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犯罪案。从手办工厂老板到文员12名被告人被判决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犯罪案。从手办工厂老板到文员12名被告人被判决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
手办起源于日本,是动漫、游戏中人物的衍生模型,制作工艺精细,受到动漫爱好者们的追捧,对于未成年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二次元文化的衍生载体,手办本应是动漫角色的艺术呈现,承载着爱好者的情感认同。但本案中,涉案手办以“可脱卸服饰”“仿真造型”“性爱姿势”等为卖点,通过直播平台和网购渠道大肆流通,甚至标注“适用年龄7-14岁”,将少年儿童视为目标客户,其用意可谓不言而喻。与屡屡曝出“少儿不宜”内容的学习软件,如出一辙。
商家之所以敢在法律边缘试探,在于混淆了“亚文化表达”与“软色情传播”的界限。亚文化的核心是特定群体的文化认同,而非突破公序良俗的借口。当“可拆卸”从创意设计异化为性暗示符号,当“美少女”形象沦为色情载体,所谓的“文化创新”已彻底沦为追逐利润的工具。对于性意识萌芽但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而言,长期接触此类物品可能导致性认知扭曲,甚至诱发不良行为乃至激情犯罪,其危害不容小觑。
亚文化不是软色情的挡箭牌。2023年12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揭露生产销售黄色手办产业链。随后,多地公安机关集中对手办行业开展调查,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的这起案件也在同一时期案发。尽管部分手办声称拥有版权登记,但司法机关依据“具体描绘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的法律定义,结合“未成年人购买后羞于展示”的实际影响,认定其具有诲淫性,击碎了“亚文化”包装下的低俗本质。
未成年人保护不容试探,黄色手办入刑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新兴业态中隐性危害的精准打击,传递出清晰信号:法律对“软色情”的界定不会因形式包装而改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底线不会因“亚文化”标签而松动。任何试图以“新兴产业”“小众文化”为噱头,向未成年人输送不良内容的行为,都将付出相应的代价。比起行政处罚,刑事判决的震慑力更能唤醒行业自律。
根据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手办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手办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元,2029年将超过2800亿元。本案暴露的行业乱象,本质是发展与监管不同步的结果,高速增长下更需筑牢“防火墙”。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建立手办等衍生品的内容审核标准,明确“可脱卸”“仿真”等设计的法律边界,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平台需强化主体责任,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可疑商品,建立适龄提示和举报机制。
从“学习类APP软色情”到“黄色手办入刑”,近年来一系列案件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复杂性。亚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公共道德和未成年人权益的尊重,相关从业者必须厘清“创意自由”与“法律底线”的关系。唯有让监管标准跑在行业发展前面,让法律红线成为产业基准线,才能守护青少年成长的清朗空间,让真正的文化创意在健康土壤中绽放光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