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中国球员赵心童以18:12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
5月5日,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中国球员赵心童以18:12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
赵心童在颁奖仪式上
回顾赵心童的成长历程:15岁放弃常规学业专注斯诺克训练,20岁成为职业选手,28岁成为世界冠军。这条看似“非主流”的成长路径,却告诉我们一个大多数人常常忽视的教育真相: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冠军,关键是帮助孩子找到专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教会他用热爱与坚持赢得未来的满天星光。
赵心童成长于医学家庭,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资深护士,这样的家庭背景极有可能会让赵心童走上医学之路。但是在赵心童8岁的时候,他就与斯诺克结缘,并开始痴迷于台球,甚至在夜里抱着球杆入睡。
面对儿子对台球的热爱,父母并没有阻拦,反而将家中的书房改成台球训练室,购置专业的台球桌,聘请专业的教练来指导,全力支持赵心童的台球梦。
反观我们很多家长,往往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与热爱,总是认为自己为孩子规划的那条路是最正确的,却从来不问问孩子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很多家长疯狂鸡娃,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总想着自己的孩子要一路读名校,一直读到清华、北大。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实每个孩子的智能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数学逻辑等。
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模子。很多家长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孩子的成绩等同于孩子的成长,把孩子的成功等同于孩子的幸福,把自己不能做到的事强加给孩子。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诗云:“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像你一样。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去的箭。”
好的家长一定会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会支持孩子的热爱。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是全力以赴地托举孩子寻找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
2023年,赵心童卷入假球风波,被禁赛了一年多。其实他本人没有在任何涉嫌假球的比赛中出场,但因未向台联举报赌球事件,且有在博彩平台投注的行为(后被证实为帮朋友下注),构成了违规。这一次风波让赵心童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一度感到迷茫,甚至想过退役。
然而他的父母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他的母亲曾说,台球教会他的不只是赢,还有如何面对输。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赵心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和谦卑,这也为他日后夺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家长都喜欢控制孩子,家长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乖,要听话。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不听话就会犯错,犯错就会闯大祸。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从来没有犯过错的孩子,他永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犯错有时候不是坏事,反而能加速孩子的成长。
还有一些家长经常为孩子在学校犯各种错误而焦虑,比如作业未及时完成、和其他同学打架、上课睡觉等。家长们一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犯了这些错误,就气不打一处来,惩罚甚至打骂孩子。在他们眼中,这些错误是不被允许的,可是扪心自问,你上学的时候难道就没有犯过一点错误吗?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允许孩子犯错,当然允许绝不意味着纵容,而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孩子对你心生恐惧。
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正视和面对自己的错误,既然犯了错,就要勇于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
最后是教会孩子在试错中成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因为他们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把过往的一个个错误变成修身成长的垫脚石。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只要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其他的事情大胆去做,哪怕失败了,父母也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冠军
赵心童夺冠之后,我相信全国各地的斯诺克培训班门口肯定会排起长队,因为这些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赵心童一样通过斯诺克一举成名。但是这些家长却没想过,自己的孩子真的适合这条路吗?或者说,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王兴兴研发出了人形机器人、梁文锋开发出了DeepSeek、赵心童获得了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冠军,适合他们的路未必适合你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冠军。
丽塔·皮尔逊是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美国教师,她在一次《每个孩子都是冠军》的演讲中提到,我们忽视了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会忽略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并没有和孩子建立一种基于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我们大多数时候总是让孩子在批评、抱怨和羞辱中度过他的童年。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告诉他:你很棒,你将来会成为冠军。我们总是不断地打击他,哪怕他在某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也会吝于赞美。
我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然后在比较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个令他感到沮丧的事实:他不是冠军。
丽塔·皮尔逊在演讲中一直强调鼓励和夸赞的力量,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冠军,要不断地给予他爱、肯定和信任,去鼓励他敢于冒险、挑战和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力量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冠军。
— END —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