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众多钢琴教育的培训中,钢琴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可谓眼花缭乱,令人应接不暇。目前针对琴童的钢琴教育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一、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在职专业钢琴教师;二、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开设的个人钢琴工作室;三、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开设的教育培训机构;四、
文 | 龚孜立
在众多钢琴教育的培训中,钢琴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可谓眼花缭乱,令人应接不暇。目前针对琴童的钢琴教育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一、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在职专业钢琴教师;二、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开设的个人钢琴工作室;三、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开设的教育培训机构;四、非科班出身的流行键盘手所开设的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大家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学生教好,但实施路径差异巨大。
在大学中,无论是钢琴演奏、音乐学还是音乐教育等专业,老师经常一个学期布置几首乐曲,期末考试的评判结果在于这几首曲子弹得有多精致,常见的触键、音色、句法以及语气等要素都在考量范围内。因此,无数次练习同一首曲子对于想要获取高分的学生来说是必要且必然的。很多学院派毕业生多年后依然坚守对最高艺术水平的追求,不仅自己练琴时身体力行,还将这种教育理念传播给学生,并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之中。
另一种常见于教培机构的教学体系是大量刷“汤拜车”(汤普森、拜厄、车尔尼等基础教材)。这种教学模式更追求曲目广度,而非单首曲子的深度或质量。若按数量计算,一周的作业可能包括哈农、车尔尼练习曲、小奏鸣曲、乐曲及复调,学生一学期能学习的曲目量可达惊人的40首至60首。理想状态下,学生将积累极高的阅谱量,但在演奏深度上必然有所欠缺,甚至可能降低对音准和节奏的标准。简言之,前者可称为“深度派”,后者可称为“广度派”。那么,作为基层一线钢琴教师,究竟该选择深度还是广度?
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质。比如,有些孩子调皮好动、坐不住,但身体协调性好、对外界反应敏锐。这类学生适合“广度派”学习法——对乐谱视觉信息敏感(外界刺激),且能快速将信息转化为手上动作(双手协调性),广博的曲目量可激发其探索欲,避免重复练习的枯燥感,甚至可引导其向流行键盘手方向发展。
有些孩子性格认真内敛,虽然反应力和协调性稍弱,但凭借坚持与韧性,最终能攻克难题,且作品完成度高(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这类孩子显然适合学院派的深度学习模式,也适合参加以深度取胜的各类比赛。
还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常被缺乏经验的老师视为“笨学生”,但这类孩子属于“顿悟型”——可能第一节课表现平平,但在第五、六节课时突然掌握要点,甚至能提出前两类孩子没有的见解。这类学生同样适合深度培养,且因课下善于自主摸索和思考,未来有望成为理论研究者或教师。
过度追求广度可能导致“广而不精”,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最终泯然众人;过度追求深度则可能导致视角局限,陷入对单一内容的偏执,忽视音乐的多元性。因此,完备的钢琴教学体系需要兼顾广度与深度。这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庞大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实践思路:
一、优化教材,精选内容。我们不能被某一教材局限,无脑地过“汤拜车”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例如车尔尼599练习曲共有100条,其中许多知识点重复。教师可优化曲目,删去重复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时间,同时搭配布格缪勒作品,将练习曲中的技能转化为乐曲实践,既保留知识点的深度,又拓展应用的广度。
二、引入多元乐曲,激发学生兴趣。传统钢琴教学常局限于贝多芬、肖邦等古典作品,但对以兴趣为导向的儿童而言,单一的古典曲目容易让学习变得枯燥。教师可跳出传统框架,引入新奇现代的乐曲,如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海德薇变奏曲》、《星球大战》中的《帝国进行曲》,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主题曲、《仙剑奇侠传》中的《回梦游仙》,以及爵士乐《演艺人》《迷雾》《秋叶》等。有趣的好音乐数不胜数,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一颗开放、包容、年轻的心。教师在布置此类作品时也需要多多考虑,一旦选择了该类作品,就应当让学生尽可能高质量完成,这样才能平衡广度与深度。
三、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这才是把控广度与深度的根本。上述实践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体系。若缺乏完备的专业积累,难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因此,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有志向的教师的必备素养。
回到最初的问题:钢琴教学中选择广度还是深度?相信读到这里的读者已有答案——中庸之道才是终极解。偏向任何一端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失衡,合格的钢琴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独特资质与教材特点,平衡好广度与深度。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多教育者共同探索,以形成更合理的教学方案,惠及所有师生。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