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鱼泉出的鱼,怎么就比别人家的鲜嫩些?"乡亲们围着我家的水泉,眼中满是好奇与羡慕。
"这鱼泉出的鱼,怎么就比别人家的鲜嫩些?"乡亲们围着我家的水泉,眼中满是好奇与羡慕。
我只笑笑,十六年前那个雨夜的秘密,只有我和这方土地知道。
1998年,我叫李常权,是安徽小县城近郊的农民。
我家住的还是上辈人留下的土坯房,墙角长着青苔,一到雨季,屋顶总是一滴滴地漏,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脸盆和铁桶接水。
妻子赵秀兰是个勤快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水做饭,喂猪喂鸡,洗衣服的时候总能把粗布衣服搓得吱吱作响。
我们的儿子小军在县里的高中读书,是全村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孩子,乡亲们都说他有出息。
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种的是水稻和油菜,遇上年景不好,全家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我经常骑着二八大杠去县城打零工,一天能挣个二三十块,回家时会给儿子带块冰糖,给妻子买根簪子,就这么一天天过。
那年春天,我在自家院子里挖地基,准备翻建房子。
这事已经盘算了三年,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村里的泥瓦匠老徐已经答应下个月来帮忙。
那天我挖到三米多深时,地下突然涌出一股清水,不多会儿就积了半尺深。
我惊讶不已,赶紧放下铁锹,叫来正在晾衣服的妻子。
"老李,你看这水,清得很呐!"妻子蹲在坑边用手指搅了搅水说。
"是啊,可这下可坏了,地基打不成了。"我愁眉苦脸地说,盘算着这下又得推迟盖房子的计划。
我蹲在地坑边,看着清澈的水面发愁。
正想着怎么处理,忽然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一尾小鲫鱼欢快地跃出水面又潜入水中。
我和妻子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天爷,这地底下怎么会有鱼?"妻子瞪大眼睛,惊讶得嘴都合不拢。
"肯定是地下水道通着什么河沟。"我摇摇头,心里却冒出一个想法。
我让妻子拿来搪瓷脸盆,舀了些水,放在门前的石阶上,阳光照在水面上,折射出耀眼的光。
水清得能见底,没有一点杂质,拿手指轻轻搅动,水面上泛起细小的气泡,有股淡淡的甘甜味。
"这水,好像是地下泉水。"我若有所思地说,突然想起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这一带地底下有暗河,传说是龙脉所在。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家里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照在窗户纸上,剪影如同白天那尾小鱼在水中游动。
家里本来攒了两年的钱准备翻建房子,现在不但盖不成,还多出个水坑,明摆着是个麻烦。
可那尾小鲫鱼在我脑海里游来游去,挥之不去。
妻子察觉到我的心事,轻声问:"老李,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我在想,这水要是真是泉水,是不是可以养鱼?"我试探着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养鱼?"妻子愣了一下,犹豫道,"咱家又不懂养鱼,再说这么点水,能有啥出息?"
"明天我去县里打听打听。"我没有多说,心里却已经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自行车去了县城的图书馆,找了一本《淡水鱼养殖技术》,坐在阅览室借着窗外的光,一页一页地认真看起来。
图书管理员是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先生,见我这个满手老茧的农民如此认真,还专门帮我找了几本相关资料。
"小伙子,想养鱼啊?"他问。
"嗯,我家院子里冒出了一口泉水,想试试。"我不好意思地回答。
"那是个好兆头啊!"老先生眼睛一亮,"泉水水质好,水温稳定,养鱼正合适呢!"
我心里一喜,更加专心地钻研起来。
虽然我只上过初中,认识的字不多,但埋头苦读了一整天,终于有了点眉目。
回家后,我没有填平那个水坑,而是把它扩大成了一个小型的水池,周围用院子里堆放的青砖砌了围墙。
妻子拿着洗好的衣服从晾衣绳那边走过来,不解地问:"老李,你这是要做什么?"
"我想试试养鱼。"我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坚定地回答。
妻子放下竹篮,瞪大眼睛:"你是不是白日做梦呢?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哪会养鱼啊?再说这么点水,能养几条?能顶啥用?"
我拿出从图书馆抄来的笔记给她看:"这水是活水,水质好,温度稳定,正适合养鱼。"
"我查过了,这可能是个地下泉眼,连着地下暗河。"我指着水池说,"你看,都挖了一天了,水位一点没降。"
妻子将信将疑,但看我这么认真,也没再多说什么。
我骑着自行车,去县城的水产站买了一些鱼苗和饲料,准备开始我人生的第一次养鱼尝试。
乡亲们得知我不打算盖房子,要在院子里养鱼,纷纷前来看热闹。
"老李,你这是吃饱了撑的吧?种了一辈子地,临到老了改行养鱼?"隔壁王大爷笑呵呵地说。
"就是,这么点水能养几条鱼?还不够一顿吃的呢!"他媳妇也在一旁帮腔。
还有人背地里说我是"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但我充耳不闻。
当时正值春夏之交,气温适宜,是放养鱼苗的好时节。
我精心准备了水池,投放了鲫鱼、草鱼和鲤鱼三种鱼苗,每天按时喂食,观察水质变化。
家里的老式收音机总是播放着县广播站的节目,我特别注意收听农业技术讲座,希望能获取更多养鱼知识。
刚开始的几个月非常艰难。
我对养鱼一窍不通,只能边看书边摸索。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检查水池,观察鱼儿的活动情况。
有一次,鱼苗大量死亡,水面上漂浮着小小的鱼尸,我急得团团转,连夜骑自行车去县城找专家请教。
小军也跟着操心,放学回来就趴在水池边观察,有一次还把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增氧泵,说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那天晚上,我在一盏煤油灯下,对着几条死鱼研究原因,调整水池环境,终于稳定了局面。
妻子看我这么拼命,也开始帮忙。
她每天早晚都会帮我检查水温、投喂鱼饲料,有时还会用鸡蛋和米糠自制鱼饵,省下买饲料的钱。
小军放学回来,也会趴在水池边观察鱼儿的生长情况,用本子记录下它们的变化。
半年后,第一批鱼长大了。
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捞出几条,妻子做成红烧鱼,全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满怀期待地尝了尝。
"哎呀,这鱼真鲜!"妻子惊讶地说,"完全没有泥腥味,比集市上买的都好吃!"
"爸,咱家的鱼真好吃!"小军吃得满嘴油光,眼睛亮晶晶的。
我摸摸他的头,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
当天下午,我把几条最大的鱼用湿毛巾包好,装在竹篮里,骑着自行车去了县城最大的饭店"鑫源楼"。
饭店老板姓张,是个四十来岁的精明人,接过我的鱼,狐疑地看了看:"你这鱼哪来的?看着不像是河里捞的。"
"是我自家养的。"我回答。
"自家养的?"老板有些不信,随便挑了一条,让厨师做了道清蒸鱼。
"这鱼怎么这么鲜?"张老板尝了一口,眼睛一亮,"比我们平时买的活鱼好吃多了!"
"我家有口水泉,水质特别好。"我解释道,心里乐开了花。
"好,明天再送十斤来!"张老板当即决定,还给了我比市价高两成的价钱。
我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回家,一路上风都是甜的。
消息很快在县城传开,不少饭店都来找我订购活鱼。
我的小水池产量有限,只能优先供应给出价最高的几家。
靠着这份收入,我们家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第二年春天,我扩建了水池,还从县城买了增氧设备和水质检测仪器。
老式黑白电视机里正播着春晚,我却坐在水池边,用手电筒照着记录本计算着扩建费用和可能的收益。
每天天不亮我就起床,摸黑穿过院子走到水池边,打开手电检查水质;晚上回家,顾不上吃饭就要先看看鱼的情况。
妻子劝我适当休息,我却摇头:"这水泉给了咱们家机会,我得对得起它。"
妻子只好叹口气,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那也得先吃饱肚子,有力气才能干活啊。"
随着技术的提高,我摸索出了最适合这口泉水的养鱼方法。
我发现这水似乎有特殊的矿物质,养出来的鱼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肉质特别好。
我开始尝试养殖不同品种的鱼,包括鲢鱼、鳙鱼,甚至还成功饲养了一些较为名贵的品种,如黄颡鱼和翘嘴鱼。
一天,小军背着书包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对我说:"爸,我们学校来了个广东商人,住在县里的新华宾馆,听说在收购优质鱼,要不要去碰碰运气?"
我半信半疑,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挑了几条最好的鱼,去了宾馆。
那个广东商人姓陈,是个讲普通话带着浓重口音的中年人,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一看就是做大生意的。
"你就是李常权?"他上下打量着我,眼神中既有怀疑也有好奇。
"是我。"我有些紧张地回答,把带来的鱼放在桌上。
陈老板拿起一条,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叫来宾馆的厨师现场加工烹饪。
他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鱼的确与众不同!口感鲜嫩,完全没有任何腥味,如果能稳定供应,我愿意以高于市场价百分之三十的价格收购你所有的产量!"
就这样,我和陈老板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鱼由他的冷链车直接运往广州的高档酒楼。
这一单生意让我家一举翻身,2001年全年收入竟然超过了30万元!
在那个县城普通工人月收入才六七百元的年代,这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常权,你可真是时来运转啊!"隔壁老王感叹道,"这井里冒出来的简直是金子啊!"
"老李,早知道你这么有本事,当初我就该把闺女嫁给你!"村口王婶开玩笑地说。
我只是笑笑,心里明白,这不是什么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我抓住机会,付出艰辛劳动得来的。
县电视台闻讯而来,拍了一期《农村致富榜样》的专题片。
记者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拿着话筒问我:"李师傅,您能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诀吗?"
我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也没啥秘诀,就是不怕吃苦,肯钻研。"
那段时间,我忙得脚不沾地,每天除了照料鱼塘,还要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邻村的张老三骑着摩托车专程来看我,眼睛里满是羡慕:"常权,咱是一个村长大的,你咋就这么有福气呢?"
"三哥,这不是福气,这是机遇加勤奋。"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家那块地势低洼的地,也可以挖个池塘试试养鱼。"
日子好了,但烦恼也接踵而来。
一些人开始眼红,说我是靠运气发财,甚至有人半夜来偷我的鱼。
村里的流言蜚语也多了起来,有人说我在水里加了"秘方",鱼不干净;还有人说我挖断了地下水脉,会带来灾祸。
我气得不行,想找那些人理论。
妻子却拉住我:"老李,别去!做好自己的事,让事实说话。"
她一边劝我,一边顺手拿起篮子里的鸡蛋,在灶台石上磕开,手法利落地打入面糊中:"你看,这些年咱家吃的鱼比谁都多,不也好好的吗?"
小军也说:"爸,他们是嫉妒。你不用理他们,好好养鱼就是了。"
我沉下心来,继续专注于养殖技术的改进。
我开始尝试不同的饲料配方,研究水质维护技术,甚至在水池周围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形成小型生态系统。
我的"鱼泉"已小有名气,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吸引了市里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前来考察。
他们带来了专业设备,测量了水质,分析了水中的成分,发现这泉水确实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和镁的含量特别高,确实非常适合鱼类生长。
"李师傅,你这口泉水可是个宝贝啊!"专家赞叹道,"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非常适合鱼类新陈代谢和骨骼发育,难怪养出来的鱼这么鲜美。"
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也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决心。
随着生意的扩大,我开始聘请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
他们大多是邻居家的孩子,有的刚高中毕业,有的是在外打工回来的。
李大柱是村里出了名的"混子",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父母为他愁白了头。
我看他这么年轻就这样浑浑噩噩,挺可惜的,就把他叫到家里来:"大柱啊,来我这干活吧,学门技术。"
李大柱起初不情不愿,但看到我每天忙碌却精神熠熠的样子,也渐渐有了干劲。
半年后,他学会了基本养殖技术,还自己琢磨出了一套投饵方法,大大提高了饲养效率。
"权哥,我以前真是瞎混,现在才知道,有一门手艺多踏实!"他诚恳地说。
村里很多人在我这里学到了技术,有的后来也开始尝试自己创业。
我还拿出一部分钱,资助村里几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其中就包括我曾经嘲笑过我的老张家的儿子小东。
"李哥,当年我爹说你的不是,你还这么帮我..."小东羞愧地站在我家门口,手里攥着我给他的学费。
我拍拍他的肩膀:"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相互扶持是应该的。"
我看着他红着脸离开的背影,想起当年自己因为家里穷,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那种遗憾至今难忘。
2003年,我和妻子终于盖起了新房子,三层小楼,红砖红瓦,在村里十分醒目。
搬家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擦玻璃的,拖地的,搬家具的,热闹非凡。
"老李家这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啊!"乡亲们议论着。
那天晚上,我站在新房的阳台上,看着院子里那口泉眼,心里感慨万千。
五年前的那个雨天,我绝没想到,一个意外挖出的水泉,会彻底改变我和家人的命运。
2008年,我的儿子小军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水产养殖专业。
送他去学校的路上,我们坐在绿皮火车的硬座上,车窗外是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
小军突然握住我的手说:"爸,我要把咱家的鱼塘做成全国最好的生态养殖基地!"
我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欣慰。
这些年,我不但给了儿子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我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他什么是坚持和奋斗。
然而,好景不长。
2009年底,我发现水泉的水量开始减少,水质也有些变化。
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肉质也不如从前鲜美了。
我连夜请来专家检测,结果显示:附近新建的一家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渗入了地下,影响了地下水脉。
虽然污染程度不严重,但我的鱼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肉质鲜美了。
"完了,这下可完了!"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两手抱头,如同天塌下来一般。
十年心血,眼看就要付诸东流。
我一连几天魂不守舍,茶饭不思,老是站在水池边发呆。
妻子见我如此消沉,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鸡汤,轻轻拍着我的背:"常权,当年你从零开始,靠的是勇气和智慧,不是只靠这口水泉。"
她的话提醒了我。
是啊,这十年我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客户资源,为什么要就此认输?
我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向环保部门反映化工厂的排污问题,一方面开始研究水质净化系统。
县里很重视这个问题,派人进行了实地勘查,责令化工厂整改,并加强了监管。
但水质恢复需要时间,我等不起。
好在小军寒假回来,他带来了学校实验室研发的水质改良技术和微循环系统设计图。
"爸,这套系统能有效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还能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对鱼的生长很有好处。"小军兴奋地向我介绍。
我们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净水设备,改造养殖系统,同时适当调整了养殖品种,选择了更适合新水质的鱼类。
转型期间,我们的收入锐减,陈老板甚至一度中断了合作。
我经常半夜醒来,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注视着那口水泉,回想这些年的风风雨雨。
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是不是应该放弃鱼塘,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每次看到小军为了改进水质技术熬夜工作的身影,我就又充满了信心。
终于,一年后,我们成功研发出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这套系统采用多层过滤、微生物净化和水质平衡技术,不仅能应对水质变化,还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鱼类品质。
这套系统后来还获得了省级农业技术创新奖。
陈老板重新回来了,而且带来了更多的订单。
2014年,小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加入了家族事业。
他穿着笔挺的衬衫,戴着一副眼镜,身上有了城市青年的气质,但骨子里还是那个对养鱼充满热情的小男孩。
"爸,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我们可以转型做生态养殖。"小军递给我一份商业计划书,"我们可以把鱼泉养殖与农家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集养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现在城里人都喜欢什么?新鲜空气,原生态食材,田园风光...这些我们不是都有吗?"小军兴奋地比划着,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我和妻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和期待。
"好啊,咱们就按你说的做!"我拍板决定。
我们将原来的鱼池进一步扩建,分成养殖区和休闲区。
养殖区采用最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确保鱼儿健康生长;休闲区则布置成了环境优美的垂钓园和水上花园,还建了几间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供游客住宿。
妻子负责农家饭菜的烹饪,她的拿手菜"鱼泉清蒸鱼"和"农家腊肉炖鲜鱼"很快成了招牌。
小军则负责运营和宣传,他在网上注册了公众号,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册,还和一些旅行社合作,开展乡村旅游项目。
开张那天,我站在门口,看着一辆辆小轿车驶入我们的"常权鱼泉生态园",心里既骄傲又忐忑。
"爸,别紧张,一切都会好的。"小军拍拍我的肩膀,信心满满地说。
果然,城里人对我们的生态园赞不绝口,尤其是那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看到活蹦乱跳的鱼,第一次闻到地道的乡村气息,兴奋得不得了。
"李老板,你这里的鱼真是与众不同,比超市里的鲜美多了!"一位城里来的女士由衷地赞叹道。
我笑着点点头:"那是自然,咱这鱼可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
转眼之间,"常权鱼泉"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的生态园暂时关闭,游客无法前来。
但小军迅速调整策略,开展线上销售和配送服务,把新鲜的鱼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门口。
他还带领团队研发了几款鱼制品,如鱼干、鱼丸、鱼松等,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爸,危机就是转机。"小军对我说,"这次疫情反而让我们发现了新的商机和更广阔的市场。"
转眼到了2022年,如今的"常权鱼泉"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年收入稳定在百万元以上。
我家的老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宽敞明亮的三层楼房,院子里那口水泉也被精心装饰成了一个漂亮的生态池,四周种满了荷花和睡莲。
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路灯一直亮到深夜,连老人们闲坐的村口大树下,都铺上了石板,摆上了石凳。
今年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桌上的红烧鱼依然是主角,虽然味道与最初那几年的鱼略有不同,但依然鲜美可口。
"爸,十六年前你挖出那口水泉的时候,想到过今天吗?"小军给我倒了杯酒,笑着问。
我看着窗外那口依然汩汩冒着清水的泉眼,摇摇头:"哪想得那么远,当时就是看到机会,想试一试。"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小军说着学校里学的那套理论,"您当年的决断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妻子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年糕,笑着打断了我们父子的"大道理":"好了好了,别光说不吃,尝尝我的手艺,看看今年比去年有没有进步?"
"这些年,咱家的鱼泉经历了兴盛、危机又重生,就像我们一家人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一起想办法解决。"妻子慈爱地看着我们父子。
"来,为了我们的鱼泉,更为了咱们这些年的坚持和团结,干杯!"我举起酒杯,爽朗地笑着。
夜深了,窗外开始飘起雪花。
院子里的水泉依然冒着热气,那是大地深处的温暖传递而来,如同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我站在窗前,凝视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心中感慨万千。
十六年前的那个挖地基的下午,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意外的水泉,会成为改变我和家人命运的起点。
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机遇和挑战。
真正的财富不是那口水泉带来的金钱,而是它教会我们的生活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就像这方水土养育了鲜美的鱼儿,生活的起伏也塑造了我们更坚强的品格。
无论前路如何,我们都会像这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滋养着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
来源:留住美好旧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