相府首届太行古堡文化艺术周启幕,各类非遗展演轮番登场。“五一”假期,景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行走在皇城相府内,京剧唱腔绕梁,“生、旦、净、末、丑”演绎经典名段;中华武术刚柔并济,刀枪剑棍挥洒凌厉之势;书法雅集墨香四溢,笔砚纸章尽展韵致之美;中医药文化融合“AI智能诊脉”,传统智慧与科技碰撞出新火花。上党八音会、鼓书等非遗展演和《金榜题名》《相府风云》《豆蔻年华》《信仰的力量》等演出交织,现场气氛火爆。
皇城相府艺术团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他们将上党八音会元素融入了现代民乐,形成了独具皇城特色的盛世八音。鼓、唢呐、锣、镲、笙、板胡、琵琶、竹笛多种乐器齐声唱和,气势磅礴。盛世八音演出时,场地内总是挤满了观众。这边演出刚结束,另一边的非遗剧场,鼓声配合三弦响起,阳城鼓书艺人用生动的唱词配以阳城方言,演绎着古代英雄的传奇事迹、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在游客中心山西面食一条街,大同刀削面、长治长子炒饼、临汾牛肉丸子面、晋中剔尖、怀仁大刀面、榆次桃花面、一根面等特色山西面食尽显三晋风味。
“古建筑是骨架,文化体验是血肉。让游客在古建筑间听见‘心跳’,才能让非遗‘活’起来。”景区工作人员说,如今,非遗演出、非遗体验已然成为皇城相府的特色品牌,游客通过非遗深入领略皇城相府的历史底蕴。
游客说
上海游客陈昱: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山西,此前看到网友说这里“随便一个村口都可能藏着千年的寺庙和戏台”,让我怀着对“古建大省”的向往,来之前做足了攻略。来到阳城县后,我才发现选择只参观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这几处景点还不够。随处可见的非遗演艺、手作市集等,让作为传承场所的建筑也随之鲜活了起来。从开城表演《迎圣驾》到实景演出《再回相府》,边走边看,不用听讲解就能了解这里的历史。捏面人、唱八音这些非遗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从旁观者变成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小时候的味道没变
王竹青
▲ 非遗大集现场 南昌市文化馆供图
近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江西非遗大集”在南昌市东湖意库举办。来自江西、广东、福建、安徽四省的近200个非遗项目、超200名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传统文化与潮流生活“双向奔赴”的文旅盛宴。
活动以“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为主题,创新打造了“人文共韵”文化生态保护区精品展、“匠心传承”赣鄱非遗技艺展、“国潮新韵”时尚融合创新展、“手作拾遗”非遗互动体验区、“活色生香”非遗展演秀和“光影叙事”江西非遗摄影作品展六大展区,构建“展、演、学、购、游”五位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从瓷韵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到客韵流芳、灯彩熠熠的赣州,再到乡韵烟雨、纸墨寄情的上饶……“五一”假期,在非遗展演秀舞台前,观众沿着文创园区层层叠叠的台阶惬意地席地而坐,江西省11个设区市首次同台发布各地非遗好物,赣剧、贵溪畲族马灯舞、南昌清音和福建闽西客家木偶戏等省内外经典节目轮番上演,将各地非遗编排成一台精美的演出,带大家穿越秀美壮阔的华夏大地、领略韵味十足的非遗之美。此外,广东、福建、安徽三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首次联合赴江西参展,与江西一起全景式展现赣、皖、闽、粤四省的“文化长卷”。
新干剪纸的刀锋流转、庐山篆刻的方寸乾坤、夏布绣的经纬交织……互动体验是本次非遗大集的一大亮点,一项项匠心独运的赣鄱非遗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市民游客化身“一日匠人”,在劳作时感受世代先辈的生活智慧。在年轻人聚集的后备箱集市潮玩空间,滕王阁纸雕本、夏布手绘唐卡等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的结合吸引市民、游客围观购买。
云端之上,非遗大集特别开设“文化会客厅”直播间,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围坐共话,深度解读江西非遗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淘宝带货直播间”内,主播聚焦赣鄱非遗好物,从制作工艺到实用价值进行全方位讲解,配合网络达人组成的“游拍天团”实时分享打卡体验,让全国网友在“云逛集”中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游客说
江西南昌游客陈晗:在由工业老厂房打造的文化创意园区举办江西非遗大集,聚集了众多省内外的非遗项目和非遗好物,值得体验和购买。丰城冻米糖等非遗美食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温情岁月。看到传承人热情用心地与大家交流,我感觉到传统手艺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小时候的味道没有变,乡愁也会一直存在,真好。
动手体验更受启发
记者 程俣薇
▲ 观众在体验非遗技艺 延边博物馆供图
“五一”假期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阳光正暖,帽儿山下,金达莱花热烈绽放;图们江畔,朝鲜族同胞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延边博物馆内,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体验活动正在开展,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穿梭其中,在指尖的触碰中,感受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穿过一楼大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体验区,草编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于建华指尖翻飞,麦秸秆化作栩栩如生的蚂蚱,引得观众争相模仿。“过去麦秸秆是生活材料,老一辈用它编出各种实用的生活用品,现在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于建华一边示范一边感叹,“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把这份老手艺传承下去。”隔壁的糯米人摊位前,彩色面团在传承人张巧卉手中幻化成朝鲜族少女、孙悟空等造型,孩童踮着脚尖围观,随着新造型的呈现发出阵阵惊叹。
延边博物馆馆长金明华介绍,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延边博物馆在“五一”假期推出系列非遗体验活动,通过传统技艺展示、互动体验、趣味游戏等形式,让观众在体验中感受劳动之美。
拓印体验区传来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手持木槌,专注地敲击铺在石碑上的宣纸。“第一次亲手体验古代印刷术,感觉像在和历史对话。”她展示着刚完成的拓片说,“这些非遗项目让延边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比单纯参观展览有趣多了。”在朝鲜族角弓制作区,一群年轻人正兴致勃勃地体验朝鲜族角弓制作技艺。朝鲜族角弓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光斌在一旁指导他们。金光斌介绍:“朝鲜族传统角弓采用水牛角、竹子、桑木牛筋、桦树皮等材料制作而成。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在特定季节进行。使用鱼鳔胶粘贴各种材质,有备料、裁断、粘贴、上筋等多个步骤,最后经过解弓、美化、装饰等,完成角弓制作,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持续约4个月。”在金光斌的指导下,观众认真挑选材料,仔细打磨、组装,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不减对传统技艺的热情。
游客说
上海游客陈雪:本来担心孩子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结果她捏糯米人捏得不肯走。这种动手体验让孩子有了对糯米人的深刻记忆,很有意义。做好后,她逢人就炫耀自己做的小老虎,有收获就不虚此行。
陕西西安游客张峰瑞:角弓制作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一把弓要经历这么多工序,传承人讲解时眼里的光让人感觉他非常热爱这项事业。
湖北武汉游客周游:第一次知道草编能这么精致,带走的蚂蚱挂件既是纪念品,更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
责编:武玥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