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15周年之际对外宣布,自2025年5月2日起取消展览门票制度,向所有观众免费开放。观众可提前在线上预约后入馆参观,无需购票。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这一决定是对“艺术平权”理念的实践回应——让美术馆成为无门槛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步启动的「努拉经济」
【中国生活消费网】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15周年之际对外宣布,自2025年5月2日起取消展览门票制度,向所有观众免费开放。观众可提前在线上预约后入馆参观,无需购票。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这一决定是对“艺术平权”理念的实践回应——让美术馆成为无门槛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步启动的「努拉经济」制度,将通过艺术代币机制探索观众参与的新模式,开启一场“去货币化”的社会实验。
此次免费开放得益于洛克·外滩源街区的大力支持,使得美术馆终于实现了这一理想,以街区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共生体得以再次升级。
为何免费?重建艺术与公众的本质连接
自2010年创立以来,上海外滩美术馆不仅举办了多个世界级的重磅展览,如开馆首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等,更积极扶持前沿艺术实践,为边缘视角和独特生活愿景提供生长的土壤。美术馆馆长与首席策展人朱筱蕤表示:“艺术机构是少数还能将不可能化作可能的场所,为我们提供想象和制建另类之物的空间。”
从公共空间到公益属性再升级
从2023年洛克·外滩源开街时以“公共空间”为命题的首届外滩建筑节,到2025年上海外滩美术馆宣布全馆展览免费开放并启动「努拉经济」制度,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洛克·外滩源对“公共性”探索的层层递进与持续深化。两年前,外滩建筑节通过历史建筑活化、街头装置艺术与公众参与式论坛,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它不仅是物理场域的共享,更是思想碰撞与文化生产的容器;此次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则从制度层面打破经济门槛,将“公共性”从空间维度推向资源分配维度。二者以“公共参与”为内核形成闭环:建筑节激活了街区的物理公共性,让艺术走出白盒子,融入街巷与人群;而美术馆的免费政策与代币经济实验,则试图构建制度公共性——通过取消门票、重构价值交换规则,让艺术资源摆脱消费主义标签,回归平等共创的本质。
这种从“空间开放”到“制度开源”的升级,不仅是洛克·外滩源“艺术赋能城市”理念的实践延伸,更揭示了其对公共文化生态的前瞻性想象:真正的公共性,终须在自由准入的物理空间与去中心化的参与机制中共同生长。
上海文化艺术街区目的地
与此同时,由历史建筑、广场、内街组成的艺术街区内,遍布创新型商业业态,咖啡馆、书店、餐厅及零售店,与美术馆、画廊共同创造了洛克·外滩源作为艺术街区目的地的烟火日常。与五月同期揭幕的还有位于美术馆六楼的新设艺术图书馆,典藏艺术研究领域精心遴选的罕见书目、当代艺术刊物、展览画册、出版物、档案和一手文献等在本地难以获取的资源,供读者免费参考阅览。下半年九月,备受期待的第二届外滩建筑节亦将回归上演。
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