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韩国济州岛的海滩上,一群年近七旬的女性正笑着哼歌,准备投身一整天的贝类潜水捕捞工作。片刻后,她们将纵身跃入50华氏度的冰冷海水中——这温度相当于10摄氏度——下潜至32英尺深的海底,从海床迅速采集猎物后即刻上浮。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韩国
许多在韩国南端济州岛上长大的女性,从小便开始潜水,并将这一职业持续终生。|国家地理图片集
在韩国济州岛的海滩上,一群年近七旬的女性正笑着哼歌,准备投身一整天的贝类潜水捕捞工作。片刻后,她们将纵身跃入50华氏度的冰冷海水中——这温度相当于10摄氏度——下潜至32英尺深的海底,从海床迅速采集猎物后即刻上浮。
她们无需佩戴氧气面罩,每天在潜水与浮出水面的循环中持续作业长达五小时。“如今她们穿着潜水服,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她们还身着棉质连体衣潜水。”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遗传学家梅利莎・伊拉尔多(Melissa Ilardo)说道,她长期致力于研究这群特殊的女性。
这些被称作“海女”(Haenyeo)的潜水者,传承着一项母系潜水传统,甚至在怀孕期间仍坚持潜入海中。
她们之所以拥有如此惊人的潜水能力,部分得益于终身训练,这让她们能够在冷水中长时间屏息下潜。而根据《细胞报告》(Cell Reports)的一项最新研究,世代相传的潜水实践或许已悄然改变了她们及其后代的基因,将有助于安全潜水的生理适应特征代代相传。
在这群济州岛潜水者中发现的遗传变异,仅是又一力证,表明人类能够适应极端环境。|国家地理图片集
海洋的女儿们
“海女”在韩语中意为“海洋的女性”(women of the sea),她们全年组队潜水,为社区捕捞鲍鱼、海胆等贝类水产。伊拉尔多介绍,这些女性往往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潜水,约15岁开始接受正式训练,并将这一职业延续终生。
“她们与海洋维系着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作为海洋的守护者,她们真切地呵护着这片海洋环境。”伊拉尔多补充道,海女会根据季节轮换捕捞对象,为海洋资源留出再生的时间。
然而,这一母系传统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式微。目前的海女潜水者平均年龄约70岁,很可能成为最后一代海女潜水者,这意味着研究她们独特遗传特征的时间窗口正濒临关闭。
伊拉尔多指出,济州岛的潜水史或许已跨越数千年,只是尚无法确定这一职业究竟何时演变为女性专属。
一位济州岛潜水者:图为1954年拍摄的海女。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该岛的潜水传统可追溯至约1700年前。|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座雕像纪念着这一悠久的韩国传统。1950年,岛上的海女数量多达3万人;2003 年,登记在册的潜水海女仅余5650人,其中85%超过50岁。这或许将成为韩国最后一代海女。|国家地理图片集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适应
人体能够通过适应和调节来耐受极端环境,如高海拔或极寒地带。“人类拥有极强的适应可塑性,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血管研究员约书亚·特雷姆布雷(Joshua Tremblay)表示,“我们不仅在行为和文化层面实现适应,更在生理层面完成了进化。”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人类学家卡拉·奥科博克(Cara Ocobock)曾对长期暴露于极寒环境的芬兰驯鹿牧民展开研究,发现他们的体内往往含有更多一种专门用于储存热量的特殊脂肪。
特雷姆布雷提到,一些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已进化出生理和遗传层面的适应能力,以应对低氧环境。但不同群体的适应机制存在差异:安第斯山脉居民通过生成更多红细胞提升携氧能力,而西藏居民的适应则更侧重血红蛋白浓度的调节——两种方式均能增加血液的氧气携带量。
伊拉尔多在2018年的研究中发现,印度尼西亚的巴瑶族(Bajau)“海洋游牧民”进化出了更大的脾脏,这一器官在潜水时能促进红细胞循环并提升氧气供给。正是这一发现,促使她与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李珠英(Joo Young Lee)展开合作——后者研究海女群体已逾十年——探究海女是否具备类似的适应性特征。
揭秘潜水“超能力”
伊拉尔多团队将30名海女的基因组,与30名济州岛非海女居民及31名韩国本土居民的基因组进行比对,所有参与者平均年龄65岁。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了模拟潜水测试:受试者需屏息将面部浸入冷水盆中。
测试结果显示,在模拟潜水过程中,海女的心率降幅比其他群体高出约50%。这种生理反应通过减少身体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帮助她们延长屏息时间。研究人员推测,这一特征可能源于潜水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
“心率差异之显著令人惊叹,”伊拉尔多回忆道,“我们曾记录到一名受试者在15秒内心率骤降超过40次/分钟。” 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显示,无论是否从事潜水职业,济州岛居民在基因层面均与韩国本土居民存在明显差异。
伊拉尔多解释,济州岛居民很可能源自一小群共同祖先,且因历史上长期与大陆隔绝——例如曾有禁止人员出入的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基因库。
数据显示,33%的济州岛参与者携带两种有助于应对潜水压力的基因变体(gene variants),而韩国本土参与者中这一比例仅为7%。其中一种变体与耐寒性相关,可降低潜水者遭遇体温过低的风险;另一种则与舒张压降低相关。
一旦潜入水中,她们便在海底四处挖掘贝类。她们的工作深度有时可达海面下65英尺,挑战着人类耐力的极限。|国家地理图片集
伊拉尔多特别指出,这种与血压相关的基因变体,或许能在海女孕期潜水时发挥保护作用——通常情况下,海女会持续潜水直至分娩当日。研究团队推测,这一基因特征可能帮助她们抵御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这类风险在潜水时可能因身体压力加剧。
“在冷水中潜水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伊拉尔多分析道,“我们认为该基因变体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功能发挥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对母婴的健康风险。”
适应变迁的生存智慧
这项研究让海女成为继巴瑶族之后,已知第二种在基因层面展现出潜水适应性的人类群体。“这是人类多样性、进化潜力与生存韧性的绝佳例证。”奥科博克评价道。
伊拉尔多进一步指出,许多济州岛居民携带的基因变异,或许不仅与潜水能力相关,还可能解释为何济州岛拥有全韩国最低的中风死亡率。
“这些女性在孕期坚持潜水——堪称现实中的‘硬核’存在——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塑造了影响全岛居民的健康表型,”伊拉尔多表示,深入解析相关基因变体的作用机制,或将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奥科博克则强调,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探究人体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如冰暴、热浪)频发, “深入理解人体应对和缓解极端环境的能力,将是我们直面当下挑战的关键准备。”她总结道。
撰文:Olivia Ferrari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