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创排的大型情境剧《国宝辽宁》,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辽宁大剧院开启首演。该剧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创新艺术形式活化文物,助力辽宁建设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创排的大型情境剧《国宝辽宁》,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辽宁大剧院开启首演。该剧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创新艺术形式活化文物,助力辽宁建设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激发无限遥远的文化想象。
跨界融合:文物与艺术共舞
《国宝辽宁》的核心主题是以国宝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作品通过选取辽博17件国宝文物,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别通过“小龙”这一形象设计,展现辽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剧目创新采用“博物馆奇妙夜”式时空穿梭结构,以青年逛展人“墨轩”与文物导引“小龙”的互动为线索,通过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让文物从展柜“跃”上舞台。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美学盛宴
舞美设计中以山河长卷为设计理念,将辽宁的文物置于其中,浩渺山海似时光脉络。每一件都宛若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沿着文脉的流向,闪耀着独属于辽宁的光芒,让人们在观赏中触摸往昔,感受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舞美技术呈现上采用自动数控编程系统将舞台上的山河景片进行升降,移动,组合形成山水、云月、大地、长卷等丰富的场景变化。多媒体视觉采用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与舞台紧密结合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效果。
舞台灯光设计暗藏“文物色谱玄机”——从17件国宝中提取多种中国传统色,运用全光谱光源的灯光设备,通过细腻的调色技术精准还原;唐代《簪花仕女图》的“朱颜酡”腮红化作视觉主色调等;在“器象华光”章节中,辽三彩标志性的黄、绿、白三色釉被解构为动态视觉语言,融合视觉艺术与科技美学的创作媒介,重新定义视觉艺术的边界。
服装设计以文物元素为灵感,高度还原文物样貌。音乐创作融合古调、喝唱与数字特效,形成古朴与时尚并存的独特风格。主创团队表示:“我们追求每一帧画面都能成为观众的文化记忆点。”
文化担当:讲好辽宁故事的创新实践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近十二万件文物为创作提供了深厚底蕴。总导演马玉丽介绍:“创作团队历时8个月深入辽博研读文物史料,召开20余次专家论证会,确保艺术演绎与历史逻辑的双重严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该剧不仅是艺术创新,更承载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时代使命,旨在通过年轻化表达唤醒公众文化认同。
打造IP:史前神器到国民萌宠的破圈
在情境剧《国宝辽宁》中,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一中华文明“龙图腾”的雏形,被创新转化为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热度的“文物超活化IP”。通过“文物+演绎+美学”的三维赋能,完成了一场跨越5000年的文化转译工程。通过玉猪龙的萌宠化再造,五千年文明便能跨越时光,在当代社会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的悄然一跃。
首演与展望:从舞台走向大众
5月18日至20日,情境剧《国宝辽宁》首轮演出将在辽宁大剧院连演三场。演出期间,剧院大厅将同步推出系列主题文创。从《瑞鹤图》纪念票根到10款萌趣国宝钥匙扣,从主题定制书签到特色古风香膏,每一件文创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文创均内置智能芯片,通过NFC技术让静态的文物“开口说话”,解锁演出精彩片段、幕后创作故事等数字内容,实现“科技+文化”的互动融合。
未来,《国宝辽宁》将开展全国巡演,并用数字化手段让这些文化瑰宝突破时空界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观众走进辽宁国宝的艺术魅力,共赴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图为排练现场。拍摄:高磊
来源:晚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