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跃的起点很高,几乎是挂着“未来之星”的光环一路被托举起来的。她出生于辽宁抚顺,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球感和反应速度。
如果你曾关注过中国乒乓球的黄金时代,应该不会忘记那个站在赛场上动作干净利落、眼神凌厉的女孩。
她是郭跃,一个12岁就入选国家队的“天才少女”,曾被寄予厚望要接棒张怡宁、王楠成为“大魔王”的接班人。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冠军,竟然在26岁时悄然退役,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郭跃的起点很高,几乎是挂着“未来之星”的光环一路被托举起来的。她出生于辽宁抚顺,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球感和反应速度。
6岁开始接触乒乓球,11岁便拿下全国比赛冠军,12岁直接进国家队,这在中国乒乓球人才辈出的体系里,绝对是凤毛麟角。
她在队里的成长速度惊人,几乎没有太多“适应期”可言。20岁那年,她就拿下了世乒赛女单冠军,这是邓亚萍、张怡宁们都经历过的高光时刻。那会儿的媒体和球迷都在说:郭跃来了,她就是下一个“大魔王”。
这种天赋型选手,在队内地位自然是高的。而她也的确有这个实力——在当时的国家队主力里,她是唯一一个在世乒赛战胜张怡宁的人。要知道,张怡宁被称为“一姐”,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郭跃能赢她,绝不是偶然。
可是,正因为太顺利,郭跃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打击教育”,她的成长节奏和队伍的磨炼机制之间,出现了错位。
2014年,郭跃宣布退役,年仅26岁。
这个年纪,对于一个世界冠军来说,正是黄金阶段。像王楠、张怡宁,包括后来接班的丁宁、刘诗雯,哪个不是拼到30岁以上?可郭跃却在26岁的时候离开了赛场。
不少人感到惊讶,连孔令辉都说:“我在队里宣布对郭跃的调整决定时,腿都是抖的。”这不是一句动情的客套,而是他对郭跃的深深惋惜。
早在2010年的莫斯科世乒赛,郭跃已经逐渐被“冷处理”了。当时王楠、张怡宁退役不久,整个女队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这时候的郭跃,被寄望为顶梁柱。
但在那场对新加坡的决赛中,她没有上场。全场只在小组赛露了一面。赛后,她哭了。有人说她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也有人说她心态出了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对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这样的“弃用”几乎就是一种否定。
女队输掉了那场比赛,也输掉了17年未失手的考比伦杯。舆论哗然,教练施之皓也站到了风口浪尖。人们开始质疑,为何不用郭跃?为什么放弃这个曾经的冠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郭跃的技术体系,其实是在老式胶水时代建立起来的。
2008年之后,国际乒联开始全面禁用有机胶水,改用无机胶水。这看起来像是一次简单的装备调整,但对于依赖“前三板”发球抢攻的郭跃来说,简直是一次“地震”。
有机胶水能带来更大的旋转和速度,郭跃的杀手锏就在于“发球抢攻”那一板,犀利、凶狠。但换成无机胶水之后,球速下降、旋转减弱,她的优势就被削掉了。
其他选手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比如李晓霞、丁宁,但她们调整得更快。郭跃没有那么快适应过来,她的前三板优势一旦没了,就意味着整套打法要重建。
那几年,郭跃状态起伏很大,2011年甚至连续输掉6场外战。有时候是发球失误,有时候是步伐跟不上。她自己都承认:“我处于技术混乱期。”
队内竞争本来就激烈,李晓霞、丁宁、刘诗雯一个比一个猛,郭跃开始慢慢被边缘化。
技术下滑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沟通”。
郭跃其实一直是个挺要强的人。她从小集体生活长大,情感表达不多,性格也有点闷,属于那种“憋着拼”的类型。但她的表达方式和教练团队之间,逐渐出现了错位。
施之皓公开说:“很多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对竞技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种局限。”话说得很重,而且还点了名:“郭跃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差。”
当时的郭跃确实文化程度不高,几乎没系统读过书。教练们甚至觉得她在训练前总找各种理由“逃跑”,不是伤了就是发烧,总之“不够敬业”。
但站在郭跃的角度,她真的只是想喘口气。长期的封闭训练,技术调整不顺,再加上心理上的压抑,哪个环节都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一次采访中,她因为感冒发烧没跑万米,被施之皓记着。回队后,顶着零下的天气也被补上了一万米,整整跑了55分钟。她向孔令辉“炫耀”自己多努力,孔令辉却面无表情地说:“这有啥?谁跑都难受。”
她想被看见,想被认可,但那几年,她得到的更多是批评和冷处理。
退役之后的郭跃,最让人意外的举动,是考进了清华大学,读MBA。
她在27岁那年,收到了清华大学金融财务MBA的录取通知书。几年后顺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
很多人说这是“打脸”。以前你们说她没文化,现在她从国内顶尖高校里堂堂正正地毕业了。这不仅仅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她对自己过往的某种回应。
而她自己在采访中也说:“不服输的性格,我一辈子改不了。”她没有一头扎回乒乓圈,而是走进了职场,在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穿着职业装出现在各种财经论坛上。
曾经那个“假小子”,如今成了职业女性。头发也不再是干练短发,而是一头柔顺的长卷发,举止从容,谈吐大方。
在一次节目《我家那闺女》中,郭跃还谈到了自己对演艺圈的兴趣。她说:“不是片酬的问题,我是真的想进这个圈子看看。”
但她爸爸直接在节目里说:“她没有明星脸。”话糙理不糙,父亲不只是怕她“红不了”,更担心娱乐圈的复杂环境不适合女儿。
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很正常,郭跃也没固执地“硬闯”。她的确参加了一些综艺,也试水过直播,但从没真正脱离主业。她说得很清楚:“娱乐只是业余,不能丢了主业。”
这份清醒,在很多人眼中,比她做什么更重要。
郭跃的感情生活一直很低调。节目里她透露,相亲次数不少,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
她的妈妈会带着草帽在公园物色“潜在女婿”,爸爸则觉得她“中性化太严重”,劝她多穿裙子、化化妆。但她自己倒是挺淡定:“我希望能找到包容我的人。”
她有一个不愿说出口的秘密——因为练球时左腿受过伤,留下了骨头变形的后遗症,所以从小就不穿裙子,也不想让家人担心。
郭跃把运动员的韧性带进了生活,“相亲失败了就再试,不行就当交朋友。”她说这话时,脸上没有一丝挫败,反倒像是一个又要准备发球抢攻的她。
现在的郭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短发、T恤、球拍不离手的小姑娘了。她穿上了套裙,画上了淡妆,站在舞台中央推广乒乓球文化,偶尔直播带货,也不忘来几手花式颠球。
她的每一个挥拍动作,依然精准有力。尽管不再追逐金牌,但那种来自冠军的底气,还是藏不住。
郭跃从未真正离开乒乓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她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那个批评她“没文化”的世界。她也没躲起来做一个“隐退”的人,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一条新路。
她没有成为懒羊羊,但她也不再是那个在训练场上被要求“补跑一万米”的小女孩了。
她是郭跃,曾经是世界冠军,现在是知性“白富美”,未来,她还想尝试更多。
网易体育《乒乓球直通赛惨遭木子横扫,陷入技术混乱期》
京华时报《施之皓称没文化成国手进步阻碍 丁宁曾因英语差吃亏》
来源:宇宙骑士林黛玉