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炎炎,骑行爱好者们在饶平县浮山镇的滨水绿道上畅享自然之趣,欢声笑语回荡在河畔。不远处的滨河露营地,三五好友相聚于此,享受闲暇时光。而当秋风送爽,潮州版的“晒秋”盛景又在这里开启。秋日的暖阳下,金黄的柿饼散发出诱人的糯香,丰收的甜蜜滋味溢满人们心间……
——看饶平县浮山镇如何探索特色“镇”兴之路
浮山镇深挖资源禀赋,做好柿饼文章。
浮山镇东官村打造滨水公园,建设绿美家园。
浮山镇打造市级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
浮山镇五联村打造“滨水乡村游”。
党群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夏日炎炎,骑行爱好者们在饶平县浮山镇的滨水绿道上畅享自然之趣,欢声笑语回荡在河畔。不远处的滨河露营地,三五好友相聚于此,享受闲暇时光。而当秋风送爽,潮州版的“晒秋”盛景又在这里开启。秋日的暖阳下,金黄的柿饼散发出诱人的糯香,丰收的甜蜜滋味溢满人们心间……
浮山镇地处饶平地域中心,素有“百载商埠”之称。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浮山镇立足“绿色低碳”特色镇发展定位,在美丽圩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绿美生态建设等方面精心谋划,探索出一条具有浮山特色的“镇”兴之路。在这里,农文旅发展紧密相融、基层治理井然有序、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百千万工程”描绘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生动实景。
■一线观察
土特产变“金果子” 产业融合兴乡村
在省道222线柿饼文化街的后山坡,一株株新栽的柿子树苗迎风挺立,沐浴着和煦的春风,绽放出勃勃生机。今年以来,浮山镇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精心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栽种的2000株柿子树苗在未来将成为丰收的希望,为柿饼提供优质的原料来源,也为山间增添一抹绿色的风景线。
坪洋村被誉为“柿饼之乡”,每到秋冬时节,这里一片橙红橘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气息。近年来,浮山镇深挖资源禀赋,做好柿饼文章,改造升级柿饼文化街,打造柿饼文化体验园等,以特色产业推动富民兴村。浮山镇成立坪洋柿饼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柿饼户入街经营,规范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深化校地合作研发柿饼清洁加工技术,成功申报柿饼SC认证,顺利取得浮山柿饼上线销售市场准入凭证。此外,成立强村公司,探索青柿采购加工、柿树种养等新型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方式,推动柿饼产业和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实现农产品向旅游手信转化。
这份“甜蜜”产业不仅为浮山带来了大量客流,还让“土特产”变成了农户致富增收的“金果子”。2024年国庆假期,浮山柿饼供不应求,日销售额超50万元,全年销量比往年翻了三番。
同样紧靠省道222线的五联村,则利用其滨水资源的优势,规划打造了集绿道骑行、滨河露营、田园研学、路亚基地四大特色板块于一体的“滨水乡村游”,成为浮山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亮点。通过市场化运作,五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10万元增至2024年的24万元。
浮山镇还将浮山柿饼文化街、五联乡村游与东官铁索桥、手擀面、美丽祠堂整合起来,打造浮山“一日游”旅游线路,成为群众“微度假”热门地,去年,该旅游路线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消费总额超6500万元。
眼下,正是早稻幼苗生长期。在五联村,成片的水田换上绿色新衣,一株株翠绿的秧苗在阳光下挺立,“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格局在这里基本形成。
浮山镇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小田并大田”模式,通过设置土地流转区和置换归片自耕区,创建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9个3380亩。其中,五联村将286块零碎小田归并为5块大田,涉及农户约450户,完成土地流转580亩,置换自种80亩,并打造660亩的市级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实现“巴掌田”变“连片田”,有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
圩镇蝶变环境美 特色乡村入画来
步入浮山镇电商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展览厅墙面上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展现了浮山镇的自然风光、特色产业、美食特产及镇域未来发展规划。这里,正是浮山镇打造的美丽圩镇客厅,一个集合了农产品展销、历史沿革、文化体验与“百千万工程”成果展示的多功能空间。
去年以来,浮山镇将美丽圩镇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以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绿化景观提升和道路提档升级等方面为突破口,按照“七个一”建设要求全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实现圩镇建设从扩“面”到提“质”的跃升。
徜徉在东山溪边,草长莺飞,流水潺潺,孩童欢声笑语交织其间,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这是浮山镇打造的东官村滨水公园,依托东山溪的自然碧道,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串联禁毒广场,点缀景观小品,铺设休闲小径,打造亲水观景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红利。
除了美丽圩镇客厅、滨水公园,浮山镇还利用拆违释放的空间,将示范主街从双车道拓宽为四车道;同时,整合村民小菜园、烈士纪念亭等资源,建设镇文化公园、钟厝岭红色文化公园等,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
“垃圾杂物不见了,违搭违建拆掉了,猪圈清除了,村道宽敞多了。”看着整洁有序的村庄,浮山村村民余先生感慨道。在推进“三个三”集中攻坚中,浮山镇坚持以拆开路,累计拆除闲置危旧房屋、田间窝棚、违规搭建物等543处,面积超2万平方米,清理堆积杂物垃圾等221吨,开展“三线”整治21.54公里,完成“三线”下地9.8公里。
漫步于南粤古驿道绿道,领略黄冈河“穿村而过”的碧水风光,金厝围露营基地、路亚基地、千亩稻田等景点尽收眼底……在培育特色典型村方面,浮山镇完成了五联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对村内道路进行拓宽和黑底化,打造以路亚钓鱼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渔旅之乡”。今年,浮山镇正紧锣密鼓推进坪洋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入口节点改造、房屋立面美化、柿子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及路灯亮化工程等如火如荼进行,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0%,预计6月全面竣工。
协同善治聚合力 党群齐心促振兴
“阿伯,这些东西您可以慢慢搬,注意安全,需要帮忙就联系我们。”在五联村田间窝棚前,浮山镇党委干部与村民张伯耐心交流,为他讲解清拆政策。
在推进清脏治乱行动的过程中,五联村的党员们亮身份、比作为、树形象,退役军人、离退休老干部纷纷加入。他们不仅带头清拆自家违建、清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还化身“宣传员”,配合村党组织做好亲友的宣传引导工作。在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下,当地群众积极响应,主动配合田园返租、合同终止、宅基地置换等工作,将建设项目范围内土地使用权收归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累计收归田地386亩、池塘22亩,置换宅基地2000平方米,为连片发展腾出建设空间。
东官村和荔林村同样如此,在清脏治乱、并田改造、宅基地置换等工作中,党员干部始终站在前列,带头自拆违建,并引导群众配合环村路、浮山大道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工作。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浮山镇以党建为引领,群众自治为支撑,社会力量为助力,探索出的一条从“单向发力”变为“多方合力”的乡村治理之路。如今的浮山镇,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潮州市文明示范镇”。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浮山镇充分发挥“乡村工匠”长期扎根农村、熟悉本地环境优势,探索“乡村工匠”助力乡村建设模式。今年初,坪洋村组织近40名水泥工匠,就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解决了施工单位用工不足的难题。而在绿美巷道和“四小园”的打造中,全村村民更是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共同为美丽家园添砖加瓦。“我们一起出钱出力,购买水泥和砖块,动手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坪洋村工匠曾永兴笑呵呵地说,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很高兴,也会自觉做好自家门前的清洁和绿化。
为了让群众自治更加规范有效,浮山镇在五联村试点创建“党群共建积分超市”的基础上,全域推广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因村施策设置人居环境整治、交通疏导、敬老爱老、红色故事宣讲等群众乐于参与的积分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善治。这一试点经验已在全县范围推广实施,成为浮山镇乡村治理的一大亮点。
此外,浮山镇的乡村振兴事业也迎来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外乡亲回乡发展规模化农业种植,入驻农副产品加工厂、镇电商产业园;企业商会在推进乡村建设、助教兴学、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中捐资出力。去年以来,该镇累计收到捐资493万元,认捐树苗近1500株,以树为媒推动建成“统战林”等7片绿化主题林。
■一把手访谈
浮山镇党委书记吕俊仕:
打造农商文旅融合新浮山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浮山镇将如何锚定目标,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百千万工程”?浮山镇党委书记吕俊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坚持农工商并举的发展导向,培育壮大镇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农商文旅融合新浮山。
吕俊仕介绍,在文旅产业方面,浮山镇将整合滨水空间、红色遗址、古村古寨等全域文旅资源,打造“滨水旅游带”;加快打造第一期超200亩的生态柿园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坪洋强村公司与广西恭城等月柿供给地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合作关系,逐步解决柿果来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增一批较具规模的柿产品加工厂,探索研发本地柿产品,推动生产模式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同时,改造升级柿饼文化街晾晒体验区,打造柿文化主题公园、采摘体验区和柿林网红打卡点,举办鲜柿采摘、柿饼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柿产业链条,打响“广东柿饼之乡”“闽粤柿产品交易中心”等名片。
在工业方面,强化总投资约7.5亿元的新生环保公司技改项目资源要素保障,切实解决技改项目碰到的各项问题,力争项目年底前能够正式投产运营。
此外,浮山镇将改造升级镇农副产品加工厂,新增冷链、快递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电商直播基地;选址配合饶平县通用机场项目建设,镇区同步配套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光伏+建筑”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商埠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巩固饶平中部商贸集散中心地位。
■记者手记
“土师傅”变“巧工匠”
激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在“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的培育进程中,浮山镇积极组建“乡村工匠”队伍,一群被称为“土师傅”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推动村庄发展的“巧工匠”。
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面临用工难题时,坪洋村“两委”组织动员近40名乡村工匠参与项目建设,仅用30天完成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终端建设。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中,他们更是冲在一线,带头清拆,协助调解矛盾……这些事例,诠释了乡村工匠在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浮山镇的实践告诉我们,组建乡村工匠队伍是激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与外来施工队伍相比,乡村工匠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长期扎根于乡土之间,熟悉乡村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实际需求等,这使得他们在参与乡村建设时,不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在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留乡村的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
要想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工匠的力量,助力乡村实现美丽蝶变,还需多方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工匠的培训与引导工作,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乡村建设的需求;探索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力量加入乡村工匠队伍,让这一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策划:黄树荣 郭树鹏
□执行策划:黄 旭 林桢武
□统筹:庞磊成
□文字:吴育杭 许铎 陈梓权
□摄影:吴育杭 蔡泳 浮山镇
□责编:李灿霞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